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恩施州生态环境局

恩施州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书取得主要结论如下。2013年各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依次为: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来凤县>建始县>咸丰县>鹤峰县>宣恩县。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表明:8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平稳上升趋势,并且依据经济水平及各自的发展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环境耦合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书以武陵山贫困山区的典型城市恩施州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07年、2013年3个时间截面的Landsat影像数据和2004—2013年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EKC(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SA(生态服务价值理论)-CCDM(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综合评价过程,分析恩施州污染物排放规律,土地资源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模型。本书取得主要结论如下。

1.恩施州近10年各污染物排放规律出现分化

本书选取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面板数据比较性检验(工业SO2排放总量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他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发现,不同的污染物有着不同的EKC曲线特征,其中,COD排放总量呈现倒N型曲线、工业SO2排放总量呈现倒U型曲线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N型曲线。现阶段虽然除了COD的排放呈上升曲线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工业SO2排放总量都保持着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根据研究曲线的发展趋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即将进入到逐年上升的趋势。

2.恩施州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随社会经济同步增长

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恩施州2000年、2007年、2013年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得到如下结论。

(1)2000—2013年间林地面积远远大于其他土地类型的面积,三年分别占全区域土地利用总面积的60.25%、68.56%和71.60%,加之林地的生态价值系数较高,所以对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随着林地面积逐年增加,其所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86.09%上升到2013年的90.97%,13年时间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222.38×108元。

(2)耕地面积在3个时间截面分别占全区域土地利用总面积的37.6%、29.25%和23.10%,加之耕地的生态价值系数较低,所以对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较小,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这种变化也越来越明显,其在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贡献中分别占12.69%、9.05%和6.93%,由此所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量是56.15×108元。

(3)虽然水域的生态价值系数是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里最高的,但由于它的面积很小,对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较低,水域面积的增加,使水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0.67%升至2013年的0.80%。

(4)恩施州的草地面积在时序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使得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0.15%先降低到2007年的0.09%,后升至2013年的0.25%,总体趋势是增加。

(5)由于建设用地的生态价值因子部分为负值,致使建设用地的生态价值系数是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里最低的,但是其总体生态价值系数为正,随着建设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32 243.6hm2增加到2013年的96 057.56hm2,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0.39%升至2013年的1.05%。

总体上看,恩施州在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180.53×108元,相当于恩施州2005年全年的GDP总值,其中增长最多的单项服务项目有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共增长114.88×108元。此外,恩施州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与恩施州总GDP、人均GDP、城镇化率成正相关,即伴随着恩施州经济的增长,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也在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2000—2007年间恩施州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速度比2007—2013年间增加速度高,表明恩施州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速度在降低。

3.恩施州全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近10年稳步上升,各县市出现分化

(1)社会经济综合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从整个区域来看全州2004年以来的综合水平得分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各子系统得分总体上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幅速度极快,已进入整体快速发展阶段。分县市来看,恩施州8个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在2004—2013的10年间总体上亦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州府恩施市得分最高,由2004年的0.155增至2013年的0.923。2013年各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依次为: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来凤县>建始县>咸丰县>鹤峰县>宣恩县。依据社会经济得分CV值,由2004年的0.516递减到2013年的0.405,但递减速度缓慢,区域差异依然较大,协调度不高。

(2)生态环境综合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从整个区域来看全州生态环境在2004—2013年期间呈总体上升、局部有波动的趋势。具体表现在2004—2010年为生态环境质量上升阶段,2011—2013年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阶段。分县市来看,恩施州8个县市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咸丰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在8个县域行政单元里面是改善最大的,得分由2004年的0.568增至2013年的0.829,提高0.261分。2013年各县市质量得分依次为:利川市<恩施市<来凤县<巴东县<鹤峰县<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依据生态环境质量得分CV值,恩施州各个县市间的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较小(都在0.075~0.324之间),区域协调度较高。

(3)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表明:8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平稳上升趋势,并且依据经济水平及各自的发展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其中恩施市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在10年间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表明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已逐步吻合;而利川市和宣恩县则在一段时期内出现协调度增长停滞的状况,表明两地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经济生产的各部门与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磨合适应的时期;其余诸县则逐步增长,发展稳定。根据耦合协调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恩施市,由最初的基本协调-社会经济滞后转向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重点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类为利川市由基本协调-社会经济滞后转向基本协调阶段,需注重两者同步发展;第三类为剩余县区,总体上处于基本不协调-社会经济滞后阶段到基本协调-社会经济滞后,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需重点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综上所述,本书通过EKC理论分析了污染物排放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通过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趋势,并最终通过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模型,对恩施州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该分析框架为全面认识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