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艺术设计杂论

园林艺术设计杂论

时间:2022-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现存的这些园林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研究这些历史遗产,给予科学的总结对我国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园林艺术以及学习园林艺术的设计,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苏州古典园林,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艺术功能的综合体。

园林艺术设计杂论

中国园林艺术概览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亚洲曾经影响日本等国家的造园艺术,而且在18世纪后半期,对远处西欧的英国等地也有一定影响。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现存的这些园林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研究这些历史遗产,给予科学的总结对我国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园林艺术以及学习园林艺术的设计,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的园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王的苑囿,另一类是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私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少数设于都城内,与宫室毗连,规模也很可观,如北京的三海(北海、中南海)。这些苑囿的布局,基本上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改造,结合房屋、花木构成园景。建筑物体形比较高大,色彩华丽,林木掩映,花卉繁多。私家园林一般建造在城市中,与住宅紧密相连,占地一二亩者居多,最大的也不过数十亩,园景处理以小空间内的近距离观赏为主。这两种园林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而建造的,虽然由于园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所占的地位不同而有若干不同特点,但在园林布置和造景手法上,则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园景构图模仿自然,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山池、花木的布置都不像欧洲大陆那样惯用的几何形图案,而且不论苑囿或私家园林,都有大量的建筑物,往往成组成院布置,形成许多封闭式的院落。再如二者都用叠石堆山来丰富园景,在建筑风格和植物栽培方面,也富有我国的民族特色。从园林的发展过程来看,当统治阶级政治稳定,造园活动往往比较频繁,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明清是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园活动也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从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间,大小官僚地主争相造园,成为一时风尚,为时几达三百年之久。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一批反动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发了横财,纷纷来到苏州,大造宅第园林,又使苏州出现了一次造园高潮。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清末苏州园林兴盛的社会背景。江南诸地的情况不同,园林的数量、规模和保存状况也有区别。清代江南园林虽推苏州、扬州、杭州三地为代表,而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最多。在自然条件方面,自来兴建园林大都以筑山开池为主,两者之中又以筑山较易,得水为难。江南一带湖泊罗布,河港纷驶,可谓得天独厚。筑山必须用石,石以玲珑空透者为上品。苏州洞庭西山所产太湖石,颜色富有深浅变化,且洞多皱多,自唐以来就蜚声全国。这也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园林使用大量建筑物与山水相结合,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了。我国山水画和园林在摹写自然方面有其共通之处,因此南宋以后画家参与园林设计者渐多,这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古代造园匠工在长期的实践中,薪火相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技术,创造了我国优秀的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布局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艺术功能的综合体。但要在一块不大的基地内,满足上述种种要求,就存在着在小面积内既要容纳大量建筑物,又要构筑自然山水的矛盾,这就需要高超的造园技艺才能加以解决。在这方面,古代匠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一方面创造了适应园林要求的建筑风格,把房屋、花木、山水融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则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风景。在造景中,还运用了各种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园景能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丰富的景色。具体的布局方式,因规模、地形、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住宅内园林化的庭院多设在厅堂或书房前后,缀以湖石、花木、亭廊,组成建筑物的外景。小型园林基本上是上述庭院的扩大,或是在一个主要空间周围配置若干小院而成,不过平面较为复杂,景物也相应增加,中型园林和大型园林景物更多,而且往往单独使用,因此另设园门直通街衢,它们的基本布局方式是,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面对厅堂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环以庭院和其他小景区,并用蹊径和回廊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景区和空间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在园林布局上,采用划分景区和空间的办法。规模较大的园林都把全园划分为若干区,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不仅苏州古典园林如此,帝王苑囿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也莫不如此。景区的划分宜主次分明,曲折开朗配合,使之富有变化和对比,既丰富又不琐碎。由于一般山池所占面积较大,如把主要山池所在的一区作为全园的主要景区,再在周围配以若干次要景区,就不难达到上述效果,现存苏州各园基本上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同时,园中主景区也宜着重某一方面,或以山取胜,或以水见长,园林不论大小,如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其他方面略有缺点,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主题突出和多样化必须统一起来。园林的主景区,通常以山水为主题,但其他较小的景区则有多样的题材:有以花木为主的,有以水景为主的,有以石峰为主的,也有以峰石、花木、水池等混合而成的。大小景区不仅在主题上求其变化,而且在环境陪衬、建筑物的形式和高低大小等方面也要相应配合,才能使园景瑰丽,丰富多彩。为了适应厅堂楼馆的不同要求和各景区的不同景物,园内空间处理也有大小、开合、高低、明暗等变化。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有曲折、狭窄、晦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可使人觉得豁然开朗。在进入园门以后用曲廊、小院作为全园的“序幕”,以衬托园内主景,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欲扬先抑的办法,除用于园林入口处外,也可见于其他地方。园林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墙、廊、屋宇、假山、树木、桥梁等,假山和树木的形象比较活泼,建筑物则较严整,交叉使用各种手段,使景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空间互相穿插通透,这就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拙政园中部就是这类的代表。不过小面积的园林不可能大量使用山林来划分空间,只能较多地利用院墙和廊房,许多地方甚至全部采用墙廊房屋围成院落,这就往往使空间过于封闭。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就要使空间不完全隔绝,或留有缺口,或用通间落地长窗使室内外空间打成一片,或迳用敞轩、敞亭、敞廊,或用洞门(又称地穴)、空窗(又称月洞)、漏窗等,使空间形成半隔半连的状态。

