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线性力—位移理论模型验证

非线性力—位移理论模型验证

时间:2022-1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本章提出的非线性力—位移理论模型模拟了9个FRC对角斜筋小跨高比连梁试件的荷载—位移骨架曲线。表4.3为各算例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各连梁屈服位移、屈服荷载、极限位移和梁端剪力的试验值与本章理论计算结果的比值平均值在0.93~1.21之间,标准差在0.2~0.3之间,说明本章所提出的用于模拟不同受力阶段受力性能的非线性力—位移模型可以较合理地模拟小跨高比FRC对角斜筋连梁力—位移骨架曲线。

采用本章提出的非线性力—位移理论模型模拟了9个FRC对角斜筋小跨高比连梁试件的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其中CB3~CB5为本课题组完成的3个FRC小跨高比连梁拟静力试验结果。各连梁试件基本参数见表4.2;各连梁试件非线性力—位移理论模型与试验骨架曲线对比如图4.6。表中,相关参数文献中没有给出时,根据本文3.2.4节确定;钢筋的弹性模量Es取为2×105MPa;斜筋为沿一个对角线方向的数量;fc′为试验当天实测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平均值;fyd、fud分别为对角斜筋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的平均值;fs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平均值;εmax为FRC棱柱体抗压强度对应的应变;σss、εss分别为FRC单轴受拉时稳态开裂应力与应变;σpeak、εtu分别为FRC单轴受拉时极限开裂应力与应变。

图4.6 各连梁试件非线性力—位移理论模型与滞回曲线对比

由图4.6可知:

(1)当跨高比ln/h≤1.5时(图4.6a~f),本章提出的非线性力—位移理论模型与拟静力试验所得到的试件骨架曲线吻合较好。

(3)梁端剪力试验值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计算结果相比,推、拉方向Vwb,test/Vwb,cal-混凝土平均值分别为1.22和1.12,标准差分别为0.27和0.33,与试验值较吻合,但与Vwb,test/Vwb,cal-本文相比,离散性略大。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1]中连梁梁端剪力计算

(2)试件Spec-1、Spec-2和Spec-3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差,主要原因有:a)配筋方式略有不同:试件Spec-1、Spec-2和Spec-3在连梁端部配置了U型钢筋,提高了连梁刚度和抗剪承载力;b)连梁跨高比较大,忽略箍筋、纵筋和混凝土次斜压杆参与的抗剪作用导致误差较大。

表4.3为各算例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为了便于比较,以推为正,拉为负。其中,下角标test和cal分别代表试验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Δy、Py分别为屈服位移和屈服荷载,由通用屈服弯矩法确定;Δu为最大承载力下降15%时对应的位移值;梁端剪力Vwb取为峰值荷载。峰值荷载的理论计算公式包括本文的计算结果,《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1]公式(7.2.23-3)[见本章式(4-3)]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公式(11.7.10-2)[见本章式(4-5)]。

由表4.3可知:

(1)各连梁屈服位移、屈服荷载、极限位移和梁端剪力的试验值与本章理论计算结果的比值平均值在0.93~1.21之间,标准差在0.2~0.3之间,说明本章所提出的用于模拟不同受力阶段受力性能的非线性力—位移模型可以较合理地模拟小跨高比FRC对角斜筋连梁力—位移骨架曲线。

(2)梁端剪力试验值与本章提出的理论计算结果相比,推、拉方向Vwb,test/Vwb,cal-本文平均值分别为1.16和1.04,标准差分别为0.28和0.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