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排警调控及效果分析

排警调控及效果分析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评价指数的关键因子可以视为权重较大和人为容易调节的因素。15个敏感因素对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预警体系的贡献达到82%。通过以上情景模拟可以看出,实施积极有效的调控措施对土地生态系统警患的排除以及整体状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键因素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整体走势的重要方面。

7.5 排警调控及效果分析

7.5.1 总系统和子系统调控模拟

以2005年的22个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预警指标统计数据为基础,假设通过人为排警调控,可以在预期目标(2010年)将越大越好的每个指标均增加5%,并将越小越好的每个指标均减少5%。同时,引入敏感变化度公式,对各种情景下土地生态系统警情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

img90

其中,S是敏感变化度,O是考察情景的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评价指数,O0是基期年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数。

分以下7种情景考察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警情的变化:

情景1——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子系统的9个指标;

情景2——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经济因素子系统的6个指标;

情景3——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社会因素子系统的7个指标;

情景4——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经济因素子系统的15个指标;

情景5——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的16个指标;

情景6——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经济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的13个指标;

情景7——改变土地生态安全总系统的22个指标。

为简化计算起见,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评价指数计算时采用基础权,模拟结果如表7-22所示。

表7-22 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子系统模拟调控结果

img91

将基期年与调控模拟情景下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评价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情景1:敏感变化度达到8.76%,变化速度大于5%,说明自然因素子系统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最大。

情景2:敏感变化度达到5.52%,变化速度刚刚超过5%,说明经济因素子系统变化引起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幅度基本相同。

情景3:敏感变化度达到7.22%,变化速度大于5%,说明社会因素子系统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大。

情景4:敏感变化度达到14.28%,变化速度基本等于5%的3倍,说明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经济因素子系统共同作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高。

情景5:敏感变化度达到15.98%,变化速度超过5%的3倍,说明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共同作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高。

情景6:敏感变化度达到12.75%,变化速度远大于5%,说明经济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共同作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高。

情景7:敏感变化度达到21.50%,变化速度为5%的4倍多,而且将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从中警区间提升到了轻警区间,起到排除警患的作用。从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对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比较敏感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子系统对土地生态安全系统改善作用较大,但仍有不少缓解空间;同时,自然因素子系统状态还比较脆弱,有待进一步改善。

7.5.2 关键因子调控模拟

影响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评价指数的关键因子可以视为权重较大和人为容易调节的因素。基于此,通过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将自然因素子系统权重大于0.03的指标、经济因素子系统权重大于0.04的指标和社会因素子系统权重大于0.04的指标视为关键因子。这些因子包括自然因素子系统中土地潜在生产力实现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耕地、生物丰度指数和森林覆盖率等5项指标,经济因素子系统中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土地面积、单位土地废水和废气负荷、单位耕地化肥负荷等4项指标,以及社会因素子系统中人口密度、城镇恩格尔系数、各区县单位面积GDP的离差系数、收益分配指数、农林水气象支出比重、工业废水达标率等6项指标。同样对越大越好的每个指标均增加5%,并将越小越好的每个指标均减少5%。

分以下7种情况考察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警情的变化:

情景1——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子系统的5个指标;

情景2——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经济因素子系统的4个指标;

情景3——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社会因素子系统的6个指标;

情景4——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经济因素子系统的9个指标;

情景5——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的11个指标;

情景6——只改变土地生态安全的经济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的10个指标;

情景7——改变土地生态安全总系统的15个指标。

计算方法同上,模拟结果如表7-23所示。

表7-23 淮安市土地生态安全关键因子模拟调控结果

img92

将基期年与模拟情景下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警情评价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情景1:敏感变化度达到5.47%,变化速度大于5%,说明自然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大;同时,5个敏感因素对自然因素子系统贡献达到62%(5.47%/8.76%),小于80%,说明自然因素子系统整体状况的提升更大程度上需要各个因子共同作用。

情景2:敏感变化度达到5.13%,变化速度大于5%,说明经济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大;同时,4个敏感因素对经济因素子系统贡献达到93%(5.13%/5.52%),大于80%,说明敏感因素对经济因素子系统贡献很大。

情景3:敏感变化度为7.11%,变化速度大于5%,说明社会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大;同时,6个敏感因素对社会因素子系统贡献达到98%(7.11%/7.22%),大于85%,说明社会因素子系统整体状况的提升更大程度上依赖关键因素的作用。

情景4:敏感变化度达到10.59%,变化速度远大于5%,说明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经济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高;9个敏感因素对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经济因素子系统贡献达到74%。

情景5:敏感变化度达到12.58%,变化速度远大于5%,说明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最高;11个敏感因素对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贡献达到79%。

情景6:敏感变化度达到12.23%,变化速度远大于5%,说明经济因素子系统和社会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贡献较高;10个敏感因素对自然因素子系统和经济因素子系统贡献达到96%。

情景7:敏感变化度达到17.70%,变化速度远大于5%,而且依靠关键因素的作用同样可以将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从中警区间提升到轻警区间,起到排除警患的作用。15个敏感因素对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预警体系的贡献达到82%。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对社会因素子系统敏感度最高显示出社会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因素子系统和经济因素子系统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贡献最高,表明两者关键因子贡献比自然因素子系统关键因子贡献大。