观赏点和观赏路线

园中景物,需要有一条或几条恰当的路线把它们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否则园景虽好,也难以被人充分领受。因此只有在布局中处理好观赏点和观赏路线的关系,才能使人们游览时,犹如看到连续的画卷不断展现在眼前。园中厅堂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多设在主要山水景物之前,采取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其他一些观赏点则绕水环山而设。观赏点的布置要因地势高低和位置前后,或登山,或临水,或开阔明朗,或幽深曲折,以便形成多样变化。园中厅堂除了正面的主要对影外,其他几面也力求有景可看。四面厅就是周围门窗可以敞开,四面都可观景。鸳鸯厅和一般厅堂除在前后组织景面外,两侧墙上也往往开若干窗孔,或用门窗、挂落组成景框。观赏路线对园景的逐步展开起着组织作用。在苏州古典园林里,观赏路线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和山池对应的走廊、房屋、道路;一是登山越水的山径、洞壑和桥梁等。较大的园林都是综合这两部分而成的。观赏路线的展开,或高而登楼上山,或低而过桥越涧,或处境开朗,或较为封闭,或可远眺,或可俯瞰,或室内或室外,使所处的环境和景色富于变化,各有特点。

对比和衬托

对比是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法,园林也不例外。园林在园景的疏密,空间的开朗和幽曲,峭拔的山石和明净的水面,工巧的房屋和自然的树木,以及虚实、明暗、质感、形体等方面,都经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总体布局上,从一区转入另一区时,空间和景物不断变换,产生对比作用,使人遍历全园后,觉得内容丰富。厅堂一面是水面,另一面布置山石花木,也能获得对比效果,在同一空间内也多利用树木、山池和房屋形成对比,例如水池一面为山石,另一面为屋宇,这种布置既符合功能和观赏的要求,在构图上又收到了对比的效果。利用衬托手法突出主题,在造景中运用得也颇为广泛,它能够收到主次分明、小中见大的效果。以低衬高,则原来的体量显得更宏伟;以淡衬深或以深衬淡,可使景物轮廓格外鲜明;以暗衬明,则明处愈发瑰丽灿烂。园林里常见的办法有:用建筑物和白墙来衬托花木、石峰;用平净深碧的池水衬托峥嵘的石山;用低浅曲折的池岸、平直简洁的桥梁和透空小巧的亭榭衬托水面的开阔等。衬托应用主题,用次景来烘托主景,但衬托也是交互的,需要把两个方面都处理得恰如其分,使主次各得其宜。在处理对比和衬托关系中,掌握尺度是很重要的,在小面积园林里,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了使空间感到开阔,房屋的体量应避免过于高大。厅堂虽是园内的主要建筑,但也不能喧宾夺主,与山池失去应有的比例,而应使厅堂的尺度和所处的空间大小相适应。在树木配植上,比较重视单株观赏,又常用慢生的树木来点缀院角庭边,或用大盆景作为院景,也是考虑到园林空间的尺度。

