首页 百科知识 恩施州生态环境特征

恩施州生态环境特征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颗粒物是影响全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SO2。其余各监测断面的水质均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恩施州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恩施州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状态,即用城市规模扩大和边界外延扩张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三、恩施州生态环境特征


1.生态价值突出

基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图3-5)的要求,从州域层面来看,除恩施市以外的其他1市6县均为重点保护区,担负着生态保育的重任,全州形成“两带六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恩施州域及周边地区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本底和生态安全屏障。

两带是指长江、清江两个流域水土保持带。重点控制水土流失,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中上游防护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建立沿岸生态保护带。其中,巴东县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始县、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宣恩县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始县、利川市、咸丰县为三峡库区影响区与控制区。

图3-5 湖北省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图

(资料来源:《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

六区是指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利川小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谋道水杉森林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寒池森林沼泽地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是恩施州及周边区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

2.大气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2012年,恩施州8个环境空气监测网络中,巴东、宣恩、咸丰、来凤4个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100%,与去年持平(表3-7);建始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9%,比去年上升5%;鹤峰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9%,比去年上升3%;利川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5%,比去年下降2%;恩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3.7%,比去年上升0.7%。颗粒物是影响全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SO2

但在1996—2012年间,恩施州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呈不稳定变化趋势,其中SO2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比例相对较高,其浓度处于湖北省其他各城市的首位,NO2和TSP两项指标质量相对良好。就恩施市而言,采用恩施州环境监测站提供的近5年恩施市环境空气年均值,具体数据见下表,图3-6显示了近五年来恩施市环境空气各项指标的质量变化趋势。

近5年来年恩施市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呈不稳定变化趋势,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SO2常年超标严重,NO2和PM10两项指标质量基本良好。目前恩施市SO2排放前三位的工业企业是华新水泥(恩施)有限公司、恩施州连珠水泥有限公司、恩施市富民水泥有限公司,另外造成SO2超标的主要原因还有居民生活采暖等排放的污染物,根据近五年来恩施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图,恩施市SO2的年均浓度正逐年减低,这与近年恩施市控制工业企业的SO2排放量、对环境敏感行业规模进行控制以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对产业空间合理布局有关。

表3-7 2012年恩施州县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表

图3-6 近5年来恩施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图

3.地表水环境状况较好

2012年,恩施州对11条主要河流的18个断面进行了监测。长江巴东巫峡口、巴东黄蜡石两个断面超过功能区类别(Ⅱ类),超标项目为总磷,超标原因主要为上游重庆段来水总磷超标所致,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无明显变化。郁江长顺乡断面超过功能区类别(Ⅱ类),超标项目为氨氮。其余各监测断面的水质均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

4.绿地等生态要素状况

公园等各类绿地、被植被覆盖的山地、河流水体都是城市内部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数据统计中,公园绿地、山地都被计入城市园林绿地或城市公共绿地范畴,因此,此次对2005—2012年恩施州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表3-8)。

表3-8 2005—2012年恩施州城市建设和生态要素状况表

2005年以来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非常迅速,城镇道路建筑面积也随之增加,城镇园林绿地面积总体上不断增长,城镇人均绿地面积也在稳步增长;城镇公园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公园绿地面积也随之发展迅速。但是城镇建成区绿地率却有不断减小的趋势,绿化覆盖率则呈现波动状态。

5.土地资源消耗大

恩施州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恩施州各区县城镇建成区总面积仅59.52km2城市道路总长仅383.6km,城镇化水平仅20.1%;2012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54.88km2,城市道路总长538.31km,面积679.18×104 m2;近10年间,建成区规模扩大了2.6倍,道路长度增长了1.4倍。伴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扩张而来的是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而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地区,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相对高差大,最高海拔3005m、最低海拔66.8m,号称“八山半水半亩田”,其可利用土地十分有限。因此,土地资源的有限甚至稀缺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之间出现了矛盾,成为影响恩施州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之一。表3-9为2006—2020年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

表3-9 恩施州2006—2020年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将往年年份的数据相对比,可以发现未来恩施州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均将出现超过10%的增长,这同时意味着恩施州的土地资源的消耗在未来将出现较大增长趋势。

目前,恩施州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状态,即用城市规模扩大和边界外延扩张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这种“粗放”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产生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以土地作为载体,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建设用地需求是刚性的;另一方面,对于恩施州这类地方工业经济不是很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而言,土地出让收入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这种粗放式的城市扩张和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之下,建设用地的快速蔓延成为最直观的发展结果,而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对农地、林地、山地、水体等生态性质明显的土地类型的肆意侵占。2007—2010年,恩施市仅城区新增建设用地就达到5882亩,其中来源于农用地的面积约4980亩。换言之,四年内仅恩施市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包含耕地在内的农用地减少面积就达到4980亩。严峻的现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设用地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据《恩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到2020年,全市各项建设需要占用新增建设用地3230hm2,与此同时,湖北省下达恩施市规划期内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2710hm2,两者相差520hm2。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不仅耕地保有量受到威胁、失地农民丧失基本生活来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会不断涌现,也造成了未来城市建设及发展机会、空间不断被压缩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