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建良性的生态环境

共建良性的生态环境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建良性的生态环境1990年8月,两只黑熊悠哉悠哉逛进黑龙江省饶河县城,该县城居民拥有猎枪百余支,没有一人去捕猎,任黑熊扬长而去。为了帮助拯救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艾米以她独特的方式进行了一场长期的“圣战”。他们从被人们视为“国际的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南极,发出了拯救世界的呼吁:呼吁世界各地人民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地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优美的生存空间。
共建良性的生态环境_环境的狂澜

共建良性的生态环境

1990年8月,两只黑熊悠哉悠哉逛进黑龙江省饶河县城,该县城居民拥有猎枪百余支,没有一人去捕猎,任黑熊扬长而去。同月,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巷子口村,55岁的吴道云老大娘在自家兰竹林中,把偷猎者的猎枪夺下砸成两截,因为她家的兰竹林里栖息着3000多只白鹤。这一南一北的消息传来,实在令人欣慰。

狩猎活动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无论是为果腹御寒,还是因生存竞争保护自己,都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勇敢的猎人历代都是受到崇拜的英雄。30年前打虎猎豹者会成为劳动英雄,是要奖给钢枪的。直到1982年,江西省关于打一只老虎发奖金30元的规定还没有废除。曾几何时,人们的观念变了。人类终于懂得了“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1990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社会调查所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97.5%的听众同意“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点。这是多么可喜的改变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人类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句话用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是再确切不过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已经出现在人类面前,并且日益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

从20世纪中叶开始,面对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世界各国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警觉和重视,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调节人与自然的冲突。他们一致认为,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必须重视规约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的行为。为此,西方许多学者、思想家都花费了许多精力。他们得出了“自然道德”和“生态良心”等概念,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许多著作,共同创立了生态伦理学这一崭新的学科。

关于人的地位问题,在过去的人们观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成见,即人类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和主宰。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正是人类对自己地位看法的真实写照。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对自然界中的非人类存在物,不予以道德上的考虑,总是顺理成章的。在他们看来,“动植物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这一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形成了“人类自大狂”的传统。这种传统把人类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和第一的地位,而完全忽视和否认其他物种的利益。在人们看来,只要使人类获利,对其他物种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合乎道德的。人类是唯一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享有道德待遇的独特物种。人类由于是人,所以就生而具有最大的价值,能享有各种特权和优先权,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掠夺、征服、剥削而不受道德的约束和谴责。站在新角度的生态伦理学与这种“人是世界中心”的人类沙文主义观念相反。它主张所有的物种都具有生存权利,不仅自然物之间,而且自然物与人类之间都是平等的。因此,它反对人对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反对人类对其他物种的任意侵犯和掠夺。试图把人际关系中温情和谐的观点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培养人对自然的情感。

同人和动植物一样,山峦、天空、江河、海洋、森林、草原都有道德权利,都应得到道德待遇。爱人不杀人是一种道德要求,爱自然、不伤害自然也是一种道德要求。

也许有人会说,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我们个人无从做起,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个人的关系极大,它涉及到我们今后能否有一个舒适、祥和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必一味地埋怨前辈们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必诅咒他们、痛恨他们。其实,我们自己有时在自觉不自觉地污染环境,破坏着生态平衡。比如:当我们外出郊游时,把吃剩下的食物和包装食物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纸盒饭盒等随手乱扔;当我们把垃圾到处乱倒时;当我们用弹弓打鸟、用气枪、猎枪狩猎时;当把一桶桶脏水倒进河流时;当我们随心所欲而乱砍滥伐时……此时此刻,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都在做着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

艾米·米尔恩是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喀通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才9岁。为了帮助拯救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艾米以她独特的方式进行了一场长期的“圣战”。她是一个爱洁净和责任心很强的孩子,因此,每当她看到垃圾遍地和浪费财产的现象时,总会感到十分难过。于是,每周星期二下午,小艾米都要求她的左邻右舍将旧报纸、牛奶袋及其他一些废纸屑装入一个大袋子,堆放到自己家的门口。然后,在妈妈的帮助下,她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或送到附近的垃圾箱中。虽然,她每月只得到5分钱的报酬,可她却认真地干着,她为保护环境而作出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1990年,她被联合国任命为最小的联合国代表,并于同年4月,荣幸地出席了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地球日”庆祝大会。

1990年2月初,6位11岁左右的孩子,在一位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长者带领下,乘一艘轮船远征南极。这6个孩子便是人类第一批来到南极的儿童。他们分别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坦桑尼亚和法国。

经过长途旅行,经过无数惊涛骇浪的洗礼,他们的船终于到了南极。短暂、紧张的考察在愉快和艰辛中很快结束了,在他们离开南极之际,他们站在南极广袤、洁白的冰山上向全世界的大人自豪地表示:既然你们没有能力解决生态问题,就请把南极交给我们吧!他们从被人们视为“国际的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南极,发出了拯救世界的呼吁:呼吁世界各地人民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地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优美的生存空间。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对他们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5年,有位爱树如命的19岁美国姑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抵制了砍伐行为,保护住了她所钟爱的一株古冷杉及其附近的冷杉林。在这位姑娘家的附近,有一片冷杉林,其中有一株800多岁的古冷杉。她自小就对这株古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一天,当她听说森林老板准备砍掉这株古树以换取巨额利润时,她心急如焚。她通过别人,打听到了老板准备砍树的日期,于是在那天凌晨,她便来到了树林。她先爬到古树一侧的一株冷杉上,把一条绳子的一端拴在20米左右的高处,然后又爬到古树的另一侧,将绳子的另一端拴在相同之处。最后,她拖着绳子的中段爬上了古树,并用绳子套住了自己的脖子。这样一来,使得森林老板派来的砍树之人无法下手,因为砍倒古树势必使姑娘丧命,老板终于被其顽强精神所感动,放弃了砍伐古树的打算,并答应保护古树附近的那片冷杉林。这种爱,才是一种对森林的真正的爱!

中国徐州矿务局学生环境小记者团成立于1985年。20多年来,它由最初的10多位中小学生小记者发展到1200多位。1986年,小记者团从徐州的奎河展开调查。他们从河的源头来回30多千米观察水质、寻找污染源,又走访了10多个污染厂家和沿岸居民,精心绘出奎河流域污染图。此举得到了徐州市环保局的支持,并将此列入国务院下达的限期治理的计划中,沿岸100多家排污单位相继建成了污染处理设施。1988年小记者团“卧牛地区污染谁来管”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市环保部门的关注,许多报纸的记者纷纷跟踪、采访、报道。最后,制造污染的厂家相继搬迁、停产、治理。中国国家环保局推荐这批小记者团为“全球500佳之一”。类似这样的环保记者团,全国还有很多。

199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所凝集北京、浙江、江苏、辽宁、香港等20余个省市地区小朋友们环保爱心的手拉手环保小学在江西安义县万埠镇桃花村落成。这所学校是全国小朋友响应“捡废品集资为江西老区建学校”的倡议,用捡废品卖的筹款修建的。

我国有一位被人们称为“为环境而战的战士”唐家正。他是一位25岁的苗族画家,面对污染环境的垃圾,他痛心疾首,为此,他经常打扫清理龙盘江上的垃圾,并立志:从1996年的元旦起到2000年1月1日,他将不停地干下去。他的行动,体现了一个中国人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态度。

的确,环境保护这项伟大、光荣的事业,为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展示其才华和智慧的机会和空间。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必须拿出“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豪迈气魄,切实肩负起恢复自然、保护自然的神圣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