对景与借景

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面,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种对景以道路、走廊的前进方向和一进门、一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除了正面对景之外,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窗孔和洞门作为取景框,行经期间,就有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出现。厅堂楼阁是观景的重要地点,在这些建筑物前布置山水、竹石、花木、亭榭等组成对景就显得更为重要。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观赏对象,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景。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深度和层次

园林强调幽深曲折,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园景的深度,避免一览无余的弊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平面,山池、道路、走廊、云墙等,盘曲迂回,也利于造成曲折的布局。为了增加园景深度,多数园林的入口处设有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角园景,然后几经盘绕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园内对景,不论动观的或静观的,也都不用捷径直趋的方式,而要迂回一番后才能达到。园内空间一环扣一环,庭院一层深一层,这都是在总平面布置中求其深度感的办法。空间互相穿插贯通是增加园景和层次的重要手段。相邻空间之间成半隔半开状态,使房屋山林互相衬托,互为借景,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屋后山后用高树、竹林、楼阁等穿插期间作为背景,使房屋山林向上层层推远,可以造成景外有景的印象。

园林之理水

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的来源。古代匠师长期师法自然,叠山理水,创造出自然式的风景园,并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和再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组织园景方面,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由于明净的水面形成园中广阔的空间,能够给人以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再与幽曲的庭院和小景区形成疏与密,开朗和封闭的对比,为山林房屋展开了分外优美的景面,而池周山石、亭榭、桥梁、花木的倒影以及天光云影、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都能为园景增添生气。因此环绕水池布置景物和观赏点,久已成为园林中最常见的布局方式。较大的园林,水池还往往支流迂回盘曲,形成许多小区景。有些园林更有溪涧、水谷和瀑布等。

池面处理

园中池面宜于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则水面辽阔,有水乡弥漫之感,虽人工开凿,也宛若自然,给人以开阔明朗的印象。分则潆回怀抱,似断似续,和岸壑花木屋宇互相掩映,构成幽曲的景色。水池的形式和布置方式,要因地形、池面大小和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地处理。大致是庭院和小园林多作简单形状的水池,周围点缀若干湖石、花木和藤萝,再在池中养鱼,植睡莲等。中型园林一般采取山池、花木和房屋综合处理的方式,但因面积不大,池面处理仍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在水池一角用桥梁、水口等划出一、二小面积的水湾,或叠石成水涧,造成水源深远的感觉,狭长的水池也是中、小园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以假山为主题的园林中,往往用狭长如带的水池环绕于山下或伸入山谷,以衬托山势的峥嵘和深邃,使山水相得益彰。面积较大的园林,由于园内分为若干不同的景区,故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池岸处理

自然形成的池岸,平原地带多为平缓的土坡,至于山中的溪流深潭,则有岩壁、石矶或断岸散礁等。苏州各园土岸极少,多数叠石为岸,或间用石壁、石矶与整齐的驳岸,或临水建造水阁、水廊等,以便使池岸有多样的变化,不至于呆板单调。

叠石岸 沿池布石是为了防止池岸崩塌和便于人们临池游赏,但处理时还必须与艺术效果统一。叠石岸无论用湖石或黄石,凡是比较成功的,一般都掌握了石材纹理和形状的特点,使之大小错落,纹理一致,凹凸相间,呈现出起伏的形状,并适当间以泥土,便于种植花木藤萝。叠石池岸不宜僵直,尤不能太高,否则岸高水低如凭栏观井,和凿池原意无异背道而驰。为了便于临近水面取水浇灌花木,叠石池岸常有自然式踏步下达水面。这种踏步也有利于造成池岸形象的变化。

石矶 园林中池岸常有石矶,大致有两种形式:小型的仅以水平石块挑于水面上,大型的以崖壁与蹬道等作背景,叠石如临水平台,与崖壁形成横与竖的对比,并使崖壁自然地过渡到池面。

驳岸 驳岸造型单调,不宜多用,因为无论用条石、乱石或虎皮石砌筑整齐的驳岸都与园景难于调和,但在某些部位,如房屋和平台的临水部位,往往需用石驳岸。

土岸 为了防止泥土崩塌,土岸坡度不能太陡,所占面积自然较大,因而小规模的园林很少采用。如果园林面积较大,处理得当,土岸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叠山

