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发展目标

北京发展目标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北京城市规划》将北京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绿色北京”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贯目标,环境宜人、氛围和谐是具备良好的人才聚集力量,是首善之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基础与显著特征。

一、北京发展目标

北京自金建都,历经元、明、清三朝,作为首都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于1953年颁布了第一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北京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提出要建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直至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城市建设的指导方针一直包括“建设大工业城市”的目标(2),为此,北京建立了大批工厂,其中包括首都钢铁公司、石景山发电总厂等大型国有企业,为北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3年,国务院通过《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这是继1958年修订《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后首次对北京进行的重新规划,其最重要的修改在于确定北京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作为工业中心,明确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在旧城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规定(3)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础,方圆100千米,采用技工贸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把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出现了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1991年,在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又开发建设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21世纪以来,北京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许多原有的规划目标已经实现,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原有规划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2005年,北京市政府开始编制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下简称《北京城市规划》),2006年获得国务院批准。

新的《北京城市规划》将北京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城市发展要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要求,强化首都职能;进一步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弘扬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北京城市规划》将北京市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从2009年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使北京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第三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进入世界城市行列。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界奥运会,标志着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北京城市规划》指出,北京市应当坚持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强化首都经济职能,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力争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 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

在城市社会建设方面,《北京城市规划》指出,北京应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北京”,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要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绿色北京”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贯目标,环境宜人、氛围和谐是具备良好的人才聚集力量,是首善之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基础与显著特征。《北京城市规划》指出,城市发展应该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原则,应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平原地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划定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北京将逐步改变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外围新城建设,中心城与新城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重新整合村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构筑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为带动北京城市的整体发展,《北京城市规划》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4),设计了“中心城—新城—镇”的城镇结构。“两轴”是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是指包括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在内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是指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以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其中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八大城市职能中心区。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新城是在原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分别是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北京城市规划》计划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 800万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其中户籍人口1 350万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将占到450万人左右。中心城城镇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新城城镇人口约为570万,小城镇约为180万。在控制中心城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内的人口分布。

新的《北京城市规划》在北京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总体规划第二章第十条明确指出: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要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要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要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对于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指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其内涵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具有人文、科技、绿色三个方面,同时要有别于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我们要学习他们,但不能照抄,北京要发展社会主义的世界城市(5)。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披露,北京世界城市的具体建设细则将在北京“十二五”规划中分解落实(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