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湖北省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湖北省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一直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湖北省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如何,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都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利用现有资料进行湖北省中长期人口发展预测和分析。表1 湖北省“五普”分性别年龄人口数据校验指数数据来源:利用《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数据计算。
湖北省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分析_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湖北省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许晓娣 赵玉梅 阮力艰 鲍 谦

正确认识我省人口发展的特点,预测分析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考察我省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湖北省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一直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2003年全省人口为6001.7万人,在全国居第9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人均耕地约为2.2亩,而到2003年已经下降为0.7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湖北省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如何,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都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利用现有资料进行湖北省中长期人口发展预测和分析。

对于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要立足于20~50年长期人口发展预测,根据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向和特点,分析人口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考虑到影响未来人口发展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我们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本文以“五普”数据和近年来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和前提,针对不同社会经济环境给出了“高、中、低”三种生育水平和“高、低”两种死亡水平,交叉生成六种方案进行预测,并利用人口预测的结果分析未来我省人口发展的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湖北省中长期人口发展预测

(一)预测方法、总体方案

本预测采用不分孩次的单岁组一般总和生育率法,与孩次递进等其他预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这种方法预测原理简单明晰,所需数据量小且易于获得,预测参数便于控制;二是近年来分孩次的生育模式变化大,分孩次预测出生人口时可能出现较大误差,本预测使用相对稳定的不分孩次的生育模式;三是该方法适用广泛,有许多成功的算例和有用的经验可资借鉴。

预测总体方案是,采用单区域人口模型,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预测,然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划分不同时期的城乡人口进行分析。考虑到我省每年迁入和迁出人口基本相当,对人口总量影响不大,而且现阶段迁移人口年龄构成、生育水平难以确定,在预测的过程中不考虑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技术进行年龄移算,计算死亡人口和总人口数,出生人数用总和生育率法计算,假定预测期内生育模式和死亡模式保持不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期内生育、死亡水平、出生性别比呈现一定变化趋势,生育模式不分孩次。预测期为2004~2050年。

预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数据编制生命表,将“五普”湖北省分性别年龄人口移算至2000年底,并使人口总量等于5960万人(2000年底公布数);第二步是利用2000年底分性别年龄的人口数,以及“五普”生育模式、死亡模式、预期寿命、统计公报的2001~2003年的总人口拟合计算,得到2003年底分年龄性别人口;第三步是以2003年为基年,进行2004~2050年预测。

(二)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分析与预测基数和参数确定

1.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形势和预测基数分析。人口预测是在一定的人口基数上进行的,基数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预测结果和研究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在人口预测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所采用的“五普”基本数据质量。根据预测模型需要,所需基数可分为三部分:(1)分性别年龄人口数;(2)分性别年龄死亡率;(3)分年龄生育率。下面结合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分性别年龄人口数分析。人口发展是一个滚动的过程,在净迁移人数很少的情况下,相近两次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数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对应关系。由于受死亡的影响,正常情况下,相同时点2000年分年龄人口数比1990年对应年龄人口数要少,即同批人多活10岁存活率要小于1。在比较两次普查间对应年龄人口数的变化时,还可以同时计算两次普查对应年龄性别比的差异,从而判断两次普查间性别比变化的合理性。考虑到在大多数年龄男性死亡率一般要高于女性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同批人的性别比也会下降,即相同时点2000年分年龄人口性别比要比1990年对应年龄人口性别比低。

img4

图1 湖北省“四普”、“五普”对应年龄人口数对比曲线

img5

图2 湖北省“四普”、“五普”对应年龄人口性别比对比曲线

数据来源:《湖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湖北省统计局编制。

这里采用两次普查5岁一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视同为同批人比较,从图1、图2可看出,虽然2000年与1990年两次普查部分对应年龄组人口及分性别人口数据不是完全一致,但整体数据变化曲线接近程度较高,而且两组变化失常数据所对应年龄组大体相当,主要集中在“五普”10~19岁、30~39岁组。如果假定“四普”数据反映实际人口状况,就意味着“五普”调查的10~19岁、30~39岁组数存在重复登记,尤其是男性人口重复登记情况。假定“五普”数据为真,那么说明“四普”调查0~9岁、20~29岁存在漏报,尤其是男性人口漏报问题。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推断,实际情况可能复杂得多。虽然“五普”数据与“四普”数据对应年龄组数据不完全相符,但整体的接近程度较高,考虑到“四普”调查距今已有十多年,而且这十多年正是人口流动量大幅度增加,流动频率不断加快的时期,人口变化较大,在相关修正系数欠缺的条件下,我们认为进行远期预测采用“五普”分性别年龄人口数据进行推算的结果要好于“四普”。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校验“五普”内部数据的结果(见表1)表明,我省“五普”调查数据存在误差,但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堆积或回避现象。虽然低年龄组性别表现异常,分析其中原因主要还是受我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持续偏高的影响,是人口实际状况的反映。

表1 湖北省“五普”分性别年龄人口数据校验指数

img6

数据来源:利用《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数据计算。

通过两次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和“五普”内部数据校验结果可知,“五普”数据存在一些差错,但整体数据质量较好。预测中,我们直接采用“五普”分年龄性别人口数,结合2000~2003年省统计部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拟合推算2003年分年龄性别人口数,作为预测基数,预测从2004年开始。

(2)分性别年龄死亡率分析。我省“五普”登记死亡数据偏低,按照质量抽查结果及有关数据推算,统计部门对“五普”死亡数据进行了必要修正。预测模型中录用分年龄性别死亡率数据主要是用于计算基期死亡水平和预测期间的死亡模式(分性别年龄死亡率曲线形状)。由于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整体死亡水平已经降到较低的程度,而且变化缓慢,对比近两次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可以发现,低年龄组曲线的形状、高低基本一致,高年龄组曲线形状相仿,“五普”数据略低于“四普”数据,整体变化不明显,死亡模式相对稳定,见图3。正因为如此,预测时死亡水平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要大大高于死亡模式的影响。近几年我省卫生部门发布的0岁组平均预期寿命(反映死亡水平指标)与“五普”数据比较接近,男性70岁左右,女性接近74岁。预测时,可直接用“五普”分年龄性别死亡率数据作为基数。

img7

图3 湖北省“四普”、五普”分性别年龄死亡率变化曲线数据来源:《湖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湖北省统计局编制。

(3)分年龄生育率分析。由于正常情况下,死亡模式相对稳定,死亡水平的变化是缓慢而有规律的,因此生育率的变化走势基本上决定了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为把预测建立在准确的基数上,对当前生育水平进行客观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以后,特别是1993年国家计生委抽查我省以后,严峻的人口形势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各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统一认识,稳定政策,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狠抓后进面的转化,拓宽工作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认真落实“三为主”方针,政策外出生人数大幅度减少,妇女的生育水平有了明显的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1990~2003年,全省总人口从5439.29万上升到6001.70万,人口增长控制在562.41万以内;人口出生率从21.6‰下降到8.26‰,下降了13.3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3‰下降到2.32‰,下降了12个千分点;调查认定的全省出生政策符合率从48.1%上升到94%,上升了45.9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妇女生育率呈现出明显下降走势,根据省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推算拟合数,总和生育率(TFR)从1990年2.46下降到2003年1.2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妇女生育率短期内下降迅速,1990年TFR为2.46,2000年“五普”长表统计的TFR只有1.06,下降速度之快,所达到生育水平之低出乎人们意料,加之近些年来出生统计质量不高,许多人口专家、学者对这个数据可靠性提出质疑,目前生育水平不确定性给人口预测分析研究增添了难度。

