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象学与场所理论

现象学与场所理论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诺伯格·舒尔茨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海德格尔。继承了这种关注,建筑现象学也借用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着重关注建筑与整体环境的紧密关联。建筑现象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于“场所精神”的高度重视。建筑与其所在场址的深层次整合是场所得以确立、场所精神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基础。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是确立场所、塑造场所精神的基本途径。

3.3 现象学与场所理论

现象学(phenomenology)与建筑现象学对于当代建筑与环境的营造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其代表人物公认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而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诺伯格·舒尔茨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于人、建筑、世界的存在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本人曾专门撰写过《建居思》、《……人,诗意地栖居……》等论文,探讨人“定居”于大地之上的问题。他指出,人们沉浸于世界之中。这意味着人和世界是同时出现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没有独立的主体,也不存在着孤立的世界,人们与其周围世界的相互联系因而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海德格尔认为建筑具有“集聚”的意义:“单体房屋、村落和城镇都是建筑作品,它们在其内部和周围聚集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建筑物使人们接近了作为居住环境的大地,与此同时又将相邻的房屋置于广阔的天空之下。”(20)

海德格尔指出:建筑物的本质是“保卫四元,即拯救大地,接受天空,等待神圣者,指引短暂者”(21),此处所谓的“拯救”,其真正意义是指“某物自由地进入其现身之中”(22),而对于大地,“大地的显现取决于作品将自身返回于大地”。(23)在此,海德格尔以一种诗化和神秘化的语言风格指出了建筑回归于大地的重要性,当然,他也指出:“大地的自我归闭,不是在遮蔽下的同一的、固定的停滞,而是展开自身的纯然样子和形态的无限变化性。”(24)换言之,不是要让建筑的形态被动地从属于大地,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直指人心”的、纯然真实的状态,仿佛它自身就只能以那种方式存在于那儿一样。

继承了这种关注,建筑现象学也借用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着重关注建筑与整体环境的紧密关联。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具体和定性的环境术语而不是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即通过这些术语所明示或隐含的具体环境结构形式和意义,将环境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二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即在由特定的地点、人物、事件和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25)建筑现象学更注重从内在的心理和精神角度去考察和描述人与环境,其对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的深入考察以及在这种考察中所蕴含和始终坚持的整体性视角,都为我们研究人工营造和整体景观的形态关系提供了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参照。尤其是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对于景观的结构、模式和总体特质,以及相应而生的人造环境对于景观的回应及其总体特质做了详细而具体的分析和概括,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筑现象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于“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高度重视。诚然,场所、场所精神以及类似的概念并非始于建筑现象学——蒲柏在谈及造园时就相当重视“当地的魂灵”,这不禁令我们想起“genius loci”的原初意义“地方的守护神”——但正是建筑现象学将其上升到人工环境营造的核心地位。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反映了在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26)而场所精神则是场所中所蕴含着的总体氛围,它具有延续性,使人们能够“定居”在场所中——事实上亦即产生了凝聚力和归属感。场所精神首先来源于场所的形态、然后是来源于在这种形态中所发生的(同时也是这种形态所能促成的)人们的生活。因而某一场所的场所精神与此场所的形态结构具有内在的密切关联(尽管并非是直截和简单化的因果关系)。建筑与其所在场址的深层次整合是场所得以确立、场所精神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基础。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是确立场所、塑造场所精神的基本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