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意蕴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意蕴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切实理解和认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内涵。科学发展的主题是发展,科学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最终价值目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方面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意蕴

胡锦涛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11]促进政治民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切实理解和认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视域

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题,因此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政治伦理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发展观有着特定的政治伦理视域。

其一,科学发展观不能忽视的政治对象:作为利益主体的广大人民。

不同的利益主体出于自身的考虑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应就有了不同主体的利益之别和不同主体的道德要求,从而影响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毋庸讳言,没有个人利益满足就没有社会利益,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无法显现。科学发展的主题是发展,科学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对于社会主义而言,科学发展才能显示其进步性和优越性,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

其二,科学发展观不能脱离的政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3]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的旨归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一要发展,二要和谐,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十七大报告指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14]其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15]

其三,科学发展观不能回避的问题:共产党人的主体责任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16]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承担起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引领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在倡导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体共产党员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地工作,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拒腐防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7]。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最终价值目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方面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得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结论。

对于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理念的理解,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其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本原则和新的发展观的人本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以人为本”始终是要以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思想,并将“现实的人”的思想作为他们研究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8]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现实中的个人”出发,以“现实中的个人”为本。人是处在由自己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一定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9]人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民素质、生活水平、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的提高。如果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发展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加快经济社会各项建设都应该从当前我国“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阶段具体的、历史的关系和现状出发,才能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二,以人为本落实在工作方法上,必须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工作指针。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伦理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庄严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最根本地体现在始终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群众利益无小事”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指针。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做到富民、利民、爱民、忧民。2003年,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胡锦涛同志为此曾着重指出: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一定要带着浓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就必须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其三,以人为本体现在领导干部的责任伦理要求上,尤其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切实做到“三为民”,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谓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求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切实保证人民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所谓情为民所系就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深怀爱民之心,时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所谓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和党的干部要在工作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新三民”思想的特点主要是突出了人民为主的价值观念,这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根本要求。

其四,以人为本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核心就是关注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政治伦理的人本性最终落实在民生问题是否能得到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1]这样,才能营造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在价值理念问题上的新思维。

(三)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政治伦理维度

科学发展观之“科学”,落脚点应在社会各领域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既要有伦理责任又要有未来眼光

1.人道主义维度

人道主义主张关心人、尊重人、保护个体权益以及把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道主义维度的主要特征有:(1)强调把人的生存和未来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文艺复兴高扬人性,贬抑神性,冲破了神学对人性的禁锢,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但之后,人的理性和人的力量被抬高到不符合现实的程度,科学主义最终使人“再度丧失了自己”。今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受着严峻的压力,我们应该把追求生存和未来发展作为首要目标。(2)强调发展中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作为主体的中心地位而不否认人与物质系统之间应该保持协调关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前提,相信人的理性。人道主义就其本意而言,是一种将人类从野蛮中唤回的活动,关心人、尊重人、维护个体权益、追求民主、自由仍然是现实人们努力的方向。尤其在科技力量极大彰扬、人的主体力量相形见绌的时代,人道主义没有过时,“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道主义”[22]。(霍内菲尔德)那种否定或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连同人本身一起否定掉的观点和做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绝对难以想象的。

2.主客统一的维度

马克思曾经为发展的理想状态(共产主义)作出预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3]首先,发展是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的客体化是指主体的能力通过改造活动向客体转化,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特点,确证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客体的主体化主要指在认识、创造活动中客体的属性、规律性被主体所掌握,从而为发展创新准备了条件。其次,主客统一的过程是主体不断提升的过程。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相互承认和尊重中才可能存在。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构成主体性普遍网络的交互主体性”,只有这样,主体才可能成为一种共同主体。第三,发展中主客统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无论从伦理观、文化观的层面,还是从价值观、世界观的层面,人的主体地位、主体利益与自然界的协调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公平正义的维度

首先,科学发展观必须维护利益公平,其一指贫穷地区和富裕地区、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利益公平,发展应该减少贫富差距的悬殊,让贫富的两极都能公平地享受现代社会的成果,而不能以损害贫困地区、掠夺贫困地区资源为代价去支持局部的进步。其二指上代和下代之间的利益公平,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几代人的利益,这是可持续发展观中人类已达成的共识。其次,科学发展观应注重维护公平和效益的关系。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公正原则得到贯彻,才能产生很好的效率,而没有效率人类也就失去了经济物质提高的前提与基础,就不可能享有崇高、精彩的生活。科学的发展观将为社会效率的提高注入新活力,反过来效率的提高又为促进公平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真、善、美统一的维度

从实践的角度讲,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求“真”的,必须以经验事实、严格论证、客观判断、认识活动的真实性为前提。善以真为前提,广义地讲,一切使人快乐、给人幸福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善。孟子曰:“可欲之谓善”[24],人们所需要的应该就是善的。发展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主体性提高的目的,因此科技进步体现的正是一种善的向往。科学发展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之外,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产品、娱乐产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了保障。发展的过程,从其最终目的来说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马克思),人类的发展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主客统一的、自由的活动,美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同时美的尺度和规律就是发展的尺度和规律,它为科学发展观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25]这是根据社会主义的国情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我们有理由相信:理性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福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