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机械的思维方式作为实现建筑设计理念创新的基本途径,是指脱离了具体的建筑实物,而超出现有建筑设计的理念的表达和实现。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离不开设计概念与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互间的不同构成,在寻求建筑设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建筑物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的算法模型,是将建筑设计看成是通过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

【摘要】本文结合以往人们对创新思维的误区,对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根据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提出了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以此来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关键字】创新思维;建筑设计;误区

1 前言

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了新高度的同时,建筑设计行业也蒸蒸日上。建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让建筑物标新立异,满足人们的需求,做到多元化也成为了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出分析,才能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 创新思维认识的误区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它通常是在创新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潜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式或突发式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结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的创新成果。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2.1 创新思维不是新奇

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速度的提升,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面临着更多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的创新。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优越创作环境,应该好好总结和反思,使建筑设计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不能盲目地追逐潮流,而一些决定方案取舍的领导或业主盲目追求大气魄、高标准、新奇特,造成了一些设计忽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导向下,造成了建筑设计慢慢地脱离建筑本体,背离建筑设计的本质。

2.2 创新思维不是天马行空

每位建筑师无不例外的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能够实现建筑上的创新。比如,设计作品在整体布局上是否体现环境与城市的协调性,在功能上是否反映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文化上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建筑材料与技术上能否有所突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能否实现创新,体现在布局、功能、文化、技术等方面,也可以是某个方面的创新。但很多建筑师认为只要自己的建筑作品在形式上能够与众不同就实现了创新,这种错误思想忽略了建筑结构以及功能上的设计追求,这样建筑师就只能设计出华而不实并且缺乏内涵的建筑作品。

结合以上创新的概念的误区,对创新思维在建筑领域中做出如下定义: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是指建筑设计人员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具有首创性和一定价值成果的思维活动。

3 创新思维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位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创新点的形成来源很多,从宏观上讲,创新思维可以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可以来源于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协调融合;可以来源于建筑本身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需求;也可以来源于材料、结构的创新,除此之外,创新还可以来源于某一个具象造型等等。

创新点的形成涉及到功能、文化、环境、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多因素的结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从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灵魂。设计风格和形成创新点的方式没有常态,哪一个方面用得好、用得相得益彰就可以形成亮点。建筑追求新、奇、特的建筑造型思维方式本身并没有错误,这只是一个创新手段而已,只要不为了造型而造型,不要哗众取宠来表达外在而与功能脱节,只要充分展示建筑特点即可。

建筑设计总体来说就是将设计者大脑中已有的设计思维,按照规划需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处理。建筑设计作为建筑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筑设计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实用、经济表现、文化艺术展现、科学技术体现等几个方面的完美表达。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建筑设计,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音乐等艺术相比较,建筑的实施和运行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比如对经济成本要求,建筑物需要以经济实用为根本。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机械的思维方式作为实现建筑设计理念创新的基本途径,是指脱离了具体的建筑实物,而超出现有建筑设计的理念的表达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在内在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关联、组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新的认知的思维方式。当创造性思维与内在格式塔结构相互匹配的时候,这一思维模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概念和法则形式。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离不开设计概念与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互间的不同构成,在寻求建筑设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建筑物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创新价值取向与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对创新理念的把握需要一个基本的框架和结构,选择什么形式的建筑理念,是能否实现使用者的满意需求的关键。例如在建筑使用者的留驻时间较短、不需要很多空间来存放生活用品的空间,自然有着很大的造型创新的空间。通过使用较少的差异方式借助于直接的尺度夸张、尺度变异等,获得之前因为经济水平或者技术水平的原因而没有或少见的形式,实现与否取决于接受的可行性。通过任何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建筑设计的模仿对象,重点是发现这些现象的内在构成结构的一致性,并实现在抽象层次归纳出实践操作的方法、设计理念的落实等。

建筑设计创新思想能否获得正确的评价和青睐,需要对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法则进行修正。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的算法模型,是将建筑设计看成是通过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一部分建筑师使用的程序要比别的建筑师更为有效,就是因为很好地把握了建筑创新设计的理念。通过有效的计算来认识世界和相关的现象,寻求现象里面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和结构,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控制的着力点。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来确定创新设计理念的内容。

4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4.1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建筑设计新思维的特征是我们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规律的基础和依托,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就必须读懂它的特征,读懂它的特征也就为中国建筑师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理论基础与努力方向。

4.1.1 反思性

反思性是说,建筑创新思维的“新”在于它不同于习惯思维或重复性思维,它来自于对现实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并从中找到突破口。捷克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思想托付给别人来代管,不能动手,养成的是废物;不能独立思考,养成的就是奴才。