我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西汉初期已有了叠石造山的方法。由于园林的面积及其他条件所局限,叠石造山的方式也很有出入。其中规模最小的多在住宅的客厅或书房的前后庭院内,布置少数石峰,或累石为山,或依墙构石壁,或沿小池点缀少数湖石。小型园林的面积虽比庭院稍大,但布局仍不太复杂,往往以水池为中心,以山石衬托水池、房屋和花木,或利用山坡、土阜建造园林,或以人工叠造假山为园中主景。中型园林大都有山有池,与房屋、花木组合为若干景区,而在主要景区内设山峦洞壑模拟真实的山林。有些则于临水一面构危崖峭壁,或叠成高低起伏的池岸,其下再建石矶、钓台,使山水结合更为紧密。体形高大的假山,为了扩大视野,往往在山上建造亭阁,以俯览园内或眺望园外的景物。山既可划分园景,又为增加园内宁静的气氛和降温、隔尘等提供有利条件。至于在园林布局上,通常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而在另一面错置厅堂亭榭,无论从山林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高低错落的建筑,或自房屋欣赏对岸的山崖树木,都是重要的对景,而房屋与山林遥相掩映,又可收到良好的对比作用。在规模较大的大型园林,随着各景区和庭院的大小,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仅置少数湖石;也有在较大景区内建假山数处,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总之,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石造山,小则布置一、二湖石,都需要许多特有的手法。

造山与土石的关系

园林中的假山不外土石构成,土与石的结合是否得当,不但影响造山的风格,而且和材料、人工具有极密切的关系。叠石造山,无论石多或土多,都必须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这是它的基本原则。分为如下四类:土山、土多石少的山、石多土少的山、石山。

1.造山与环境的关系

叠石造山先根据需要,配合环境,决定山的位置、形状与大小高低。小型园林因面积有限,多以山为房屋的主要对景,同时栽植花木,以增加生气和弥补没有水池的缺点。花木大多少而精,大小高低宜有层次,山的形状须为这些需要提供条件。山的体量须与空间相称。中型与大型园林的山,决定于全部布局以山为主体或以池为主体,据此来斟酌山的规模和形体。

2.山的组合和轮廓

明末到清中叶的假山组合单元,主要为绝壁及峰、峦、谷、涧、洞、路、桥、平台、瀑布等。山无论大小,必须轮廓明显,高低起伏,而最高点不应位于中央,以免呆板。就个体假山而言,如园林中有几座山,其组合方式不应生硬连接,也不宜在环池三面造山,使空间过于局促。

3.陪衬手法

山的衬托手法,首先是利用本身的组合单元,如绝壁、峰、峦、谷、涧、洞、路、桥、平台、瀑布等烘托主峰,而这些单元的位置和形体高低、大小又须互相衬托,以产生虚实对比与层次、深度,并增加山形的变化与立体感。山上植树应考虑树的位置、疏密、姿态、成长速度等,才能发挥较好的陪衬作用。

4.叠石的基本条件

了解山的真实形象和石的形状、纹理与色调,是叠石的重要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进行创作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用湖石营造黄石的山,或以黄石叠成湖石的形状,或将湖石与黄石混用于一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建筑

建筑在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暗淡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建筑处理也有所不同。厅堂多位于园内适中地点,周围绕以墙垣廊屋,前后构成庭院,是园林建筑的主体。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槅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园林建筑还可以作为造景的手段,不论是对景、借景或景物的变换与联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筑用于对景,方式多种多样,如拙政园远香堂北面正对雪香云蔚亭,东面正对绣绮亭,反之,从雪香云蔚亭南望可畅览远香堂与倚玉轩一带。这种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景物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处理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优秀手法。建筑用于借景的有远借、邻借、俯借、应地而借等方式。建筑的门窗、廊柱之间,也可作为取景框,其中不乏构图的佳例。山上设亭阁,体形宜小巧玲珑,加上树木陪衬,形象自然生动。同时,又因其位于园中制高点上,无论俯瞰园景或眺望园外景色,都是重要的观赏点。临水建筑为取得与水面调和,建筑造型多平缓开朗,配以白墙、漏窗及大树一、二株,能使池中产生生动的倒影。建筑与水面配合的方式,可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凌跨水上;一种为紧邻水边;另一种与水面之间有平台过渡。建筑在园林中与花木的配合也极为密切。不仅花木配置可以构成庭院小景,而且花木形态、位置对建筑的构图也起很大的作用。