从我省人口发展历程来看,我省妇女的总和生育率(TFR)(见图4)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除1959~1961年外)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大约为6,70年代开始下降(由1970年的5.97下降到1979年的2.95),80年代出现波动(1980年为2.22,1982年为2.71,1988年最高为3.04,1990年为2.46),进入90年代以来总和生育率逐年降低,从1991年开始降到更替水平(TFR= 2.1)以下,从1998年开始降到我省政策生育率(1.5左右)以下,进入2000年以来一直在1.2左右徘徊。TFR在计划生育实行之初,1970~1980年下降幅度是最大的,10年下降了3.75,这些数据质量经过几次人口普查校验,调查结果为人们普遍接受。“五普”长表数据反映,TFR为1.06,其中一孩TFR仅为0.84,二孩TFR为0.20,多孩TFR为0.02,这一数据水平令人难以接受。根据我省2002年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掌握的情况,90年代以来,我省妇女平均初婚初育年龄变化不大,提高值不到2岁,初婚初育平均间隔在1.3~1.6年之间波动,第一胎与第二胎的平均生育间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1年为2.9年,1995年为4.2年,2001年为6.4年。调查数据反映90年代以来,推迟或放弃二孩生育人数增多,但没有明显大规模推迟初婚初育现象。而且“五普”调查我省35岁妇女平均曾经生育子女数为1.83,基本上可以代表调查年份的妇女终身生育率。这一数据与我省2002年全省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反映的2001年35岁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为l.80基本相当。这说明绝大多数的人适龄生育一孩的结论是可信的,考虑到调查难度,调查数据存在一定误差,可将一孩TFR还原为0.95,推算总和生育率为1.2左右,这一结果与我省统计部门调查推算数基本吻合。

img8

图4 湖北省1949~2002年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1949~1988年来自陈胜利《中国各省生育率手册》,1989年之后根据普查、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水平逐年降低,生育模式发生较大变化。从“五普”与“四普”标准化分年龄生育率对比曲线可以看出,15~19岁低年龄组和26~49岁高年龄组妇女生育率降低,20~25岁妇女生育率升高,两头降低中间升高,生育起始时间后移,生育截止时间前移,二孩、多孩生育减少,生育时间更为集中,生育周期缩短,见图5。“五普”生育模式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可以直接作为预测基期生育模式使用。

img9

图5 湖北省“四普”、“五普”标准化生育率对比情况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编制的《湖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

2.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形势分析和预测参数确定。选择好预测基数之后,要确定本次预测采用参数才能进行预测。参数的确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有决定性影响。根据本次预测总体方案的要求,所需参数包括预测期内分年份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死亡水平(分性别0岁平均预期寿命)、出生性别比变化情况。按照预测一般规律,采取多方案对未来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本次预测设定了高、中、低三套生育水平方案和高、低两套死亡水平方案,交叉生成六套方案(见表2)。

表2 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生育水平、死亡水平与

img10

预测方案对照表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1)生育水平。生育水平的变化是决定未来人口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未来人口生育水平变化发展趋势设定,是在综合估计现在与将来育龄妇女可能达到的实际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首先要考虑生育水平现状及影响其变化发展的因素,其次要了解现行政策生育水平及政策外生育的影响,最后要估计未来变化发展的趋势。

尽管不同的机构和专家估计的数值不同,但所显示的生育率变动的趋势是一致的,从1993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我省人口进入了低生育水平阶段。湖北是人口控制工作做得较好的省份之一,经过“八五”时期的艰苦努力,“九五”以来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近年来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出生率稳定在9‰左右,排在全国各省份前10名以内,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了政策外出生减少,我省人口控制能力较强。近几年统计部门调查推算总和生育率在1.2左右,有的年份甚至不足1.2,从这一数据来看,我省生育水平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几乎没有下降的空间。但是9‰左右出生率水平同时也意味着“八五”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符合政策而推迟或者放弃生育的育龄夫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符合二孩生育政策而没有生育的育龄夫妇就有30多万对,这是决定未来生育水平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新的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启用后,城镇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对再婚夫妇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放宽,政策内生育率也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此外,进入新世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社会管理服务主体变化较大,计生机构精简,计生基层网络弱化,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素质尚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二是社会管理服务对象分化多样,计划生育信息采集难、服务管理措施落实难;三是社会管理服务规范变化,计划生育工作手段相对弱化;四是社会管理服务支持体系变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力度有待加强;五是社会管理服务经费不足,计划生育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等,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机构改革户籍和婚姻制度改革、行政许可法出台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化,给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工作带来较强冲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分析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还必须考虑群众的生育意愿。虽然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群众生育观念发生较大转变,但是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02年我省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省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在1.68个,其中农村育龄妇女为1.76个,城镇育龄妇女为1.35个。调查35岁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8个,其中农村为2.06个,城镇1.13个。我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和终身生育率仍然高于现有的1.53政策生育率水平。现阶段群众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水平是未来生育水平变化的基础。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考虑,未来20年我省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未来20年也将是实际生育水平最难准确预计的时期。在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的大前提下,本次预测采用总和生育率“高、中、低”三种方案进行,这里对生育率的假设,不是指不同政策下可达到的生育水平,而是未来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可能达到生育水平的推测,见表3。高方案为稍高的生育水平,低方案为偏低的生育水平,中方案为介于两者之间的生育水平。具体选取参数的依据是:高方案以目前我省35岁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1.8个为参照,考虑这一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历史高生育率的累计效应,同时考虑近几年我省妇女实际平均生育率相对较低的情况,高方案的生育水平也不能过高,因此,这一方案的总和生育率由2004年的1.6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1.84,2011~2019年保持1.84的水平,2020~2050年保持在1.88的水平。中方案以目前我省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1.68个为参照,考虑到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中方案总和生育率定得过高,则会与高方案较接近,如果定得过低,则会与低方案较接近,对中方案总和生育率的选择还考虑到要适当高于现有的政策生育率水平1.53,另外考虑今后几十年人口控制工作仍有相当的难度。因此,中方案的总和生育率由2004年的1.4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1.68,2011~2019年保持1.68的水平,2020~2050年保持在1.78的水平。低方案以目前我省政策生育率水平即1.53个孩子为参照,这里考虑到不能过低。如果低方案总和生育率定得过低,不仅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而且对中方案总和生育率的选择还会产生误导。因此,低方案的总和生育率由2004年的1.2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1.5,2011~2019年保持1.5的水平,2020~2050年保持在1.68的水平。

