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演进以及文化形态的市民化、世俗化,成为当代中国本土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的客观社会条件。随着中国改革进程与社会转型深化,中国的城市设计学科领域将获得更多的理论资源与现实动力。城市设计的本土化历程,体现出中国当代社会剧变与意识形态转型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投影,吻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路径并体现其发展意图。

1.1.1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过程,包括一系列巨大的社会经济体系重构。20世纪90年代这一社会转型加速,同时经济全球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显著背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社会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演进以及文化形态的市民化、世俗化,成为当代中国本土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的客观社会条件。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相比,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从其动力机制到物质空间环境都显示出相当不同的特征。随着中国改革进程与社会转型深化,中国的城市设计学科领域将获得更多的理论资源与现实动力。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国内以来蓬勃发展,而城市设计实践在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取得先行的初步成效,反过来又进一步促就了理论研究的持续开展。当前对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强调以及城市综合效益的提升被城市政府提高到“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由此城市设计实践获得了大量的命题机会,尤其近几年态势强烈。

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为:

(1)城市设计研究领域表现为“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到城市设计实践研究,再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李少云,2004)。这种以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译介为主转向具体操作机制的应用性研究体现了国内城市设计研究从重视认识论到方法论的演进,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同时这种转变也对应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总体趋向。李少云(2004)概括了中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缺乏本土主流理论,对城市设计概念尚未达成共识;缺少对实施过程的深度研究,少有对城市设计实施效果的总结和反思;缺乏对本土历史文化特征从“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忽视本土的城市建设体系特征。

(2)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则呈现出繁荣、多元化的样态(仍处于探索阶段)。从项目类型到编制、实施管理,各地都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广泛试验与探索。实践态势的突飞猛进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庄宇(2004)概括了中国城市设计实践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中城市设计尚未取得法律地位;城市设计的依据、内容和方法都缺乏规范准则;城市设计尚未与现行建设管理体制有效结合;城市设计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李少云(2004)则进一步从实践操作——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公众参与和学科教育等层面总结出诸多面临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引入和酝酿,90年代以来实践的勃兴,到21世纪初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繁荣,中国城市设计本土化的演进历程一方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累积结果,另一方面却是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实践对中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积极回应。中国近十多年来城市设计实践内容、方法、目标的总体演变验证了这一点。城市设计的本土化历程,体现出中国当代社会剧变与意识形态转型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投影,吻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路径并体现其发展意图。当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演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