7.5.3 调控措施

通过以上情景模拟可以看出,实施积极有效的调控措施对土地生态系统警患的排除以及整体状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键因素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整体走势的重要方面。但将各种调控情景与2010年预测结果相对比可以发现,各预警指标并不能像情景模拟中一样发展,甚至有的还背离情景模拟中的发展趋势;同时,根据淮安市实际情况来看,有的预警指标在2006~2010年间也不可能达到情景模拟中的水平。因此结合警情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以及排警调控中关键因素分析可以认为,人均耕地持续减少、土地生产潜力水平与生物丰度指数降低、单位土地废水和废气负荷与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加剧、区域内部不同区县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进一步扩大是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主要问题所在;人均粮食产量、土地潜在生产力、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土地面积、单位土地工业“三废”负荷、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农林水气象支出和处理污染水平等指标均属于强可控因素,而且这些指标有的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人均耕地面积、生物丰度、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城镇恩格尔系数、各区县单位面积GDP的离差系数和收益指数等指标均属于弱可控因素,但通过一定努力仍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在参考《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等文件基础上,结合淮安市现有基础和条件对改善淮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解决目前存在的和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土地生态警情提出以下调控措施:

(1)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高耕地生产力。

加强耕地保护以及提高耕地生产力是维护土地生态安全首要考虑的重要措施,它要求在未来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中有效保护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要。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一是要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制度;二是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和补充的长远规划,以保证耕地保护目标实现;四是要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提高耕地生产力;五是要采用科学的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尚未建立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要建立保护区加以保护,保护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多样性;完善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和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洪泽湖东部和金湖县湿地的保护力度,建立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专项管理机构;建设以增加植被、美化环境、体现地方人文景观特色、发展包括市郊大运河等为目的的森林公园。

(3)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土地生态安全恢复能力。

通过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土地生态安全系统,可以增强土地生态安全的恢复能力。始终要以维护土地生态安全为目标和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为核心,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具体要突出抓好山区造林、农田林网建设,全面提高绿化造林水平;实施“绿色淮安”等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不断增强土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建设经济林基地和新农村绿化等一批工程以及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4)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审批,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减轻非农业发展对耕地非农化需求的压力。一是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合理衔接的基础上,处理好审批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审批一般建设用地的关系,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占用耕地外,其他一般建设项目、工业企业项目,原则上一律不得在规划区占用耕地,应当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二是要严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和总体要求,在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求基础上,切实加强农用地转用总量控制和分类管理,避免城镇村用地盲目扩大规模、滥占耕地;三是要在计划耕地指标控制范围内,在确保地方能源、交通、水利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要的前提下,由地方自行调整增加城镇村占用耕地指标,解决城市化进程较快地方的用地需求。

(5)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根据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合理提高各业、各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要增强全社会集约用地的意识;二是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控制新的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集约用地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积极推进土地占用税改革,鼓励用地者提高用地效率;四是要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盘活闲置存量土地,挖掘现有建设用地的潜力;五是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引导和鼓励建设用地“三集中”,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6)控制和治理工业“三废”排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土地生态安全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和治理工业“三废”排放要坚持环保优先方针,以源头控制为载体。一是要通过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的准入门槛;二是要落实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各项政策,有效控制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三要认真组织开展清理高污染行业的专项检查,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监测与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源的产生;四是遵循生态规律,调整工业布局,形成合理的生态工业链,切实防止“三废”的扩散,保护和改善城乡土地生态环境;五是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污染控制过程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削弱“三废”的产生量。

(7)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

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一是要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资源灌溉农田,尽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少施氨肥,减少农药、氨肥对土壤、水分和农产品的污染;二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是积极开发利用有机肥、生物钾和化肥增效剂,同时开发利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生物农药和生物降解剂,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止措施,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大力推行节水栽培技术,减少肥药流失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业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四是按照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要求,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8)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始终是土地资源供求的主要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缓解人地矛盾,维护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的根本措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增长将成为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必须推行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要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实现人口与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创造条件。

(9)统筹区域发展,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

统筹区域发展,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对维护土地社会生态安全具有很好的保障作用。一是要根据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原则,调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进由中心城市、四个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组成的城市群集约发展;二是坚持把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实现城市文明的同时,加快推进农村的文明进程;三是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四是要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10)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提高污染处理水平。

以生态市建设为龙头,以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为目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投入,提高污染处理水平,增强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要将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大政府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生态建设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生态建设工作的资金需要;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先进技术的典型示范和推广普及,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要以控制燃煤排放二氧化硫为重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四是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置、工业及其他点源污染控制、调水导污、生态恢复、生态清淤、面源污染控制、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等工程建设;五是着力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在重点实施以上调控措施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普及与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加大规划的引导作用,完善土地生态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土地生态安全行政管理执行效率,强化土地生态安全执法和监督,努力营造维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宏观环境。

7.5.4 调控目标及效果分析

根据淮安市2005年的基础和条件,参照《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按照维护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将2010年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预警关键影响因子的排警调控目标设定为:

土地潜在生产力实现水平达到70%;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700千克/人;

人均耕地降低不超过3%,达到0.087公顷/人;

生物丰度指数达到0.14;

森林覆盖率达到23%;

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由于不可避免,在目标年控制在500公顷以内;

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土地面积减少到0.25万元/公顷;

单位土地废水和废气负荷降低到1.05;

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减少到0.65吨/公顷;

人口增长控制在3%以内,人口密度因此达到546.33人/公顷;

城镇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0%;

各区县单位面积GDP的离差系数控制在27以内;

收益分配指数达到50%;

农林水利气象支出比重达到9%;

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90%。

将2010年关键因子调控目标与其他影响因子原预测值代入式(5.18),计算得到2010年的警情基础权综合评价指数。同时,通过插值法得到调控目标年与基期年之间的警情基础权综合评价指数调控值。将调控前后的警情基础权综合评价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如果相关部门提高重视,按照所采取的调控措施齐抓共管,淮安市土地生态系统警情将逐渐得到解决和好转(见表7-24和图7-4)。

表7-24 淮安市土地生态安全排警调控效果

img93

img94

图7-4 淮安市土地生态安全排警调控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