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措施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是由于人为与自然等因素,草地退化严重。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开发,草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的过度索取与草地资源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而要维持家畜正常的生长发育,牧草粗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10%~16%。这种饲草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制约了草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使平川区牧区存在比较严重的“夏壮、秋肥、冬春瘦”现象。

一、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

近几年,区政府高度重视草地资源的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确立了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一是有效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我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草原承包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并严格按规程将166.787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到户或联户。全区参与草原承包的有7个乡镇59个行政村的21068户农户。签订了《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明确了责、权、利关系,提高了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二是制定了符合全区实际情况的落实草畜平衡目标实施方案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坚持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原则,调查各乡镇、各村草原生态状况、牧业生产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考虑到管护和群众放牧的实际问题,合理划定草畜平衡区。全区划定草畜平衡面积166.787万亩。按照明确权属、规范管理的原则,实行层层划分,由区划分到乡镇,再由乡镇划分到村、村划分到社和户。同时严格按照草原类型、等级、产草量等综合因素核定载畜量。根据各承包户养畜品种和数量,核实超载家畜数量,制定年度减畜计划,层层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制定并落实有效的减畜措施。通过实现草畜平衡,遏制了草原退化趋势,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重畜轻草向草畜并重转变,根本上解决了人畜草三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了草原畜牧业和生态坏境协调发展。

三是以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草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积极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抢抓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机遇,撬动当地煤老板等民间资金和金融资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羊舍114座8.07万m2、标准化牛舍17座4.1万㎡;建成青贮池13万m3,购置草产品加工等机械设备1200多台。牛饲养量从2011年的0.29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0.5万头,其中奶牛饲养量从2011年的1500头增加到2015年的2500头;羊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分别从2011年的14.9万只、8.3万只、6.8万只增加到2015年的21.3万只、8.90万只、11.27万只。草食畜牧业产值达到6287.6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3.1%。全区共发展养殖合作社251个、博康养殖有限公司等产供销一体化龙头企业2个、畜产品营销大户34个。草食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以上措施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人工种草、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项目的实施,减缓了草地载畜的压力,使平川区个别乡镇的草地植被盖度有所提高,生态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来讲,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赶不上草地的退化速度。从平川区草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经济开发与草地资源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等占用和破坏草原的情况时有发生;草原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生态功能和生产力水平下降;滥垦乱挖、过度放牧等不合理利用引起的草地面积减少、优质草场比重下降、草质下降等;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措施落后等。

一是由于人为与自然等因素,草地退化严重。全区可利用草地面积逐渐减少,仅2011年到2015年就减少了近27.2万亩。草地质量也在下降,产草能力越来越低。分析其原因,各乡镇情况各不相同,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开发,草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的过度索取与草地资源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而且,矿藏开采、工程建设、修建道路等不断占用草原,毁坏的草原得不到恢复。滥采乱挖草原野生植物、药材的现象屡禁不止。自然原因主要有沙尘暴的发生、降水减少、地表及地下水缺乏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草原持续退化、面积日益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沙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与生态功能下降。

二是草地责权不明确,粗放经营。科学的草地利用原则应当是“草畜同步,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而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草地载畜量无限论”和“开光草滩,牛羊上山”等错误思想指导下,对草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80年代以后,又由于牲畜归农户饲养、草地产权不明、“公共牧场”效应,很难真正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另外,长期受对草地重利用、轻投入的影响,对草地基本不投入。这种靠天养草、养畜的草地经营方式,导致草地生产力水平越来越低,且极不稳定,直接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单位面积草地可承载的羊单位不断减少。尽管从2011年起,国家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普遍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草地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草场使用权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到户或联户,经营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牲畜私有私养与草场经营权不确定的矛盾关系还没有理顺,因而出现抢牧、滥牧等掠夺式利用现象,草场的建设赶不上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饲草料供给与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平川区的草畜关系基本上呈现出“年度不平衡”、“季节不平衡”、“区域不平衡”、“营养不平衡”等矛盾。统计数据表明,在屈吴山等草甸草原区,虽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较高,但由于气候相对较冷,牧草生长季仅5个多月,一年中枯草期长达7个多月。又由于各年度降雨量的差异,草地产草量低且极不稳定,导致“季节不平衡”问题出现。而其他区域草地质量较差,“营养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饲草中纤维素含量高而蛋白质含量不足。而要维持家畜正常的生长发育,牧草粗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10%~16%。要想生产更多的畜产品,对饲草中粗蛋白质含量的要求更高。据有关资料知,农区小麦秸秆等一般含粗蛋白质2%~3%,而冬春季草原枯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不足5%。由于蛋白质含量不足,营养搭配失调,不但造成饲料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养畜效率无法提高。要发展商品畜牧业,提高草畜转化率,仅仅依靠草地上冬春季枯草和农作物秸秆是远远不够的。这种饲草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制约了草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使平川区牧区存在比较严重的“夏壮、秋肥、冬春瘦”现象。畜牧业靠传统季节转场放牧,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载畜量,则会造成牲畜因缺草而大量死亡。这种供求的不平衡,也必然会严重制约草地畜牧业稳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

四是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抗灾能力较低。通过这次草原资源普查可以看出,恶劣的气候以及其所造成的经常性自然灾害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平川区干旱缺水,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地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平衡,蒸发量大,导致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鼠害猖獗,有比较多的霜冻灾害等,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而人畜压力远远超出资源承载力。其次,人为破坏和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长期恶性循环也造成了草地生产力下降,抗灾害能力越来越低,对草地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据有关资料知,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每公顷草地建设投资约合人民币1200元,而我国目前平均不到15元。而在我区基本没有投入资金。投入与产出极不平衡,造成草原建设项目基础设施不配套,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与科技支撑,导致人工草场建设普遍存在品质差、经营粗放、效益低等缺点,生产规模得不到扩大,新建的草场难以稳定,不能满足畜牧业稳定、优质、高产的需要,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对平川区的草地资源进行考察、探求、研究,寻找影响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探讨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意义非常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