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相关报纸的损失与恢复情况

主要相关报纸的损失与恢复情况

时间:2023-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对灾区报业系统的影响,首先是损毁了报社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其中,因地震灾害,2人受伤,3户房屋垮塌,5户房屋停止使用,23户房屋加固后使用,90户房屋出现裂缝等损坏。在灾后重建中,绵阳日报社坚持一手抓宣传报道,一手抓灾后重建。通过宣传报道,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抓重建、抓发展的斗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一节 主要相关报纸的损失与恢复情况

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发行的报纸主要有八份,分别为《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绵阳日报》《德阳日报》《雅安日报》《绵阳晚报》和《广元时报》,其中前三份报纸的报社所在地成都不属于重灾区,报社基础设施所受地震影响极为有限,所以在统计损失和恢复情况时,本部分主要选择了四份处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报纸作为分析对象,即《绵阳日报》《德阳日报》《雅安日报》等三份党报和作为市场报代表的《绵阳晚报》,它们基本上可代表重灾区报纸的概貌。

一、主要相关报纸的震前概况

(一)《绵阳日报》概况

《绵阳日报》是中共绵阳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86年2月13日。《绵阳日报》作为综合性的地方党报,周一至周六以政治、经济、社会、法制、时事新闻为主,并辟有《热点新闻》《周末》等专刊或专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服务社会大众,是绵阳地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对外信息窗口,是重灾区影响最大的一份市级党报。《绵阳日报》历年来由邮局发行,报纸日发行量均在4万份左右,广告收入总体盈利。

(二)《德阳日报》概况

《德阳日报》是中共德阳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84年9月1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全国范围公开发行的对开大报,也是德阳市唯一的一家公开发行的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报纸,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的一级报纸。

《德阳日报》在汶川大地震前日发行量近4万份,发行至全市6个县(市、区)的各单位科室、工厂班组、学校班级、农村村组,市外及20多个省的部分地区也有订户。震前采用邮发为主、自办发行为辅的发行方式。

(三)《雅安日报》概况

《雅安日报》于1959年5月1日创刊(时为《雅安报》),2006年10月1日改为对开8版,由每周28版扩为每周每期单面彩印48版。日发行量22000份,发行模式为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

(四)《绵阳晚报》概况

《绵阳晚报》原为《绵阳日报·城市版》(1998年发刊),2000年8月16日正式创刊。绵阳晚报社是国有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实行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每周7刊,对开8版。

绵阳晚报社是绵阳文化体制改革最早的探路者和实践者,现有“一报一网五公司”,包括《绵阳晚报》、旗下网站——蜀龙网及全资子公司——报业发展公司、蜀龙网络公司、宏大印务公司、昊天报刊物流公司和昊天旅行社。其中蜀龙网是绵阳点击率最高的网站;《绵阳晚报》是绵阳发行量最大的主流平面媒体,办报质量在四川市州级媒体中名列前茅,新闻作品已两次获中国新闻奖。发行量由创刊时期的1.17万份,到2008年5月递增至4.5万份。采用自办发行过渡到委托邮局代发的发行模式。

二、损失及恢复情况

(一)整体损失情况描述

地震对灾区报业系统的影响,首先是损毁了报社办公室等基础设施。例如在地震中,绵阳日报社办公楼楼板多处断裂,整幢大楼严重倾斜(后经市震后房屋应急检查组鉴定为危楼,要求立即停止使用),为确保出报,绵阳日报社在地震发生后的10日之内,曾三搬编辑部。先是借用印刷厂厂房一角办公,后因整体运作困难又搬回报社,编、排、校等60多人挤在3个车库里办公。直到5月20日,救灾帐篷到位后,才搭建起“帐篷编辑部”。2008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了“帐篷编辑部”,对绵阳日报社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1]其次是损毁了印刷设备。由于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多家报纸印刷厂采取应急措施,应对地震带给印刷厂的影响。5月13日,地震灾区多家报纸由彩色印刷改为黑白印刷,部分报纸当天的版面由几十个减少为十几个,且多数版面是与抗震救灾相关的报道。哪怕是在受灾程度较轻的成都市,地震也极大影响了《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的正常印刷,5月13日,两家成都市内的大报都因印刷厂设施的损坏而缩减了版面,并采用黑白的印刷方式。《成都商报》只出了12个版,而在以往,《成都商报》的版面数都是在40版以上。第三,地震造成了报社员工或其家属伤亡,面对失去亲人或同事的强烈刺激,报社采编人员的情绪、工作效率受到了较大影响。