首先是对现实的反思,通过对现实的反思,寻找可能的创新方向。我国国家大剧院、CCTV大楼和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设计都由国外建筑师操刀,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4.1.2 超越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超越性是以熟悉对象为基础的,不走“熟”径,却要熟悉对象。创新不是“断裂”,并不构成对已有知识的取代。我们追求创新、追求超越,就要耐心研究所要设计的对象,创新理论认为创新个体在成名前在该领域有相当长的发展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广泛的练习,掌握该领域中广博的知识和各种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建筑师是个晚熟的职业,原因也就在此,在参与设计实践前熟悉建筑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对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超越的基础。

4.1.3 实践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人类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人的思维、意识能力也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如此,在实践中建筑需求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师的思维不断前进,不断地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人类的每一项思维成果都是在实践的需要下产生的。随着当今实践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师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的思维难题。可以说,建筑师总是在实践给予它的机遇与挑战的两难中发展。没有实践,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新的设计方案。

4.1.4 相对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创新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他的表现力就会下降,这时就会去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一代代被替换。一位建筑师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同时代的创作,更离不开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

4.1.5 辨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方法运用体现多种方法的对立统一。近年来,有大量的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但一些研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将设计创新成果归于直觉与灵感,过分地强调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却忽视逻辑思维在其中的意义,还有些过分强调逆向思维的作用,忽视正向思维。

4.2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存在的问题

4.2.1 创新思维的缺失

我国的建筑设计正如雨后笋般出现,但是在大量的建筑背后,却不得不承认,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这种状况并不是说我国不重视建筑学人才的培养,相反,正是由于我们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让这一问题出现。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太过模式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建筑师的创造天赋,使得学生在学习建筑学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批评和职责,选择中规中矩的稳妥方式,放弃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从根本上失去了培养创新思维的机会。我国甚至一度出现了建筑师犹如雨后春笋,而建筑大师却非常稀有的现象,仅仅是几个字的差别,含义却大相径庭,而这也恰恰说明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创新思维的缺失。

4.2.2 创新思维不能与实践结合

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只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可以说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学家开始关注创新思维的时候,各大高校也开始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加大力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对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有些建筑设计,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无异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将创新思维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4.2.3 过分注重创新意识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我们反对模式化,一致在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也一直把每个建筑都设计成为能代表建筑师个性的艺术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刻意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创新思维开始自发觉醒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建筑师忽略现实状况,一味标新立异,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功能性下降,甚至毫无实用功能,这就是对创新思维的一种错误应用。我们需要创新思维让建筑更新颖,这并不代表要以牺牲建筑的实用性为代价。

5 如何加强创新思维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5.1 创新设计以城市发展为导向

现代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环境及场所也对建筑设计构思产生积极影响。其本质就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相结合,体现建筑内在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应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将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融为一体,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这既是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对环境文理与城市文脉的充分尊重与认同。

5.2 创新设计注重地域与环境的特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环境特点,怎样抓住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建筑设计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要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改良和创新。例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巧夺天工,堪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典范。流水别墅充分与周围的溪流、山石、树木、鸟鸣相结合,仿佛与大自然是一体。当建筑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绝佳的生活、工作场所,更是一种心灵、精神上的享受。

5.3 创新思维用实践来丰富

在对建筑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创新思维作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用创新思维指导建筑的实践工作,将创新作为建筑的设计追求,通过自身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自发地将建筑师自身的灵感融入到建筑中。作为建筑的灵魂,让本来没有生命的建筑因此而获得新生,让模式化的建筑变得个性化,建筑不仅仅只是建筑,更是一件具有美学价值的工艺品。在以创新思维指导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现实中各方面的条件综合统筹,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完善创新思维,不断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不断地实践,补充思维上的不足和认识上的缺失,保证思维更加缜密、完美,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丰富创新思维,以此来激励建筑师创造出更具新意的建筑。

6 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6.1 以绿色思维创新建筑设计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各国的共同追求。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循环经济的体现,如何科学的实现值得我们深思。绿色建筑要以较小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控制能源消耗。建筑师应当以绿色思维从事每项建筑设计活动,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的从事建筑设计活动。

6.2 以人文本创新建筑设计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相互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该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各地迅速增长的公共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超乎寻常的,它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应该通过公共建筑来反映。

6.3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建筑设计

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打破了以往的简单形体,追求多元的审美情趣。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更促进了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在电脑中建筑师可以将形体任意扭曲变形,并且对形体进行复杂的加减处理。从科技到时尚,信息与媒介都可以成为建筑的设计元素和表达手段。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发挥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6.4 用联想的思维创新建筑设计

通过联想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相似性对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方法和过程。联想不是胡乱猜想,是以事物的可比性为前提的。联想将看起来无联系的事物相连,从而得到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然后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7 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思维的良好运用离不开实践的指导。所有设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以实践为基础,结合多种创新方法共同努力,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建筑,为城市增添风采。

注:[1]刘芳.第二作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博士生.

[2]原文发表在2015年第3期《房地产导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