院落

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由于当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或在连续的建筑之间插入不同景色的过渡空间,增加园景的变化,因而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用的手法。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

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院内常设花台、树木、峰石,在白墙的衬托下,成为主要建筑的前景。

2.小院

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它的作用可使个体建筑或连续的房屋走廊获得通风、采光和美化,也可减少走廊的单调,同时并可作为次要部位的对景或衬托。

3.大型院落

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常用围墙、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这种院子在空间上与外界有所划分,又可使内外空间互相穿插,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变化。

院落的空间处理一般有封闭、开敞两种形式。封闭式庭院可以造成一种安静的气氛,自成一区独立的环境。开敞式院落在园林中也相当普遍,无论庭院、小院或大型院落均多采用。开敞式院落可以利用空廊或院墙上的洞门、空窗、漏窗与外界沟通,取得空间的联系。这种院落不仅可使空间互相流通,避免小空间造景的窒息,而且还能使院落内外相互借景,增加园景展开的效果。

建筑类型

园林建筑的类型,根据功能与形式,虽有各种名称,但具体建筑物的名称也常混用,不甚严格。下面是常见的几种主要建筑物:

1.厅、堂、轩、馆

园林中的厅堂过去是园主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名称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等等,但也有一厅兼有几种用途而不能明确区分的。轩与馆亦属厅堂类型,但有时用于次要部位,或作为观赏性的小建筑。

2.楼、阁

楼、阁位置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作二层,上层高度为下层的十分之七左右。楼阁如在园林中作为重要对景,位置应显明突出;如作为配景,则位于隐僻处居多。

3.榭、舫

榭与舫多属临水建筑。其形体为了与水面调和,从整个形体轮廓到门窗栏槛与鹅颈椅,每以水平线条为主。榭常为水阁,置于池畔,体态随环境而异。舫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多建于水边。

4.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亭的位置可设于山上、林中、路旁、水际,式样和大小因地制宜。亭有半亭和独立亭的区别。前者多半与走廊联系,依墙而建,故称半亭,后者每建于池侧、山巅或花木丛中,因而它的位置、形体须与环境相配合。亭的平面有方、长方、六角、八角、圆形、梅花、海棠、扇形等类。

5.廊

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蜿蜒逶迤,富有变化,而且可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廊按形式分为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四种;按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等。廊不但环绕池沼山林,有时竟跨越山坡,或通过树丝,或翼然水上,将房屋山池等联系成统一的整体。

墙与漏窗、洞门、空窗

园林中的墙多用来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蔽视线,是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园中用墙,一般都用薄砖空斗砌筑,形式有云墙(波形墙)、梯级形墙、漏明墙、平墙等,色彩以白为主,偶尔也用黑色和青灰色。白墙不仅和灰色瓦顶、栗褐色门窗产生色彩的对比,而且可以衬托湖石竹丛和花木藤萝。白墙上的水光树影变幻莫测,为园景增色不少。墙上设漏窗、洞门、空窗等,形成种种虚实对比和明暗对比,使墙面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漏窗(又称花墙洞)用于园林不仅可使平板的墙面产生变化,而且在分隔景区时可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有层次。而漏窗本身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产生富有变化的阴影,成为点缀园景的活泼题材。漏窗的花纹图案灵活多样,在苏州不下数百种。构图可分为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两类,但也有混合使用的。几何形体图案多由直线、弧线、圆形等组成。自然形体的图案取材范围较广。在构图上,上述各种漏窗的花纹图案不乏精美的作品。一般来说,以直线组成的图案较为简洁大方,曲线图案则较生动活泼,鸟兽、人物故事的好作品则较少。直线与曲线组合时,通常以一种线条为主。直线和曲线都避免过于粗短或细长,以免产生笨拙、纤弱和凌乱的感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两类图案,无论如何千变万化,总与所用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中的院墙和走廊、亭榭等建筑物的墙上往往有不装门扇的门洞,称为洞门(又名地穴);不装窗扇的窗洞,称为空窗(又名月洞)。洞门供人出入,空窗采光通风,在园林艺术上又常作为取景的画框,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获得生动的画面。小院往往在洞门、空窗后面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是苏州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洞门和空窗还能使空间互相穿插渗透,达到增加风景深度和扩大空间的效果。

