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各项技术各有所长,面对各行业的信息化应用,自动识别技术将形成互补的局面,并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再者,RFID和EPC技术的出现及推广应用将增进人们对自动识别技术的关注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扩大对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自动识别技术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目前,自动识别技术还只是初步具有处理语法信息的能力,并不能理解已识别出的信息的意义。

1.2.4 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已经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科学的各门学科,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如识别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向深度与广度飞速发展的。

自动识别技术包含多个技术研究领域,由于这些技术都具有辨认或分类识别的特性,且工作过程都大同小异,故而构成为一个技术体系,正如一条大河由许多支流组成一样。所以说,自动识别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综合体,这一点也从侧面印证了现代科学正在由近代的“分析时代”向现代的“分析-综合时代”转变的特征。自动识别技术体系中各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需求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目前,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很快,相关技术的产品正向多功能、远距离、小型化、软硬件并举、信息传递快速、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等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技术装备。其应用也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深层的集成应用是未来应用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对自动识别技术认识的加深,其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应用层次的提高以及中国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机。

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各项技术各有所长,面对各行业的信息化应用,自动识别技术将形成互补的局面,并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1.多种识别技术的集成化应用

事物的要求往往是多样性的,而一种技术的优势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由于这种矛盾,必然使人们将几种技术集成应用,以满足事物多样性的要求。

例如,使用智能卡设置的密码较容易被破译,这往往会造成用户财产的损失。而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相集成,诞生了一种新的具有广泛生命力的交叉技术。利用二维条码、电子标签数据储存量大的特点,可将人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照片等信息存储在二维条码、电子标签中,现场进行脱机认证,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联网在线查询的成本,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应用的安全性,实现了一卡多用。

又如,对一些有高度安全要求的场合,需进行必要的身份识别,防止未经授权的进出,此时可采用多种识别技术的集成来实施对不同级别的身份识别。如一般级别身份的识别可采用带有二维条码的证件检查,特殊级别身份的识别可使用在线签名的笔迹鉴定,绝密级别身份的识别则可应用虹膜识别技术(存储在电子标签或二维条码中)来保证其安全性,而其中的每种识别技术,其标识载体都可以存储大量的文字、图像等信息。

再者,RFID和EPC技术的出现及推广应用将增进人们对自动识别技术的关注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扩大对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而条码识别技术作为成本低廉、应用便捷的自动识别技术,已形成了成熟的配套产品和产业链,它仍将是人们在多个领域采用自动识别技术的首选。国内的相关企业和专家正在研究EPC的编码技术与二维条码相结合的应用,将EPC代码存储到二维条码中,在不需要快速、多目标同时识读的条件下,解决单个产品的惟一标识和数据的携带。或将EPC编码存储在电子标签中,实现快速、多目标、远距离的同时识读。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EPC将对我国的条码、电子标签市场带来更大的拉动。

2.与无线通讯相结合是未来自动识别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自动识别技术与以802.11b/g为代表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WLAN)技术、蓝牙技术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以及3G无线广域网数据通讯技术的紧密结合,将引领未来发展的潮流。在数据采集及标签生成等设备上集成无线通讯功能的产品,将帮助企业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时采集数据,并将信息通过无线局域网、无线广域网实时传输,通过企业后台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无线技术的应用将把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手机识读条码的开发和应用也成为条码识别技术应用的一个亮点,目前在日、韩等国,手机识读条码识别技术已开始较大规模的应用。近两年来,国内一些公司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推广。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手机识读条码将在电子商务、物流、商品流通、身份认证、防伪、市场促销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外,随着社会和企业需要管理传输的数据日趋庞大,要求数据可以实现跨行业的交换。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的数据管理和增值服务通讯平台,将成为行业、企业数据管理和自动识别技术之间的桥梁和依托,使得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有关数据传输、通讯、可靠性以及网络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自动识别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控制,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控制的基础在信息,没有信息就没有从信息加工出来的控制策略,控制就会是盲目的,就不能够达到控制的目的。信息不但是控制的基础,而且是控制的出发点、前提和归宿。

目前,自动识别的输出结果主要用来取代人工输入数据和支持人工决策,用于进行“实时”控制的应用还不广泛。当然,这与识别的速度还没有达到“实时”控制的要求有关。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管理方面对自动识别的要求更为迫切。随着对控制系统智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测试技术已经不能全面地满足需要,所以自动识别技术与控制技术紧密结合的端倪开始显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自动识别技术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目前,自动识别技术还只是初步具有处理语法信息的能力,并不能理解已识别出的信息的意义。要真正实现具有较高思维能力的机器,就必须使机器不仅具备处理语法信息(仅仅涉及处理对象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处理语义信息(仅仅涉及处理对象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和语用信息(仅仅涉及处理对象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的能力,否则就谈不上对信息的理解,而只能停留在感知的水平上。所以,提高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自动识别系统处理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能力,是自动识别技术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拓宽,并向纵深发展

自动识别技术中的条码技术最早应用于零售业,此后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例如,目前,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零售和工业制造这三个领域,它们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全球市场的2/3左右,并且在未来5年内,这种趋势还将继续。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市场正在悄然兴起,如政府、医疗、商业服务、金融、出版业等领域的条码应用每年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从条码应用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把条码识别技术的发展重点正向着生产自动化、交通运输现代化、金融贸易国际化、医疗卫生高效化、票证金卡普及化、安全防盗防伪保密化等领域推进。虽然我国在众多领域的应用还相对空白和薄弱,但这也正是我国条码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市场正在开拓。13.56 MHz的RFID系统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居民身份证、校园一卡通、电子车票等;更低频率的RFID系统如电子防盗(EAS),也在商场、超市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动物识别方面的应用已开始起步;在远距离RFID系统应用方面,以915 MHz为代表的RFID系统在机动车辆的自动识别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铁路应用中,中国具有国际上最先进、规模也是最大的铁路车号自动识别应用系统。

在我国推广RFID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以出口为目的的制造业必须满足国际上关于电子标签的强制性指令;另一方面,RFID的技术优势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该技术在物流、资产管理、制造业、安全和出入控制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将改变上述领域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不及时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应用发展的趋势来看,两大主流自动识别技术,即条码识别技术与射频识别技术,将有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条码与EPC相结合)。

5.新的自动识别技术标准不断涌现,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作为信息自动采集的基本手段,在物流、产品追溯、供应链、电子商务等开放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带动了新的条码识别技术标准不断出现,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目前,企业的需求成为标准制定的动力,全球已形成标准化组织与企业共同制定国际条码识别技术标准的格局。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专门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多个条码识别技术码制标准、应用标准。

射频识别技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自动识别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技术。当前,射频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正在从纷争逐步走向规范。其典型的标志是EPC global体系的EPC C1 Gen2标准纳入ISO/IEC 18000-6,面向物品标识的RFID技术标准ISO 18000系列已经发布。国内在RFID的标准化方面也基本上开始远离纷争,正在走向合作开发的道路。相关的产品标准已经制定了协会标准,并公布实施。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标准的制定工作还远不能满足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的需求。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是我国RFID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我们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市场还不是很完善,缺乏技术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缺乏行业应用与关键技术的统一规范与标准,从而制约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社会公共安全行业(GA)已先后制定了指纹专业名词术语、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技术规范、数据交换格式、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以及指纹锁、指纹采集器等36项行业标准。但这些标准主要是针对在公安行业中的指纹识别技术,而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及产业化领域,则属于空白。因此,生物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