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1.1.2电子数据交换在自动识别技术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1.1.2电子数据交换在自动识别技术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深入应用,孕育了全球信息化社会。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与电子数据交换在当时最典型和最成功的应用是EANCOM。结果表明,75%的企业希望通过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改善运营效率,65%的企业希望与供应链伙伴沟通信息。EDI电子数据交换主要用于企业间的单证交换,数据信息格式化,用电子的手段取代了传统贸易使用的各种单据,与自动识别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准确性。

1.1.2 电子数据交换在自动识别技术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1.发展过程

商业流通领域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运输业和零售业计算机应用的订货和供货系统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90年代初得到了迅猛的发展。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作为当时一种先进技术,信息交换的崭新方式和工具,对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深入应用,孕育了全球信息化社会。

自动识别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中期,先后涌现出了多种自动识别技术,例如: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磁识别技术。其中条码识别技术由于其快速、准确、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商业、物流、邮电、交通运输、制造业等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辛辛那提市的Kroger超市安装了第一套条码扫描零售系统。商品条码的普遍使用,为商品流通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出现了带有条码阅读器的收银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POS系统,在销售的同时采集商品的销售信息,与后台商品数据库连接,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与库存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配送系统协作。

20世纪80年代开始,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与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结合在全球商业流通领域产生了一场商业和信息领域的革命。透过商品上的条形码,人们可以及时、准确地采集商品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及时、准确地处理采集的供应链的商业信息,为产、供、销各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纽带,为建立商业信息系统奠定基础。通过信息交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与电子数据交换在当时最典型和最成功的应用是EANCOM(全球商业流通领域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货品编码协会(GS1)在其领导的全球商业流通领域大力推广EDI电子数据交换,当时国际上信息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国际货品编码协会利用自身统一管理全球商品编码和标识技术的优势,在全球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球商业流通领域EDI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实施体系,在全球商业流通领域贸易伙伴间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传输产品信息、订单、发票等业务信息,把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商品编码和标识技术及为实施电子数据交换制定的报文传输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全球商业流通领域大力推广EDI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数据交换改变了当时一贯的商业思维模式,过去拥有大量的产品库存被看做是资产和稳定的象征,通过实施EDI,使用库存管理系统、销售预测系统,形成了全新的企业间协作模式。供应链各方密切合作,共享数据信息,加快资金流动,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改变了零售业大量的库存储备和低利润运作,共同追求以最低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产生最大的价值,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时至今日,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仍在不懈的努力,采用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手段,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当时为了了解和分析我国EDI应用现状和需求,深、港两地在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中对企业实施EDI现状进行了调查(见图1-3)。结果表明,75%的企业希望通过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改善运营效率,65%的企业希望与供应链伙伴沟通信息。90%的企业希望通过互联网实施EDI。因此,与贸易伙伴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快速反应机制,成为企业战略的趋向选择。

2.发展前景

EDI电子数据交换主要用于企业间的单证交换,数据信息格式化,用电子的手段取代了传统贸易使用的各种单据,与自动识别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准确性。但是EDI电子数据交换对技术、设备、人员的要求较高,实施成本过高,标准复杂,系统缺乏扩展性,限制了应用范围的扩大。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以其低成本、全球开放性、XML标记语言的可扩展性,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见图1-4)。

img4

图1-3 EDI应用现状调查表

img5

图1-4 标记技术发展过程

对于在各种不同大小的企业间的信息传输,XML比EDI具有明显优势,XML不需要企业开发特定程序,XML数据既可以在网络浏览器中显示,也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在企业内部应用程序中显示。XML在1998年成为W3C的推荐性标准后,国际货品编码协会认为由EDI过渡到XML已是大势所趋。从1999年开始顺应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自身全球统一商业语言的优势,及时把XML应用引入到了全球商业流通领域,在全球各行业的XML应用中充当领跑者。2000年末,在其全球各国成员组织中,在贸易项目信息、贸易参与方信息、订购、货运、结算业务过程中,推广使用基于XML的报文进行数据传输。2001年,发布了《流通领域商业报文系列标准》1.0版,《商业流通领域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报文系列标准》1.0版,2002年发布了《商业流通领域XML体系架构指南》,保证系统开发的一致性、兼容性及信息的互操作性。XML以其自身优势迅速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电子数据交换中。

随着新一代的互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近年又出现了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联网,信息交换的各参与方高度地信息共享和实时信息跟踪、处理和反馈。未来,企业可以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理出头绪并分享这些信息。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与现实世界互动,并准确无误地自动收集信息将成为现实。射频识别(RFID)技术,概念虽然简单,但意义却极为深远。只要在物品上加上一个带天线的微型芯片标签,电脑便能够“看见”这些东西。不用再盘点存货、货物运输不再遗漏或运错地方、供应链中有多少材料或货架上有多少产品也无须猜测了。

全球自动识别产品技术中心正在设计、建设、测试、部署全球性的基础设施物联网——它是叠加在互联网上的通信网络,可以使电脑在世界任何地方实时识别任何物品。该网络不仅能提供一种途径将可靠、准确、实时的信息传回给现有的商业应用系统,同时还将带来一个革新与机会的电脑革命新时代。

未来的蓝图就是要营造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给每一个产品加上廉价的RFID标签,并同时追踪该产品在全球网络内、公司之间及国家之间流动的整个过程。实现该目标之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开放式国际标准,用于产品识别和信息共享。就像戴尔电脑可与苹果电脑在互联网上相互交换信息一样容易。

物联网的核心是“产品电子代码”(EPC)。跟条码一样,这种产品电子代码用一串数字代表产品制造商和产品类别。存储在RFID标签微型芯片中的唯一信息就是这些数字。但是EPC可以与数据库仓里的大量数据相联系,包括产品的生产地点与日期、有效日期、运往何地,等等。而且,随着产品的搬移或变化,这些数据可以实时更新。

世界上每件产品都加上RFID标签之后,在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识读器将不断收到一连串的产品电子代码。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就是传送和管理这些数据。

自动识别产品技术中心开发了一种名叫Savant的软件技术,相当于该新式网络的神经系统。当Savant接收到装货或商店货架上的识读器发出的产品电子代码后,该代码进入公司局域网或互联网上的对象名解析服务(ONS),检索与该EPC相关的产品。

ONS是类似于在万维网上将电脑导向具体网址的域名解析服务(DNS)。ONS的作用是把Savant引入存储该产品信息的企业数据库。每个产品的基本特点及所属大类将用一种新的实体标记语言(PML)存储,PML语言基于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有了PML,就可以执行一些常用的企业任务,例如,在一个库存管理数据库中搜寻所有的饮料,或是对某种规格的热轧薄钢板的价格进行比较。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开放型的RFID网络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2001年10月1日,自动识别产品技术中心及其赞助商在俄克拉荷马州图尔萨市的Sam's Club对它的技术进行了首次大型实地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自动识别产品技术中心正在与硬件生产商合作,以降低RFID标签和识读器的成本。

毫无疑问,EPC物联网作为一项电子数据交换的新技术,将会对产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