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

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湖北工业大学 张剑平 石裕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地吸取一切先进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创了自己的政治学说。这既是对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主张的科学概括,又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_青年学术论坛

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

湖北工业大学 张剑平 石裕东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地吸取一切先进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创了自己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政治要求在理论上的集中体现,对政治产生和社会历史根源、政治发展与经济基础、政治本质与阶级斗争、政治的核心问题与国家、政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斗争与政党组织等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全新的回答,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线索,以国家政权问题为核心的包括无产阶级政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政治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使人们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列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丰富的实践经验作出了理论概括,用许多适应于新的历史情况的新思想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特殊性、阶级的定义和消灭阶级的内涵及条件、政治经济关系、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等问题作出了回答,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并阐明了有关革命发展和转变的系列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观。毛泽东的政治观奠定了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观的基础。

具有丰富而深刻内容的邓小平政治观,从多方面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观作了重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建设举措,包括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保证稳定等方面的措施;创造了“一国两制”的政治模式;阐述了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际政治主张。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以后,江泽民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要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以及政治文明。江泽民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不仅精辟阐述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政治思想,而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观。这既是对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主张的科学概括,又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政治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讲政治,作为一个重大原则,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讲政治。他指出:“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六条,精确概括了讲政治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讲政治的深刻内涵,不仅体现了讲政治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且丰富和深化了我党讲政治的思想。对怎样讲政治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科学的回答:①讲政治要正确处理讲政治与讲学习的关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认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②讲政治,要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③讲政治,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强化中央权威。④讲政治,要正确处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把是否得民心,作为检验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标志。江泽民关于讲政治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关于政治的本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入思考执政党建设的规律问题,带头推进党建理论创新,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强调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的宣言和纲领,它在新的世纪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关于“四个如何认识”问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看待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对这些新的问题,江泽民同志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他认为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如何认识”问题上,即“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实践对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如何认识国际国内的斗争对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四个认识”问题,为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

四、关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德治国”方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五、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中的具体形态,凸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①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②它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其发展是一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长期过程。③它必须注意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同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大道相一致,但又在根本上不同于西方国家政治文明模式。这种区别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这方面的理论创新,建立在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上回应时代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

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为基本方针把握各项工作,着力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承受的能力相适应,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态势,走出了一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新路子。这是对邓小平“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的国家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七、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政治模式

在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坚持“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同时,坚决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八、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新的国际形势下,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将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将继续增强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同时,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审时度势,既坚持了原则,又表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开创了全方位开放的外交新局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玄武主编.政治观教育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