表3 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总和生育率(TFR)参数表

img11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2)死亡水平。死亡水平用0岁平均预期寿命(E0)表示,根据“五普”调查,我省男、女性E0分别达到70.83岁和74.65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长期预测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死亡水平的变化情况,确定高低两套方案,见表4。高死亡水平方案设定我省男性E0每年提高0.1岁;女性E0每年提高0.12岁,到2050年男性E0为75.85岁,比“五普”时提高5岁,女性E0为80.68岁,比“五普”时提高6岁,相当于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低死亡水平方案设定我省男性E0在75岁以前每年提高0.15岁,75~76岁年提高0.14岁,76~77岁年提高0.13岁,77岁以后年提高0.12岁;女性E0在77岁以前每年提高0.16岁,77~79岁年提高0.15岁,79岁以后年提高0.14岁,到2050年男性E0为77.91岁,比“五普”时提高7岁,女性E0为82.12岁,比“五普”时提高7.5岁,接近瑞典2003年的水平。目前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为日本81.5岁,瑞典排名第二为80岁。通过与发达国家现有平均预期寿命比较,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相信经过50年的努力,我省可以达到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水平,高死亡水平方案的参数设定可能更符合我省死亡水平变化的趋势。

表4 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平均预期寿命(E0)参数表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3)出生性别比。我省出生性别比的变化有一个历史演化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正常,属于自然状态期,前三次人口普查、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出生性别比都处于正常值范围。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开始,我省出生性别比出现偏高,为了方便数据收集和对比,这里借用0岁组人口性别比替代出生人口性别比,1990年“四普”时,全省出生性别比为109.44,略高于正常值但低于全国111.75的平均水平。自“四普”以来,我省出生性别比连续攀升,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我省出生性别比已达到131.63,已经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有所回落,到2000年“五普”时全省出生婴儿性别比仍高居128.73,仍然远远高于正常值和全国平均水平(见表5)。从表5数据对比可知,我省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起始年份要晚于全国6年左右,我省80年代末开始偏高,全国出生性别比在1982年“三普”时出现偏高现象,但我省出生性别比上升速度及其偏高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普”时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点以上。

表5 湖北省不同时期0岁组性别比

img12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资料。

“四普”、“五普”0~15岁年龄别人口性别比能直观地反映我省出生性别比的演化过程(见表6),两组数据反映出我省20世纪80年代人口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但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开始偏高,进入90年代以来我省出生性别比上升较快,从1993年开始连续8年出生性别比都在120以上,“五普”全省0~9岁组人口性别比为123,表明90年代以来我省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相当严重。据计划生育报表统计,1994~2001年连续8年出生性别比在120以上,计生报表统计数据比“五普”略低但两者反映的趋势一致。

我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生性别比呈现偏高攀升之势,虽然近年来随着治理力度加大,偏高情况有所回落,但全省整体水平仍然偏离正常范围。2000年以来,统计部门调查数据仍明显偏高,计生部门的报表数仍超出正常范围。由于近几年全省各级都加大对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的力度,将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列为计划生育目标考评内容,与以前相比,涉及出生性别比调查的难度有所增加,数据质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五普”短表、长表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28.2和128,0岁组性别比分别为130.1和128.7,考虑到调查难度和数据的真实性,本次预测采用以上四个数据的平均数128.8代表我省2000年出生性别比。

表6   湖北省“四普”、“五普”0~15岁年龄别人口性别比

img13

数据来源:湖北省普查资料。

根据我省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现状,考虑到出生性别比回落的难度,假定出生性别比到2015年逐渐回落到正常水平最高值(107),2015~2030年稳定在107左右,2030年以后保持在105左右,见表7。

表7   2000~2050年人口预测出生性别比(SR)参数表

img14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3.预测结果比较分析。虽然从1990年以来,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为分析与预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但是认识是在对客观情况不断了解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的,现阶段人口流动量大,流动频繁,人口调查难度大,准确数据不易掌握,而且未来人口发展受人口控制能力等人为因素影响,客观上决定了要做出高度详细和准确的分析与预测是极其困难的。限于多方面的原因,所有的分析和预测乃至规划,都存在很强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情况的出现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本预测按照高、中、低三套生育水平和高、低两种死亡水平参数设定交叉生成六套预测方案,主要预测结果见表8。

表8 未来湖北省总人口与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

img15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从6套方案结果比较分析来看,生育水平居中、死亡水平偏高的预测方案可能最接近我省未来人口发展的实际。原因在于:从生育水平看,高生育水平方案预测结果由于其主要指标的结果远远高于我省2000~2004年的实际水平乃至2010年结果均显示偏高的水平,应作为警告性方案提出;而低方案又由于当前生育水平偏低(尤其是调查的生育水平偏低),而从实际工作考虑是较难实现的,只能作为一种理想方案提出;本着人口增长既能体现从严控制又是经过最大努力可以完成的原则,结合新形势下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增大的实际情况,选择生育水平中方案可能更符合我省未来人口发展的态势,实现的可能性更大。从死亡水平来看,近年来死因顺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位居前列,从目前医学发展状况来看,一定时期内彻底根治这些疾病的希望不大,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会有所增加,但湖北省为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一定数量的山区人口,医疗卫生条件改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且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到一定岁数其增长的速度也会放慢,北京市“五普”与“四普”平均预期寿命相比,10年间增长了1.1岁,推算我省平均预期寿命50年间增长5岁多是比较有把握的,而低死亡水平方案作为一种理想的方案提出可供参考。

下面,我们主要根据生育水平居中、死亡水平偏高方案的预测结果(详见文后附表)并参考其他方案的有关信息,分析我省未来人口发展态势。

二、湖北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人口总量

不同方案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人口同一发展趋势,从现在到2050年,湖北省人口规模的变化将沿着先增后减的趋势发展,只是预测方案不同,人口经过零增长点的时间和人口规模的峰值略有不同。21世纪前期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人口总量增长压力仍然存在。未来十多年,我省人口与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总人口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在2020年左右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虽然1991年以来我省已进入低生育水平人口发展时期,但受人口发展惯性的影响,实现人口零增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21世纪前19年我省人口数还会不断增加,由于人口基数大,年均新增人口数仍然在35万以上,见图6。

img16

图6  2004~2050年湖北省人口预测总人口变化情况

2050年以前湖北省人口发展大约可以分为先增后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19年以前,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年平均增长率3.16‰。预计我省总人口在2019年达到峰值,为6544万人。第二阶段是总人口达到峰值以后,转入下降,年平均增长率-3.84‰。后期总人口平均降低速度略高于前期总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50年总人口为5809万人。不同的预测方案,总人口的变化曲线不同,总人口出现峰值年份略有不同,峰值存在一定差异。生育水平中、低方案预测总人口变化相同,即总人口达到峰值后,呈现平稳下降之势;高生育水平方案预测总人口曲线呈现波动变化,出现两个峰值人口数,受育龄妇女波动式年龄构成的影响,高生育低死亡方案总人口在2020年达到峰值之后,先下降,在2030~2036年略有增加,2037年以后继续下降,2037年达到小峰值,人口总数达到6669万人,仍低于2020年峰值人口6705万人,见表9。

