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量方法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量方法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生命线工程,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后一道生活防线。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测量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生活需求法、国际贫困标准线法、生活形态法和恩格尔系数法。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就是贫困人口,应该对其实施援助。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量方法_社会保障学

一、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量方法

最低生活标准,是指由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社会发展的某一个时期内维持一个人生存的衣、食、住等方面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最低生活标准是个变量,它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相应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生命线工程,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后一道生活防线。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最低生活标准的确定。这个标准要以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为依据,按照社会的、道德的标准来加以确定,同时也要强调其层次性。它既不能太高,因为标准太高容易加重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负担,又可能诱导人们形成惰性,躺在救济的摇篮里,而不愿通过自身努力尽早摆脱贫困;但是也不能太低,因为太低不足以给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从而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有违建立这一制度的初衷。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测量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生活需求法、国际贫困标准线法、生活形态法和恩格尔系数法。

(一)生活需求法

又称“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算法”。就是根据当地维持最低生活的物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列出一张清单,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拥有这些物品和服务需要的现金金额,由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即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就是贫困人口,应该对其实施援助。这种方法是测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中最古老、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一种,最早是由英国人Rowntree在1901年提出的。这种方法的问题是由谁来确定菜篮子的内容,也就是说哪些是生活必需品,哪些不是生活必需品,究竟如何看待统一的贫困标准之下个人的需求差异,目前实际的做法是由群众和专家共同作出决定。

(二)国际贫困标准法

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这种方法原来是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调查其会员国的社会救济标准时偶然发现的,最初主要用于国际比较,后来欧共体为了统一其成员国的社会救济标准,便决定将社会中位收入的50%~60%确定为各国的社会救济标准。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对该国或该地区的收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同时,50%~60%的比例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是值得怀疑的。

(三)生活形态法

也叫“剥夺指标法”。这一方法的创始人是英国人Townsend,其理论依据是,每个社会都有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需求,在这些生活需求中,存在着一个“剥夺门槛”,当需求项目少于这个“剥夺门槛”时,该家庭要想维持已经习惯的习俗、活动和饮食就会特别困难,而这个“剥夺门槛”就是最低生活保障线。它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出若干剥夺指标,即在特定的生活形态中舍弃某些方式和行为,然后再来分析他们的需求以及消费和收入,由此得出贫困线,即最低生活保障线。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过于抽象,实际操作过于复杂,不易为非专业人员接受,因而在各地使用较少。

(四)恩格尔系数法

这种方法缘自“恩格尔定律”。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经过大量统计调查得出一个规律:食物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会相对比较稳定,不会随收入的增加或消费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当一个家庭的收入增加或消费提高时,它的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会相应下降。因此用饮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大体可测定该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很高,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很低,收入只能维持最低生活;反之,如果饮食支出比例很低,则意味着家庭用于满足其他生活需求的收入很多,生活肯定属于上乘、富足。国际粮农组织认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就属于贫困,用这个数据求出的消费支出即为贫困线,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