铺地及建筑小品

1.铺地

园林的铺地,式样丰富多彩。一般房屋内多铺方砖,走廊地面除偶用方砖外,多以侧砖构成各种简朴的几何图形。室外露天地面往往结合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如踏步、庭院、道路和山坡蹬道等,有的用规整的条石、侧砖,有的用不规则的湖石、石板、卵石以及碎砖、碎瓦、碎瓷片、碎缸片等废料相配合,组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各种地纹,充分表现了造园工人的智慧创造。

2.建筑小品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常见的有平台栏杆、花架、石桌、石凳、砖刻、碑碣、书条石等。

花木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有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荫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屡见不鲜。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配植。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种类选择

花木选用方面,主要利用当地传统的观赏植物,发挥地方性的特色。故园林中的树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常用的花木种类,按观赏植物学分,大致如下:

1.观花类,2.观果类,3.观叶类,4.林木、荫木类,5.藤蔓类,6.竹类,7.草本与水生植物类。

配植形式

园林根据花木的种类、姿态、色香等不同的特点,在配植方面有不同的形式。孤植是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单株孤植尤其适合于小空间近距离观赏的要求,因此常作为庭院景物的主题。有时还利用某些树干的盘曲、树冠的扶疏,孤植于山崖,以衬托绝壁的险峻,或植于池畔,以增加水面生动的倒影。以姿态优美的花木孤植于建筑物附近或桥头、路口、水池转弯处,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它能起到配景或对景的作用,可丰富园景的构图。孤植作为树群旁的点缀也很多,主要作用是打破同一树种的单调,丰富观赏内容。同一树种的群植和丛植,容易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同时使园景产生变化。或以观赏取胜,或以芳香见长,或因色、香、姿三者俱全形成园中引人入胜的景色。多种花木的群植和丛植,犹如作画构图,错落有致,同时又不妨每一树木本身特性的发挥。无论同种花木或多种花木的种植,都要力避整齐划一,形体重复,务使大小、前后、左右配置适当,互相呼应。园林空间变化很多,因此植物配植的形式也因地制宜,随之而变化。小空间内的植物配植以近距离观赏为主,常用于房屋的前庭、后院以及由廊子和界墙所构成的小院内。这种小院,视距短,景物少,要求配植形态好,色香俱佳的花木,有时还配以玲珑剔透的湖石,以白墙为背景,形成各种画面,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在阳光的照射下,白墙上映出深浅不同的阴影,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大空间的植物配植,多采用树形高大的乔木,使之在构成园林轮廓线,加强建筑物之间的构图联系,划分园内空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用多种树木交错配植,疏密相间,也能增加景深层次,获得良好的效果。

花木与房屋、山、池

1.房屋附近的花木处理

房屋附近的花木,除遮荫、闻香与观赏外,还能配合建筑丰富的景面构图。临水的房屋,为了欣赏池中景物,临池一面多不植小树丛。建筑前植少数花木,以不遮挡视线为佳,或在廊后植高大树木作衬托之用。园中亭子,无论位于山上或水涯,必翼以树木,不使孤立。向外眺望的窗前多栽植枝叶扶疏的花木,在采光用的后窗外,为了遮蔽围墙,每植竹丛或其他花木,绿意满窗,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走廊、过厅和花厅等处的空窗或漏窗是为了沟通内外,扩大空间,便于欣赏景物,所以窗外花木限于小枝横斜,一叶芭蕉,或几竿修竹,半掩窗扉,若隐若现,富于画意。

2.山上花木的配植

园林中的假山,其花木的选择与配植多能与山的大小、形状相称。

3.水池旁的花木配植

水池旁的花木配植,对丰富水面构图起着重要作用。临池房屋左右前后栽植少量形体较大和姿态富于变化的落叶树与常绿树,一方面作房屋的陪衬,同时可将不同体形的房屋连成为一气。池的两岸所植花木,其形体、色调往往互相变换,产生有节奏的对比。池岸的花木,每以较大的落叶树为骨干,配以各种较低的花木与少数常绿树,由于树冠自然外斜,往往构成婀娜多姿的优美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