表9 未来人口规模变化趋势  单位:万人

img17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随着我省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几十年,我省人口与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总人口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21世纪前20年我省人口数还会不断增加,按中高方案预测到2019年我省总人口还要增加540多万人,而且高低方案与低低方案预测人口总量到2050年差距高达884万人,人口形势仍然很严峻,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未来人口自然变动

受育龄妇女波动式年龄构成的影响,2050年以前我省人口出生数将出现两个周期性的变化,第二个周期的出生峰值会远远小于前一个峰值,表明出生人口的变化逐步趋向平稳,这将有利于未来人口结构的调整。我省人口出生数从现在到2011年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左右达到出生高峰,年出生规模近96万人,此后下降,在2036年达到第二个峰值71万人左右。值得关注的是,未来近十年时间,年出生数量还很大,有可能高于“九五”及“十五”前期的年出生数。由于年龄构成及政策自然过渡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地区人们生育意愿与政策的差距,新时期人口控制难度的增加,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我省生育潜力很大,要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我省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死亡人数逐年增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50年左右死亡人数随着老龄化程度和总人口规模下降,才开始下降,而死亡率2050年以后才下降。按中高方案预测结果,到2010年死亡率为7.18‰,死亡人数为44.88万人;2020年死亡率为8.53‰,死亡人数为55.81万人;2030年死亡率为11.02‰,死亡人数为70.47万人;2040年死亡率为13.91‰,死亡人数为87.22万人;2050年死亡率为16‰,死亡人数为93.35万人。半个世纪死亡人数的不断上升趋势,必将对殡葬事业产生很大影响,殡葬服务业应有所发展,殡葬处理能力应有所提高,殡葬形式应有所改革。

由于2050年以前湖北人口出生率和出生人数呈现出两个周期性的变化,同时死亡率和死亡人数持续上升,未来湖北自然增长人数和自然增长率前期上升,中后期总体趋向下降,中间呈现周期波动变化,见图7。

img18

图7  2004~2050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三)未来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1.性别构成。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对未来总人口的性别比有直接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不明显,如果从较长时间周期考察,这种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未来人口的性别结构对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正常,与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直接相关。若性别比例失调,会引起婚姻问题、家庭问题,以及人口再生产、劳动力分布及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果未来各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正常的话,那么其后各年的总人口性别比也将是正常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00年湖北出生婴儿性别比高达128.18,而近十年湖北出生婴儿性别比明显偏高,考虑到2000年实际情况和将来发展趋势,也参照国际上常规比值,假定2015年出生婴儿性别比降为107,按可行性方案计算的2000~2050年人口性别数据,见表10。

表10  湖北省分性别人口预测  单位:万人

img19

续表

img20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根据预测数据,到2010年湖北总人口的性别比将为108.69,性别比基本正常,与2000年的108.63较接近,2010年以后性别比逐年稳步下降,到2020年降为107.24,到2050年进一步降为101.34,男性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2.07%降为50.33%,女性则由47.93%上升为49.67%,从性别比可看出,男女人数逐步趋于相等。造成总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和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这两个因素,假定未来出生婴儿性别比正常,那么未来几十年总人口的性别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要高于男性。注意到近十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明显偏高,特别是二孩以上的婴儿性别比高得惊人,这不能不引起警觉,从发展眼光看,全社会都要重视性别偏好问题,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以及中国的长治久安。

2.年龄构成。人口学家依据总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划分了三种人口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为此,按可行性方案作出了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见表11),对不同年份划分了相应的年龄结构类型。

表11 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单位:%

img21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2000年湖北0~14岁人口比重为22.31%,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6.50%,老少比即65岁及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之比,为29.13%,属于接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随着人口控制措施的强制效应,新出生人数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湖北人口年龄结构已属于老年型,0~14岁人口比重降为15.04%,比2000年下降7.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为8.23%,比2000年上升1.73个百分点,老少比为54.72%,比2000年增加25.59个百分点。2010年以后,人口增长的势头会有较大缓解,而人口老龄化趋势却不断加强。到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2.18%,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34%,0~14岁少儿比重进一步降到12.37%,老少比上升为148.26%,说明湖北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很高。从2030~205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50年,0~14岁人口比重为13.98%,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为26.66%,老少比高达190.70%,总人口中每4个人就有1个老年人。

另外,从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可看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2000年湖北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0.95岁和74.80岁,预计到2010年将提高到71.85岁和75.88岁,比2000年分别增加0.90岁和1.08岁,到2050年则将提高到75.85岁和80.68岁,比2000年分别增加4.90岁和5.88岁。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的发展,湖北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将有很大提高,健康状况将不断得到改善,人口寿命的延长将使老年人口进一步增加,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强化。

3.人口再生产类型。按可行性方案作出了湖北人口再生产预测,并按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氏的标准划分了相应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见表12)。

表12 湖北省人口再生产预测

img22

续表

img23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2000年湖北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2.31%,比稳定型26.5%的比重低,但高于20%的减少型标准;15~49岁人口比重为59.20%;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8.49%,高于增加型10%的标准,低于稳定型23%的标准,因此,2000年湖北人口再生产处于增加型与稳定型之间。到2010年,0~14岁比重为15.04%,15~49岁比重为60.10%,50岁及以上比重为24.86%,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比较接近减少型。2010年以后,湖北人口再生产类型进一步向减少型过渡。到2015年已基本进入减少型,然后到2050年始终保持减少型。当然,桑德巴氏的划分标准虽然比较粗略,但能反映人口再生产这一动态过程的大趋势。按可行性方案,湖北在2006年以前,人口再生产属于增加型与稳定型之间,并逐年偏向稳定型。201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表现为人口再生产逐步接近减少型,然后进入减少型,到2020年湖北人口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55‰,可认为人口进入负增长状态),此时人口再生产类型完全进入了减少型。

4.育龄妇女构成。众所周知,在不考虑迁移因素时,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生育,而生育主要受人口政策和生育基数影响,在稳定低生育率的政策下,生育基数亦即育龄妇女和生育旺龄妇女(20~29岁)的变化趋势显得非常重要。湖北省未来育龄妇女和生育旺龄妇女人数变化趋势如何?对此,根据可行性方案作了预测(见表13)。

表13  湖北省育龄妇女人数预测  单位:万人

img24

续表

img25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从2000年到2010年湖北育龄妇女人数总体上是上升的。由2000年的1697.1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05.05万人,共增加107.87万人,增长6.36%。2000年生育旺龄妇女人数占育龄妇女的比重为27.48%,到2010年这一比重上升为31.44%,上升3.96个百分点。这说明湖北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生育基数非常庞大,生育压力仍然很大。从20~29岁生育旺龄妇女人数的变化来看,2011年将达到最高峰,为568.37万人,其在育龄妇女中的比重达到31.89%。即接近每3个育龄妇女中就有1个处于生育旺龄。从2007年到2015年共9个年份的生育旺龄妇女人数均在500万以上,即使严格控制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其生育基数也相当庞大。因此,在21世纪前20年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稳定低生育率,丝毫不能放松对人口出生的控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减缓人口过多增长的压力。