(二)主要相关报纸的损失与恢复情况

1.《绵阳日报》

(1)损失情况:

办公大楼:经有关部门估算,绵阳日报社办公大楼损毁面积达56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800万元。

办公设备:采编、办公设备损毁167台(套),直接经济损失达265万元。

人员伤亡:在汶川大地震中,绵阳日报社职工部分人员受伤,房屋家具等普遍受损。据统计,报社116户职工中,90户职工受灾,占总户数的75%;31户职工房屋成危房,占总户数的27%。其中,因地震灾害,2人受伤,3户房屋垮塌,5户房屋停止使用,23户房屋加固后使用,90户房屋出现裂缝等损坏。

广告收入:地震后,广告收入急剧下降,5月中旬至年底广告营业收入损失约500万元。

经济损失:因地震造成报社直接经济损失5065万元,间接经济损失875万元,合计因灾损失5940万元。

(2)恢复重建情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报社打破部门界限整合采访力量,把所有的记者,包括行政后勤上曾经做过记者的同志都抽出来参与采访报道。根据抗震救灾的需要设置版面,报社暂停了文化娱乐版、周末副刊版,集中八个版面报道抗震救灾,把人们的思想和视线引导到抗震救灾上来。根据实际调整发行策略:从5月13日开始,每天分五路,将三万多份免费报纸在第一时间送达灾民集中安置点、人口密集的商业场所以及几大主要社区居民避灾集中点。这些打破常规的做法,使重灾区有足够的采访力量,重头稿件有足够的版面,人流密集的地方有足够的报纸,确保了抗震救灾报道的时效性、有效性。

在灾后重建中,绵阳日报社坚持一手抓宣传报道,一手抓灾后重建。《绵阳日报》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沿着家园重建、产业重建、精神重建三条主线,策划、推出了大量报道。家园重建方面突出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产业重建方面突出了“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色,精神重建方面突出报道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通过宣传报道,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抓重建、抓发展的斗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绵阳日报社的灾后重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8月列入了《国家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月列入了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等11部委专项规划,11月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对口支援重点项目。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第一时间在绵阳城南新区最好的一块位置划拨了12亩土地,用于绵阳日报社的灾后异地重建。

灾后重建工作于2008年8月下旬启动。12月底,完成原办公大楼危房拆除。11月16日工程奠基开工。

2.《德阳日报》

(1)损失情况:

办公大楼:德阳日报社办公楼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设计为砖混结构,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5·12”汶川大地震使报社的办公楼出现局部屋顶坍塌、墙体裂缝等情况。5月17日,经市规划和建设局五人专家鉴定组认真鉴定后,被认定为“建筑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1200万元。

办公设备:为与市场接轨,报社早已实现全面电子化办公。在这次地震中,报社的主要设备电脑损坏30台,损失达12万元;服务器一台,损失达7万元;桌椅损坏达30余套,约3万元;内部网络线路损坏十分严重,损失达8万余元。此项损失总额为30万元。

经济损失:以上几项共损失为1230万元左右。

(2)恢复重建情况:

