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指南车与中国古代机械

指南车与中国古代机械

时间:2022-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动力的利用和机械结构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至魏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机械开始较快发展的时期。同时,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冶炼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第二节 指南车与中国古代机械

一、中国古代机械

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标志就是制造工具。石器时代的各种石斧、石锤和木质、皮质的简单粗糙的工具是后来出现的机械的先驱。从制造简单工具演进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中国在四五十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万~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范和泥范(用石或泥制的模子)铸造简陋的工具和武器。中国古代的弓箭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出现了陶轮(制陶用转台);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蚌镰、骨镰和骨耜(耜,古代农具名,形似锹)。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中国古代金属冶铸技术发明时间较早,且技术精湛,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殷商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动力的利用和机械结构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许多专用机械的设计和应用,如指南车、地动仪等,均有独到之处。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辁(古代无辐的木制车轮,有辐曰轮,无辐曰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

春秋至魏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是中国古代机械开始较快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叠铸和锚链铸造等工艺;西汉中期已炼出灰口铸铁,并出现了壁厚3~5mm的薄壁铸铁件。

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到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大多留有做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

战国时期流传的《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其中记有车轮的制造工艺。对弓的弹力、箭的射速和飞行的稳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

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图1-1),铜制,高1.042m,全长3.284m。马高0.92m,总重约1200kg,车马结构完整,挽具齐全。装饰物和一些小型构件由金银制成,显得异常富丽堂皇。铜车结构十分精密,镂雕成菱形花纹格的车窗启闭自如,金属鞍辔上雕有精美的花纹装饰,辔绳婉转灵活。整个车通体彩绘,工艺精湛,气魄恢弘,反映出秦代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艺的高超水平。同时,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冶炼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img1

图1-1 秦始皇陵铜车马

汉代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西汉时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保持水平状态。

汉代张衡利用漏壶的等时性制成水运浑象,以漏水为动力通过齿轮系统使浑象每天等速旋转一周。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汉代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也不断发展,绫机已成为相当复杂的纺织机械。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汉武帝时已创制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地。在这一时期,大型铜铁铸件和大型机械结构陆续出现。

唐末时期机械制造已有较高水平。如西安出土的唐代银盒,其内孔与外圆的不同心度很小,子母口配合严紧,刀痕细密,说明当时机械加工精度已达到新的水平。水力机械方面,唐代已有筒车,从人力提水发展为水力提水。在运输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并用,在技术上有进一步发展。南朝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谓千里船和南朝梁侯景军中的160桨快艇,都是人力推进的快速舰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车船。唐代的李皋对车船的改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水力机械也有新的进展,唐代已有筒车,从人力提水发展为水力提水。南宋末期又创造出先进的水转大纺车,三摧、五摧(锭)手摇纺车曾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人力纺纱机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遗制》是木工名家总结亲身经验之作,并详细记述了当时通行的纺织机具和车辆,以古代著名的木制机械技术专著而留世。

北宋苏颂和韩公廉等制成的木构水运仪象台,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天体时空的运行。它由水力驱动,其中有一套擒纵机构。水运仪象台代表了当时机械制造的水平,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钟。元代的滚柱轴承也属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械装置。

明初的造船业已有很大进展。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所乘宝船长约137m,张12帆,舵杆长11m,是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当时的机械制造主要仍靠手工操作,故船用机件,大者如千钧锚,是靠人工先锻成四爪,然后依次逐节锻接;小者如制针用的钢丝,也用手工制成。

明代已有活塞风箱。它是宋元木风扇的进一步发展,风箱靠活塞推动和空气压力自动启闭活门,成为金属冶铸的有效的鼓风设备。

机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古代学术研究。王徵于1627年编译和出版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介绍了西方机械工程的概况。来自西方的自鸣钟表等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流传。

1634—1637年,明朝的宋应星编著和出版了《天工开物》,记录了许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它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记载了不少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内容涉及泥型铸釜、失蜡法铸造以及铸币等铸造技术,还记述了千钧锚和软硬绣花针的制造方法、提花机和其他纺织机械以及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规格等。《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曾制造大更钟,它依靠悬锤的重力驱动,并增添了精确的报更机构,加工精致,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明清两朝中国钟表工匠创制了不少新奇的钟表。当时的广州、苏州、南京、扬州等,成为有名的制造钟表的城市。

二、指南车

早在商代,我国工匠已经能制造相当高级的两轮车,车轮有辐条,结构精致华美。周代已经采用油脂作为轴承润滑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出现高架车辆巢车等新型车辆以外,还特别注意薄弱环节的加强,如车轮上出现夹辅(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等。

在汉魏时期,盛行独轮车。独轮车在当时是一种极经济而应用很广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运输史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三国演义》中所着力描述的“木牛流马”,据许多专家考证,所谓的木牛,就是四轮车;所谓流马,就是独轮车,木牛流马是独特的独轮车,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特殊的运输功能。

指南车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出现。根据历史记载,我国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过指南车,可是他的制造方法不久就失传了。到了三国时候,有个叫马钧的发明家,曾经重新造出了指南车。

指南车是用一辆双轮独辕(辕,车前驾牲口的直木),由马来拉动(图1-2)。车厢内采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车厢外壳上层,置有一个木刻的仙人,无论车朝哪个方向转弯,它的伸臂都指向南方。从三国时期开始,历代史书差不多有记里鼓车和指南车的记载,但是比较简略。直到宋元时期,《宋史》才详细地记载了它们的内部齿轮构造。

至于指南车的制法,主要是采用差动齿轮的机械原理。车里面装有9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当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时,一个齿轮向右转,相邻一个便相反地向左转。利用这个道理,可以使指南车上木人的那只手指向南方,当车轮向东转时,有的齿轮就反转,使手仍保持向南,所以不管车轮怎么转,手指可以永远指向南方。据考证,其构造大体是:车中水平地安装着一个大平轮(有48个齿),其中心竖一长轴,上面立着一个木雕仙人。车轮直径6尺,两轮间的距离也是6尺。两个车轮内侧各装有一个小齿轮(有24个齿)。它们能随着车轮一起转动。在大平轮和小齿轮之间的空隙上方用绳子各悬着一个小平轮(有12个齿),绳子的另一端系在车辕的后端。

指南车结构简单,能使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关键就在于差动齿轮系的设计。指南车体现了两千年前我国机械工程技术的先进水平,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卓越成就。

img2

图1-2 指南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