从2010年到2050年,育龄妇女人数和生育旺龄妇女人数总趋势是下降的,但也有相应波动。2010年以后育龄妇女人数逐步减少,到2050年降为1057.34万人,占总人口的18.20%,生育旺龄妇女人数降为228.77万人,占全部育龄妇女的21.64%。

5.学龄人口构成。这里对各学龄段的界定为:学龄前儿童为0~6岁,小学为7~12岁,初中为13~15岁,高中为16~18岁,大学为19~22岁。按可行性方案对各学龄段的适龄人数作出预测(见图8、表14)。21世纪前50年,湖北各学龄人数的变化特点,可概括出以下几点:(1)前期各学龄人数相继达到高峰,数量变化大;(2)各学龄人数呈有规律的波动递减变化,波动周期为25年左右,相互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连动性、时滞性;(3)各学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波动式下降。具体而言,进入21世纪各学龄人口变化如下:

img26

图82000~2050年湖北省各学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表14   湖北省学龄人数预测  单位:万人

img27

续表

img28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学龄前儿童人数先降后升,到2003年降到谷底,随后上升到2015年达到最高峰值,以后呈波动式递减变化。2000年学龄前儿童人数为389.57万人,占总人口的6.54%,其后人数有所减少,到2003年达到相对低点,为343.60万人。2004年以后学龄儿童又逐年增加,到2014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值,学龄前儿童增加到630.77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9.77%。此后逐年减少,到2028年达到新低谷,人数为318.17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4.96%,第一个波动期结束,波动周期为25年。到2039年达到第二个高峰值,学龄前儿童增加到477.39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7.60%。2039年以后逐年递减,2050年学龄前儿童为308.40万人,占总人口的5.30%,比2000年减少81.18万人。第一个波动期2015年高峰值比2003年低峰值多159.67万人,相差很大。在短短十几年内人数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势必增加教育规划的难度。由于学龄前儿童人数呈有规律的波动递减变化,做好第一个波动期教育规划尤其重要,对后期规划影响意义深远。

小学学龄人数前期大幅度减少,到2009年达到低峰值,随后逐年增加,到2021年达到高峰值以后呈波动式递减变化。2000年小学学龄人数为679.34万人,占总人口的11.40%,到2010年迅速降到292.59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到4.66%,比2000年大幅减少386.75万人,下降56.93%,平均每年减少38.68万人。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在世纪之交的这段时期出生率降到了较低水平,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反映为小学学龄人数的持续减少。2010年以后小学学龄人数逐年增加,到2021年达到高峰值,人数为545.51万人,占总人口的8.35%,比2010年增加252.92万人,年增加23万人。随后下降,到2034年达到低峰值268.38万人,2034年以后逐年增加,到2050年小学学龄人数为364.51万人,占总人口的6.28%,与2000年相比增加71.92万人,增长24.58%,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1.61个百分点。

初中学龄人数先升后降,到2002年达到高峰值,随后逐年减少,到2012年达到低峰值,以后呈波动式变化。2000年初中学龄人数为375.84万人,占总人口的6.31%,2000年之后连续两年上升,2002年达到最大值,为395.02万人,占总人口的6.59%。2003年以后初中学龄人数逐年减少,到2012年减为139.3万人,比2002年减少210.03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3.67个百分点,降为2.64%。2012年以后逐年增加,到2025年达到新高峰值279.44万人,占总人口的4.32%。2025年以后呈现波动式递减变化,到2050年初中学龄人数为208.68万人,占总人口的3.59%。比2000年减少167.16万人,减少44%,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2.72个百分点。与其他学龄人数变化幅度相比,初中学龄人数在2000年到2050年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

高中学龄人数先升后降,到2005年达到高峰值,随后逐年减少,到2015年达到低峰值,以后呈波动式变化。2000年湖北高中学龄人数为328.04万人,占总人口的5.50%。2000年以后逐年增加,到2005年达到最大值,为394.48万人,2006年以后逐年减少,到2015年降为低峰值139.18万人,比2005年减少65.30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了4.36个百分点,降为2.15%。2015年以后增加,到2028年达到又一高峰值,人数为279.15万人,占总人口的4.32%。随后呈现波动递减变化,到2050年高中学龄人数为195.93万人,占总人口的3.37%。比2000年减少132.11万人,降幅为40.27%,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2.13个百分点。

大学学龄人数先升后降,数量变化幅度大,到2008年达到高峰值,随后逐年减少,到2018年达到低峰值,以后呈波动式变化。2000年大学学龄人数为375.15万人,占总人口的6.29%,其后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最大值,为521.89万人,占总人口的8.19%,8年增加了146.74万人。随后下降,到2018年降到低峰值,为191.27万人,占总人口的2.92%。我省大学学龄人数在前18年内变化幅度很大,2008年高峰值与2018年低峰值相距330.62万人之多,短短十年内下降幅度为63.35%,占总人口比例下降了6.07个百分点。21世纪前期大学学龄人数急剧起落,对大学教育规划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有高校资源,有效发展高校规模,提高大学教育投入产出比,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是教育部门必须应对的问题。2018年以后,大学学龄人数呈现波动式变化,先增后降,到2032年达到又一高峰,峰值人数为368.87万人,到2045年降到低峰,峰值人数为174.63万人。到2050年大学学龄人数为214.81万人,占总人口的3.70%,比2000年减少273.71万人,减少56.03%,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4.09个百分点。大学学龄人数是所有学龄组中升降幅度最大的。

6.劳动年龄人口构成。按可行性方案,对湖北省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作了预测,结果见表15。

表15   湖北省劳动年龄人数预测   单位:万人

img29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分析湖北省劳动年龄人数到2010年的变化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劳动年龄总人口逐年递增。2000年湖北劳动年龄人数为3838.21万人,以后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最大,为4284.68万人,2010年略降,为4281.45万人,比2000年增加443.24万人,增长11.55%,平均每年增加44.32万人。

16~25岁低龄劳动年龄人数先升后降。2000年湖北省16~25岁的低龄劳动年龄人数为962.80万人,以后逐年增加,到2007年达到最大值,为1190.14万人,2008年以后有所回落,2010年为1125.46万人,仍比2000年高出162.66万人,增加了16.89%。因此2000~2010年这10年的就业压力将非常大。

26~50岁中龄劳动年龄人数较稳定,增加幅度不大。2000年湖北省26~50岁中龄劳动年龄人数为2515.79万人,到2010年增加为2641.96万人,增加126.17万人,增长幅度为5.02%,平均每年增加12.62万人。中龄劳动年龄人数占总劳动年龄人数的比重,2000年为65.55%,2010年下降为61.71%,下降3.84个百分点。

