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都北京展示着华夏意象

古都北京展示着华夏意象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北京作为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创,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统治者的苦心经营使北京这座古城具有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帝国的象征。作为辽朝陪都的北京,在当时被命名为南京,或称燕京,城址在今北京城西南。作为优秀的民族建筑遗产,北京都城建设受到普遍好评。

古都北京展示着华夏意象

公元1272年,也就是元朝正式定国号的第二年,忽必烈将首都从蒙古草原迁鼎北京(当时称大都),从此,北京取代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地位,成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直到今天。

北京北枕燕山,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俯华北大平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正如古人所说:“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事实上,北京作为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创,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此后,又有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等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辽为陪都)。历代统治者的苦心经营使北京这座古城具有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帝国的象征。

作为辽朝陪都的北京,在当时被命名为南京,或称燕京,城址在今北京城西南。据《辽史·地理志》载,南京城周三十六里(实恐不足),高三丈,厚一丈五尺,上设敌楼,规模宏大。城共八门,城内宫殿坊市,井然有序,店铺市集,游人如织。金代在辽南京城基础上仿宋都汴梁(今开封)规制,建成中都。中都城为大城、皇城、宫城三重。大城周长三十七余里,城平面近正方形,每边各开三门。今中国军事博物馆南会城村,即当年北城会城门旧址;又当时南城有丰宜门,门外有郊台,名丰台,这就是今日京郊丰台名称的由来。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北京古都的基础是元大都(后人又称之为娃娃城),因为当时的中都已在金末被蒙古骑兵的铁蹄夷为废墟。元人在金中都东北郊大宁宫附近重建新城,是为元大都。大都分宫城、皇城和大城(外城)三重。大城为长方形,周长28.6公里,共开11座城门。城门外设瓮城、吊桥,四周为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大城四隅建有巨大角楼。城中西部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部齐化门内建太庙,宫殿在前,市场在后,颇合《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城里居住区分为五十坊,坊间街道整齐,宽度统一,犹如棋盘。今天北京城市许多街道胡同,仍可反映当日布局的旧迹。元大都是继隋唐长安以后最大的都城,也是十三四世纪世界上规划最整齐、最壮观的城市之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大都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

明代的北京城分为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整个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紫禁城外为皇城,周长18公里,呈不规则方形平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正门在南,即著名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天安门两侧按“左祖右社”的规制设计,左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称大明门(清改大清门)。大明门内有“T”字形广场,左右两侧设中央各衙署。内城在皇城外围,是就元大都城改建的,周长46公里,南面开三门,东、北、西各开两门。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内城的东南和西南两个城角并建有角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开始于城南增建外城以加强城防,并将手工业和商业区纳入外城内予以保护。明朝原计划修造外城,将整个内城围住,但因财力不足,只修成环抱南郊的外城,计长28公里,共7门。这样,明代北京城平面成为“凸”字形。

img25

北京都城位置变化图

清朝北京城的规模与布局没有再改变和扩充,只是营建宫苑并对原城墙、城楼等加以修建,同时多次疏浚护城河。

明清北京城体现了以宫室为主体的城市规划思想,全城由一条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中央和两侧布置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气势宏伟,色彩鲜明。那时,北京城城墙高耸,城楼高峻,城门坚固,城垛林立,守御着帝国的心脏——皇城和紫禁城,这是经过了几个朝代改造的结果。

作为优秀的民族建筑遗产,北京都城建设受到普遍好评。欧洲著名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丹麦人罗斯穆森说:“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的恩·贝康在《城市设计》中对北京的城市规划进行评议:“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这个中国城市是作为封建帝王的住房而设计的,企图表现出这里乃是宇宙的中心,整个城市深深浸沉在礼仪规范和宗教意识之中,现在这些都和我们无关了。它的(平面)设计是如此之杰出,这就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