地震发生后,报社只能利用不足100平方米的车库和在院子里搭建塑料棚作为出报场所。

在地震期间有部分报社人员负伤,为及时传达党中央的声音,时时公布灾情,保证《德阳日报》能及时送到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手中,报社组织发行部的同志坚持赠送10万份报纸到灾区群众手中,把部队官兵、各级组织以及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事迹及时传达到基层。在抗震救灾初级阶段,一律免刊广告,每天以8个版面或16个版面刊登有关抗震救灾的消息。

震后的德阳日报社,损毁较为严重,在加固简装期间,租用德阳军分区招待所暂时办公,2010年后搬回德阳日报社原址办公。在德阳市委的统一部署下,灾后德阳日报社计划在旌南片区重建。

为把《德阳日报》打造成整体的强势媒体,近两三年内走在全省报业的前列,德阳日报社成立了九鼎传媒公司、新闻旅行社,为了占领户外广告市场,在市区主要交通要道增设阅报栏,依托《德阳日报》这一平台,发展手机报、《德阳日报·教育周刊》,在《德阳日报·晚报版》的基础上争取到了《德阳晚报》刊号。目前,《德阳日报》和《德阳日报·教育周刊》的订阅量各达6万余份,《德阳日报·晚报版》的发行量仅市区就达到3万余份,都是采用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方式,报社成立了发行公司,主要负责城区部分报纸的发行投递工作。在广告经营方面,改变了过去的个人承包方式,代之以团队运作,运转以来效果颇佳,较之改革前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近30%。

3.《雅安日报》

(1)损失情况:

办公大楼:从1楼到6楼,共出现40余处明显裂痕,有的裂缝长达10余米;损坏6扇木门,预计损失4000元;12面房屋玻璃受损,预计损失8000元。

办公设备:损坏办公桌(椅)24张,预计损失1.5万元;17台电脑受损,其中2台为笔记本电脑,预计损失10.1万元;4部专业采访相机受损,预计损失3.9万元;1部网站专用摄像机受损,预计损失2.4万元;高级打(复)印机损坏,预计损失1.2万元。

办公车辆:两辆办公用车受到损坏,预计损失1.2万元。

人员伤亡:全社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无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除墙面修复费,报社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共计损失约21.5万元。

(2)恢复重建情况:

从2009年10月1日起对《雅安日报》进行再次扩版,每周增加4个对开版出版量(新增加纵深、言论、视觉、网事版),即由原每周出版48个对开版扩版为出版52个对开版(周一至周四每日出8版,周五出12版,周六、周日出4版)。本次改扩版做到党报性质不改变、“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道方针不改变、报纸定位不改变、“四化”目标不改变。

报道内容也发生了改变。“5·12”汶川大地震后转入灾后重建期,《雅安日报》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所做出的决策部署、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宣传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重建美好家园的感人故事;围绕省委提出的“保过冬住房、保御寒衣被、保冬春口粮、保卫生防疫”任务和“防雨、防风、防寒、防潮、防冻、防火”的具体要求,做好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宣传报道;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赠取暖设备、燃料、衣被等御寒物资,帮助群众安全过冬的情况;介绍灾后教育、卫生、文化重建等项目的推进情况及目标进度;宣传灾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事迹;宣传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典型人物事迹。为感谢援建者们的无边大爱,《雅安日报》还推出“感谢援建 感恩祖国”专栏。

4.《绵阳晚报》

(1)损失情况:

人员伤亡:无。

发行量:较震前变化不大,地震期间每日赠送10万份报纸给灾区群众。

广告经营:受大地震影响,广告一度大幅下滑,经过努力,2008年当年仍保持了1200万元的广告收入。

经济损失:总计经济损失2300.5万元。

(2)恢复重建情况:

经费投入:报社共计投入自筹资金400万元用于灾后硬件重建和生产经营恢复。

发行量:报纸的日均发行量突破6万份,与震前和震中相比大幅上升。

广告经营:2009年突破1500万元,创历史新高。

发行模式:委托邮局发行加自办发行,正逐步过渡到自办发行。

报道内容:灾后重建、时政、社会类新闻齐头并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