男性51~59岁、女性51~54岁的高龄劳动年龄人数增长幅度较大,但在总劳动年龄人数中的比重较小。2000年湖北省男性51~59岁、女性51~54岁的高龄劳动年龄人数为359.62万人,2010年为514.03万人,比2000年增加154.41万人,增长42.94%,平均每年增加15.44万人。高龄劳动年龄人数在劳动年龄总人口中的比重并不高,2000年为9.37%,2010年为12.01%,上升2.64个百分点。

根据对湖北省未来劳动年龄人数的预测,2000~2010年湖北省劳动年龄人数在高位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异常巨大,其对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将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将有大量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供选择,但劳动力整体素质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就业压力还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大量从各级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巨大,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也需进行大的调整。

分析2010~2050年湖北省劳动年龄人数的变化趋势,主要特点表现为总量逐年减少。到2050年,劳动年龄总人数降为2609.38万人,比2010年减少1672.07万人,降幅达到39.05%,其中16~25岁低龄劳动年龄人数为543.76万人,比2010年减少581.70万人,降幅达到51.69%;26~50岁中龄劳动年龄人数为1664.17万人,比2010年减少977.79万人,降幅达到37.01%;男性51~59岁、女性51~54岁高龄劳动年龄人数为401.44万人,比2010年减少112.59万人,降幅达到21.90%。可见,到2050年不仅人口老化严重,而且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也较严重,到2050年,高龄劳动年龄人数占全部劳动年龄人数的比重为15.38%,分别比2010年和2000年高出3.37和6.02个百分点。湖北省劳动年龄人数从2010年到2050年将大幅减少,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将对未来湖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尽早着手研究。

7.老年人口构成。老年人口总量和老化程度。2003年湖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3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7%,两项指标均达到老年型社会的标准值,标志着湖北省在2003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湖北人口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在人口出生率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超前迎来了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的洪峰在逐步消退,白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湖北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影响湖北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从总量看,2000年湖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71.7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59%。到2010年增加为798.02万人,比2000年增加226.32万人,增长39.59%。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2.72%,比2000年提高3.13个百分点。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31.3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高达36.69%,即总人口中每3个人就有1个60岁以上的老人,湖北人口将严重老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年轻人口的比重减少,相应提高了老年人口的比重,这是人口老化的最主要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越快,未来人口老化的速度也越快。另一方面,死亡率的下降对人口老化也有影响,特别是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将使存活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上升。另外从年龄结构可看出,当2000年占人口比重较高的年轻人口经过若干年后进入老年期时,仍将是一个较大的人群,这是由于人口惯性作用使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老化是无法回避的。如果人口控制工作一如既往,未来湖北人口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不是人口增长的压力,而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的压力。当然,决不能因为湖北人口将严重老化而放松当前的人口控制工作,特别是稳定现行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保持不变,以避免政策性开口子而导致人口增长压力的反弹,但在稳定低生育率一段时期后,应根据当时的新情况对人口政策作出相应调整,以避免人口过度老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构成。按可行性方案可得到未来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见表16)。2010年与2000年相比,60岁及以上各个年龄组的老年人数都有所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所提高。其中60~64岁老年人数增加97.15万人,增长52.58%;65~69岁增加26.52万人,增长16.26%;70~74岁增加34.13万人,增长31.92%; 75~79岁增加34.40万人,增长48.75%;80~84岁增加20.97万人,增长64.97%;85岁及以上老人增加13.14万人,增长93.61%。由于基数较小,越是高龄老年人口,其增长相对幅度越大。

表16   湖北省老年人口预测  单位:万、%

img30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2050年与2000年相比,老年人口的人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均有大幅度提高(见图9)。其中60~64岁人数达到582.79万人,比2000年增加398.04万人,增长2.73倍;65~69岁人数达到459.51万人,比2000年增加296.38万人,增长1.82倍;70~74岁人数达到333.35万人,比2000年增加226.43万人,增长2.12倍;75~79岁人数达到318.89万人,比2000年增加248.32万人,增长3.52倍;80~84岁人数达到275.94万人,比2000年增加243.67万人,增长7.55倍;85岁及以上人数达到160.89万人,比2000年增加146.85万人,增长10.46倍。可见,越是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越快,人口老化越严重。

img31

图9 2000~2050年湖北老年人口分性别年龄数量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从老龄人口年龄构成看,老龄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也就是说未来人口存在人口高龄化问题。2000~2050年间我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增加9.43倍,以平均每年4.59%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60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增长2.81%的速度。2000年,全省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46.31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8.10%,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11.97%;到2010年,全省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80.42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0.08%,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15.58%;到2013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92.37万人,在2000年的基数上翻了一番;到2050年,全省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436.84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20.50%,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28.21%。2050年与2000年相比,高龄老龄人口的人数及在老龄人口中的比重均有大幅度提高。

从老龄人口的性别构成看,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较男性长,老龄人口中女性居多。在60岁及以上人口中,2000年的男女比例为95∶100,女性老龄人口比男性老龄人口多14.8万人;到2033年,男女比例为90∶100,女性老龄人口比男性老龄人口多22.52万人;到2050年,男女比例为87∶100,女性老龄人口比男性老龄人口多148.92万人。在高龄人口中,男女人数差距更为明显,在80岁及以上人口中,2000年男女比例为56∶100,女性老龄人口比男性老龄人口多13.23万人,到2050年,男女比例为63∶100,女性老龄人口比男性老龄人口多100.35万人。

从老龄人口的预期寿命看,2050年以前老龄人口预期寿命将有显著提高。2000年存活到65岁的人中,男性人口预期有13.44年的寿命,女性人口预期可以再活15.93年。到2010年,存活到65岁的人中,男性人口预期有13.79年的寿命,女性人口预期可以再活16.41年。到2020年,存活到65岁的人中,男性人口预期有14.19年的寿命,女性人口预期可以再活16.97年。到2050年,存活到65岁的人中,男性人口预期有15.55年的寿命,女性人口预期可以再活18.85年。从2000~2050年,存活到65岁的人中,男性人口预期寿命增加2年,女性人口预期寿命增加3年。老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也是老龄人口迅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将是21世纪湖北人口必然面临的问题,它对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影响深远,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瑞典、美国等所面临的人口老化问题,在21世纪的湖北人口中也将碰到,这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老年人口的自然结构,即年龄性别结构,充分表现出老年人口的人口学特征。(2)老年人口的地域结构,同总体人口地域结构紧密相连,反映出老年人口的地理学特征。一般来说,由于城市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所以城市人口老化问题更加严重。(3)老年人口的社会结构,这一问题最复杂,一是婚姻结构,二是家庭结构,三是受教育结构,四是民族结构,五是宗教结构,六是心理结构,这些问题对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反映了老年人口的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特征。(4)老年人口的经济结构。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衣食住行、娱乐、社会福利等方面都与老年人口的经济有关。因此,要未雨绸缪,提前研究这些问题,使湖北在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银色浪潮中有备无患,及早从政府各项公共政策上予以考虑。

