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隐匿中显现

在隐匿中显现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透明性对于空间有着第一位的影响,也最显著地决定了建筑实体结构在视觉上的直接可读性。虽然对于它的探索所展示的潜质与矛盾常常溢出了材料透明性本身,但这并未减损它的重要性。光滑的白墙隐匿了材料物质性的一面,却因其不透明性显现了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在这一点上,玻璃则以其真正的透明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最后一节将再次回到材料本身,论述当代建筑学中透明性的材料转换及其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 在隐匿中显现——材料的透明性

如果说前面两章所谓的隐匿与显现都是通过不透明材料自身的表面特征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呈现的话,那么,对于玻璃来说,隐匿与显现则是通过这一材料自身的光学特质来得以体现。这一意义上的隐匿则意味着材料在视觉上的不可见,意味着材料的透明性,透明性使得材料在消隐自身的时候恰恰获得了自身特质的显现。换句话说,它以其隐匿来达到显现,而隐匿的过程便是显现的状态(1)

事实上,透明性对于空间有着第一位的影响,也最显著地决定了建筑实体结构在视觉上的直接可读性。虽然森佩尔始终没有论及材料的透明性,但是,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它成为了材料研究和空间设计的重要方面。虽然对于它的探索所展示的潜质与矛盾常常溢出了材料透明性本身,但这并未减损它的重要性。就透明来说,无论是从建造角度来看的认知上的透明,还是从空间角度来看的现象上的透明,它们都不能替代材料自身视觉上的透明。这一点在与白墙的对比中或许可以得到明证。因为即便白色是一层几乎不可察觉其厚度的覆层,并且在多种含义上具有透明的内涵,但是,归根结底,它终究是不透明的。光滑的白墙隐匿了材料物质性的一面,却因其不透明性显现了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在这一点上,玻璃则以其真正的透明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白墙隐匿了结构,玻璃则呈现了结构;白墙意味着一种层叠式建造,玻璃则因其自身整个厚度上材质的一致——因为这种一致所具有的直接可读性——而天生地成为一种实体式建造。框架结构对于围护墙的解放使得整面的墙体皆可用玻璃来建造,从而取消了窗与墙的界限,在此基础上,玻璃以其光学上的这种特质在空间上发挥了巨大潜力,消除了室内室外之间的界限。莫霍利·纳吉在其1929年的文章《新视觉》中把这种美学特质称为“透明性”。它贯穿了整个现代主义阶段,只是在后现代主义时期被那种虚假的实体性立面打断,随后而来的向玻璃立面在另一高度上的回归正是标志着那种历史主义的后现代在建筑学中的终结。

虽然从化学构成和制造工艺来说,人类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知晓了玻璃,但是为了达到这一透明状态却一直是许多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懈努力的目标,直至近代方才得以实现,至于这种透明性在建筑上的大量应用则更是近一个半世纪的事情。因此,虽然今天来说,建筑中材料的透明性似乎已经天然地与玻璃联系在一起,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只不过是近两百年间的事。

在当代建筑学中,一方面继续着对于纯粹透明的极端追求,另一方面又有着对于半透明性玻璃及其空间特质的尝试、探索与表现。并且,新的透明材料的出现以及由工艺的不同带来的材料透明性的转换也再次打破了透明性与玻璃的单一对应,带来了对于空间、结构的多层次表现,为人们创造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官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学可能。它使我们有可能越来越远离那种风格化的形式,而转向知觉、感性、效果与体验的世界。如果说对于透明性的追求体现了现代主义理想和美学的追求,那么对于它的反动则恰恰暗合了“现代之后”的社会文化的丰富、复杂与暧昧。

本章将首先简要考察玻璃进入建筑的历史进程,阐述透明性与玻璃的关系,接下来的两节则主要就玻璃这种材料来探讨在透明与半透明之间,亦即在视觉上的隐匿与显现之间,它们所蕴涵的多重含义,尤其是对于空间特质的影响。最后一节将再次回到材料本身,论述当代建筑学中透明性的材料转换及其带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