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仪器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测控专业创新型军事

以仪器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测控专业创新型军事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仪器系不断深挖学科军事需求,凝练学科特色,积极进行测控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和仪器学科建设改革,选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为着力点,精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仪器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测控专业创新型军事 人才培养质量 ——国防科技大学测控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周永彬,张传胜,杨 俊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410073)

测控技术与仪器作为信息技术体系中的源头技术,在现代化信息战争中的“战斗力”作用日趋明显。作为军事院校,国防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我军提高精确打击能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承担着为军队培养从事仪器和测控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军事人才的任务。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军事特色是该专业成立之初就比较突出的问题,既无国内先例可寻,也无法照搬国外经验。若要真正培养出适合军队需要的新型高素质军事测控人才,从根本上说,只有努力建立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的教学队伍,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保证测控专业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仪器系不断深挖学科军事需求,凝练学科特色,积极进行测控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和仪器学科建设改革,选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为着力点,精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6年来人才培养体会,结合新一轮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仪器系对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策略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梳理,并努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

1 学科定位:瞄准军事需求,找准学科定位,凝练特色方向

军校教育必须适应军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军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全军研究型综合大学,承担者为军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学科是实现此职能的基本平台,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科必须适应军队发展的需求,学科建设既要输送本学科领域军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又要解决本学科领域关键性的理论与实践难题。仪器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一级学科,立足国防科技大学谋求健康发展壮大,其建设也不例外,必须瞄准军事需求,找准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研究方向的把握上。自2004年仪器学科被确认为一级学科以来,仪器系坚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中求优”以及“重点突破、分层递进”的学科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国防军事需求,促进和带动学科发展,在为军队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重视学科的军事测控和军用仪器特色建设。把学术队伍、实验室建设、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来抓。

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建设成为具有军事特色的仪器学科,仪器系根据自身学术队伍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依托国防科技大学整体优势,把仪器与控制、通信、计算机、机械、光学、材料间的交叉渗透所形成的新的生长点与航天测控、海洋探测的大背景结合起来,开辟了新型的空间与海洋探测研究领域,进而构建了以空间仪器与战场环境监测研究为主攻方向的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近5年来,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和基础科研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和实验室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学科特色及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2 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合理性、科学性,凸显军事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建设水平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由于主讲教师各自独立授课,缺少沟通和交流,另外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组合以及进一步的知识组合如何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在认识上存在模糊,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方面也较欠缺,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间衔接不严密、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象,从而导致学员对课程设置缺乏认可度,自己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仪器系在深入挖掘以往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比对国内一流学科的课程设置,优化和梳理了本校测控专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理清了专业主干课程的科学内涵和理论脉络,拓展课程体系知识的宽广度,加深课程知识的纵深度,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性、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针对全国高等院校测控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学科基础理论偏弱的问题,仪器系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测量原理”本科课程,以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完善专业知识构架;通过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精密仪器设计”和“现代测试系统”3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保证学员知识学习体系完备性的前提下,开设了“网络与通信”、“军用仪器原理”等一部分军事特色鲜明的专业选修课,以拓展学员专业知识应用和牵引该专业的军事应用知识传授。

3 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科学研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作为大学中的两大主要活动之一(另一主要活动为教学)必须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仪器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重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的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主要改革举措有以下几条。

(1)将科学研究活动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学员研究性学习能力,使人才培养具有研究性。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和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将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注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科学研究的精神。近年来,仪器系在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计划中提升实践教学比重,通过专题研究、综合设计、综合实验和开放式大作业等手段,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学员的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2)将人才培养活动引入科学研究中,即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理论、创新方法虽然可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传授,但若不亲身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那么这些理论与方法还只能是书本的,不会转化为研究与创新的能力。近年来,仪器系将本科生科研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了本科生创新指导计划、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短学期活动计划等,组织学员参加实验室建设、学科各类设计创新大赛、教员在研项目等,大大提高了学员的专业认同感和实验实践兴趣,学员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研究性教育创新教学团队。

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具备良好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三位一体”型教师群体。仪器系在探索与实践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国家精品课“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建设为龙头,培育和扩大了一批优秀教学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以精品课主讲教授为带头人、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在推进创新教学团队建设中主要举措是:

①积极选送创新教学团队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成员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和合作研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担任学术职务;

②建立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对高水平、有创新能力和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教师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加大资助力度,给予特殊荣誉和奖励;

③鼓励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对教学改革和研究性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激励广大教员积极申报国家、军队、省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加大对教改课题开展研究的支持力度;

④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仪器系放手让青年骨干教师担任重大国防科研和重点工程型号研制项目的总设计师和主任设计师,造就了若干顽强攻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

4 结语

审视国防科技大学测控专业多年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历程,深切感受到要切实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要求,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要立足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面向职业发展,侧重能力培养,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必须处理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找准学科定位,凝练学科特色,强化教学与科研间的嫁接,建立创新培育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特色明显的测控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软硬环境;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调整与完善,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面向军事需求,测控专业所发挥的作用从未像今天这样明显,创造性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我们殷切希望通过与兄弟院校和我校其他专业的密切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满足军队需要的更多更好的专业创新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叶湘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

[2]宋保维,崔景元.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 32-33.

[3]苏绍璟,杨俊,王跃科,等.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实现“科学品味"和“军事特色”的统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的思考[J].2009,高等教育研究学报,32(B06):46-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