(三)未来城乡人口发展趋势

为了预测湖北省人口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我们曾试用了算术平均增长法、几何平均增长法以及联合国法预测2000~2050年间的湖北城镇化水平。经过比较,对于10~20年的预测,算术平均增长法与联合国法较接近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如算术平均增长法预测的2020年湖北城镇化水平为63.15%,与用联合国法预测的64.71%,两者非常接近,但20年以上的预测,几何平均增长法和联合国法的误差都较大。这里我们对2000~2020年间的湖北城镇化水平使用算术平均增长法预测。考虑到2050年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因此,我们将2050年的湖北城镇化水平假定为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75%,对2021~2050年之间的年份采取线性内插的方法预测计算。在确定了城镇化水平后,相应年份的城乡人口即可计算。具体预测数据如表17。

表17   湖北省城乡人口预测  单位:%、万人

img32

续表

img33

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三、湖北省未来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不同的机构和专家估计的数值不同,但所显示的生育率变动的趋势是一致的,从1991年我省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我省人口已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我省进入低生育水平之时,也就开始了惯性增长阶段,据预测,我省人口惯性增长要持续十多年,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省人口才能实现零增长。虽然在过去的30年里,我省在计划生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口数量得到了一定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的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数量庞大的人口对各种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压力。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虽然我省自然资源绝对数量比较多,品种也比较齐全,但如果按照人均计算,大部分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成为制约我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十几年,我省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突出。

对于一个具体的区域,人口对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人口诸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就人口的数量来说,它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由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共同决定,当它的数量适宜或不足时,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人口的数量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时,就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甚至使区域不可持续发展。对于人口的素质来说,人口素质偏低势必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总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人口结构也对可持续发展起促进作用。总的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一)人口总量与可持续发展

预测表明,2020年前后我省将迎接人口总量高峰的考验,人口总量将达到6543~6705万人的峰值,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1/10~1/9的人口,每年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一部分将被新增人口消耗,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1/10~1/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未来我省人口的低速增长将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成为可能。假定我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按照可行性方案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10年我省总人口为6274万人,对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45%。假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设定为8%,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确保在8.55%以上,未来我省人口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制约作用,人口控制对人均GDP提高的作用不能低估。湖北省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紧紧围绕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果按照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的我省“小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GDP要达到17824亿元(相当于2155亿美元),人均GDP要达到28284元(相当于3420美元),可以推算出2020年时我省的人口规模不能超过6301.5万人。2004年我省人口为6016万人,与2020年推算值只相差285.5万人,这就意味着今后16年只能增加285.5万人,平均每年全省净增人数不能超过17.8万人,年均增长率必须控制在3‰以内,人口控制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人口总量的控制,直接影响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人口对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一般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在人均消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将会导致物质总需求的急剧增长,如食物、水、燃料、住房、道路及其他物质产品的需求。因此,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数量限制在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之内。到2019年总人口达到峰值以前,我省人口仍将增长540万人,即使经济发展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人口增长对于食物、住房、衣着、教育与医疗保健等短缺资源仍然会造成较大的压力,过大的人口基数将对本已十分脆弱的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存保障支持系统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对于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经济目标的影响仍然很大。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大矿富矿少,大宗能源和急需矿产资源严重短缺。湖北省耕地总量1998~2003年呈持续递减态势,2003年全省耕地面积为3033.45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人均耕地0.76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人均耕地警戒线,低于全国1.5亩的平均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优质土地少,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和山区。我省耕地减少主要表现在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及灾害毁坏。由于城市化和道路建设等原因,耕地还在继续减少。这些都对未来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矿产资源方面,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36种,虽然自然资源条件居全国中游,但是真正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大宗优势矿产资源并不多,加上在几十年的大量开发中规划、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开发利用率不高。在其他资源上,与耕地的情况一样,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为此,急需进一步加强对湖北国土资源的管理,尤其是加大保护耕地的力度,逐步退耕还林,同时要认真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不断健全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体系,力争尽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服务。

(二)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素质是人口最具能动性的一个特点。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才资源不仅能开发自然资源,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新的物资资源。人口素质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口素质是由人的体力、智力、文化、科技和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人口素质的基础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创造财富时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幅度最小,因此为了持续地创造财富,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就是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

在人口素质方面,虽然我省的婴儿死亡率和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要好,总体身体健康素质不错,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累计和每年新增的先天残疾人口数量庞大,1990年以来我省年均有近3万名带有各种先天缺陷的婴儿出生,全省累计有370多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3%,高于全国1.23个百分点,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痛苦和医治救助的经济负担。就文化素质看,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为每1万人中研究生学历9人,大学123人,大专258人,中专391人,高中873人,初中3429人,小学3544人。另外每1万人中还有文盲半文盲843人,就是说我省文盲、半文盲人口有427.53万之多,比宜昌市人口还要多。目前我省人口素质不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看,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不仅具有更先进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会发明和掌握更多的环境保护技术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技术。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但遗憾的是,目前我省“人力资源”虽供大于求,但“人才资源”不足,数量上的优势与总体素质不高的劣势处于矛盾状态,已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目前情况下,人口素质的提高既紧迫又艰巨,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利用,才能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质量。人口素质普遍提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逐步实现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人口结构,有利于营造一个合理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我省人口结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劳动力人口增多、人口快速老龄化、社会总体养老负担加重,出生性别比不平衡影响凸显,特定年龄段人口数量波动变化,城镇人口增多,我们正面临一种全新的人口形势,如何应对新世纪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是我省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社会负担。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系数逐年下降。“五普”与“三普”相比,我省人口总负担系数降低了21个百分点,劳动人口的负担压力减少了40%。未来5年,总负担系数仍将继续下降,但空间有限。预测结果表明,到2009年总负担系数下降趋势结束,开始上升,刚开始上升幅度不大,随着出生水平的逐步回升和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少儿负担系数趋于稳定,老年负担系数急剧攀升,推动总负担系数快速回升。到2026年老年负担系数为20.79%,超越少儿负担系数20.57%,老年人口取代少年人口成为社会的主要负担。到2050年,总负担系数回升到68.47%,与“二普”时期接近,见表18。不同的是,那时少年人口占总抚养人口90%以上,而2050年老年人口却占总抚养人口66%。

表18   湖北省不同年份负担系数  单位:%

img34

续表

img35

数据来源:湖北省五次人口普查和预测数据。

劳动力人口增加带来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预测数据显示,今后20~30年我省人口处于劳动力资源高峰期。2000年我省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3838万人,21世纪前9年我省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持续上升,年均增长近50万人,到2009年劳动适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285万人,占总人口的68.85%,随后缓慢下降,到2035年劳动适龄人口数仍在3400万人以上,到2050年降到2609万人。从数量上看,21世纪前20~30年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得这种优势仅仅表现在人口规模上,并未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资源丰富,既是经济起飞的良好机遇,又是就业压力增大的困难时期,可以说是优劣并存,而化劣势为优势的唯一出路是坚持走科教兴省的道路,有效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师资力量,提高劳动力资源存量中人力资本的含量,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应根据这一特点,在未来几十年,政府仍需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提高就业率,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如果能很好解决就业问题,将为解决人口老化问题所需资金赢得积累时间。

老龄化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税收等具有很大影响;二是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负担系数增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三是对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家庭结构都形成很大压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以上,而我省人均GDP还不足1000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社会用于支付给老年人的退休金、救济金、医疗和保险费等开支将不断增长,社会负担加重;而且由于老年人和年轻人消费习惯不同,在购物、住房等方面消费十分有限,在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对储蓄考虑更多,相当一部分的储蓄要用于自我保障,对需求的拉动有限,不利于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过快,使经济、社会负担过重,可持续性减弱。国际经验表明,至少在人口老化高峰到来的前20~30年,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足够的资金储备,以应付人口老化高峰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我省20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老年期,届时人口老化进程突然加速,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人口老化的高峰。我们准备的时间恰好有二三十年,错过这个养老负担系数增长较慢的时期,社会将难于承受没有有效养老保障制度的压力。

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呈间歇式变化,将导致出生人数的起伏跌宕,不利于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受人口结构影响,21世纪初期,我省育龄妇女人数将继续增长,增速较缓,到2009年育龄妇女总数将达到最高峰值1808万人,随后开始下降,到2020年回落到1446万人,到2049年为1048万人,减势停止,逐渐趋向稳定,到2050年为1057万人。预测数据显示,2003~2011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呈现出增长势头,到2011年达到最高峰值568万人。受人口惯性的影响,随着我省1986~1993年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婚育期,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在2006~2015年、2026~2045年形成两个新的高峰(见图10),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这种间歇式高峰的影响将一直持续到22世纪。生育旺盛期妇女是生育的主体人群,其数量间歇式的变化将导致出生人数的起伏跌宕。这种不稳定的结构对教育、卫生、就业、医疗、养老产生交错影响,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的事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人口的变化趋势,最大限度提高投资效益,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从预测数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1世纪前10年育龄妇女、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呈增长之势,即使在保持现有生育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出生人口规模也会随之相应增长,做好这个阶段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于保持低生育水平稳定、削减生育人群高峰期的影响、减轻人口压力、优化人口结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img36

图10 湖北省2050年以前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湖北省21世纪前50年人口预测。

义务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国家为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投入巨资,大力兴办中小学校。2003年我省共有初中2722所,在校生338万人,适龄人口入学率99.27%;小学15746所,在校生52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99.67%;初中每一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约为20人,小学约为23人。

如今,小学入学高峰早已过去,偏远地区小学生源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为应对这一问题,不少地方已着手调整小学布局,对生源严重不足的学校进行撤并。1990年全省小学32309所,到2003年撤并为15746所,平均每年减少的小学数量多达1274所。从小学学龄儿童数量变化趋势看,今后几年仍将大幅下降,到2010年下降到292万人,不足2000年小学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之后又将快速反弹,2021年回升至54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数量波动式变化,给教育规划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今后几年可以继续通过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办学条件的方式进一步裁减小学数量,但幅度不宜过大,应为随后生源数量的快速反弹留有余地。期间某些年份教学资源会相对充裕,在教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使每一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有所减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初中适龄入学人数2002年达到峰值395万人,只比2001年增加约10万人,随后将快速减少,2012年降至139万人左右,之后逐步回升,2025年达到峰值279万人,其后呈现小波动变化,峰值不会突破250万人。因此,今后初中学校应立足办好,新建、扩建的需求不大。将来剩余的教学资源,可以转入较为稀缺的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使用。

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所导致的过量“富余”的男性人口对未来婚姻市场将形成强力挤压,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人口的性别平衡是自然的、生态的平衡,同时也是社会的平衡。自然平衡被打破,社会平衡也将受到威胁。如果我省在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上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即到2015年左右逐渐回复正常水平,那么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只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到2015年这二十几年出生的人口中。“五普”资料显示,0~14岁组男性人口为728.7万人,女性人口为628.3万人,男女相差100万人,差距很大,到2005年左右这批人开始进入婚配期,“富余”的男性人口对婚姻市场的挤压逐渐显现出来,这批人2045年以后才能渡过婚配期,2005~2045年初期和末期“富余”的男性人口可通过邻近岁组的女性人口补充,适龄人口婚配情况略为缓解,但2015年左右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20~24岁平均单岁组男女人数之差高达8万之多,也就是说省内一年新增适龄男性可能无配偶人数达到8万以上,到2033年20~49岁男女人数之差可达到173万之多,意味着20~49岁年龄段内将有173万之多的男性人口处于单身状态。如果不能取得预期的治理效果,男女性别失衡现象继续积累下去,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势必影响到人口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出生性别失调问题是我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今后一段时期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人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社会问题。

城镇化速度加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省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到2009年我省城镇人口数量将首次超过半数,占总人口的50.68%。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3.15%,2050年达到75%,未来几十年,农业人口将逐渐转变成工商业人口,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3250万人,2020年达到4130万人,2050年达到4356万人,相当于2000年的1.8倍。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大规模改变,本身就意味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在社会物质资源供应量无法及时跟上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容易引发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如失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未来湖北城乡人口的转型,给湖北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湖北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人口大省而言,如何谨慎处理好社会发展中人口和社会转型中的诸多问题,做好城镇规划,就显得特别重要。

综上所述,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前后是我省人口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我省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并不等于人口总数马上进入零增长和人口负增长,受人口惯性影响,21世纪前期我省人口总数仍会不断增加,人口增长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人口总量高峰将接踵而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都将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增长,更谈不上世世代代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坚持控制人口增长仍是不能忽视的重要人口工作目标之一。现阶段我省人口发展已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我们正面临一种全新的人口形势,2050年以前我们必须迎接低生育水平社会挑战,不仅要解决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解决不断加剧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解决城镇人口增加与城镇资源短缺的矛盾,还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快速建立全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制定适合人口结构波动变化的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时间相对较短,现有低生育水平相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超前性,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还有一定差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中仍存在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促使低生育水平反弹回升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稳定低生育水平既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进一步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条件,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三项基本国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附表

附表1   湖省总人口及分性别人口预测数据   单位:人

img37

续表

img38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2   湖北省人口自然变动预测数据   单位:人、‰

img39

续表

img40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3   湖北省分年龄人口及负担系数预测数据1   单位:人、%

img41

续表

img42

续表

img43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4   湖北省分年龄人口及负担系数预测数据2   单位:人、%

img44

续表

img45

续表

img46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5   湖北省劳动适龄人口预测数据   单位:人

img47

续表

img48

续表

img49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6   湖北省分年龄段学龄人口预测数据   单位:人

img50

续表

img51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7          湖北省特殊年龄人口预测数据   单位:人

img52

续表

img53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8   湖北省分性别平均期望寿命和婴幼儿死亡率预测数据

单位:岁、‰

img54

续表

img55

续表

img56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附表9   湖北省分年龄性别年龄中位数预测数据   单位:岁

img57

续表

img58

续表

img59

数据来源:湖北省2004~2050年人口预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