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年至今)

中国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年至今)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批社会学家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被剥夺了,这给中国社会学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197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任之先生提出恢复重建社会学的主张,这一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社会学会。
中国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年至今)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三、中国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1950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巨大转型给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大批专业工作者带着满腔的热情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另一方面,科学、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处于改造的复杂环境中,社会学和旧社会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都面临着“思想改造”。

1950年,美帝国主义教会创办的燕京大学被认为是散布资产阶级思想的中心、文化侵略的阵地和“耻辱”的象征,辅仁、金陵、齐鲁、圣约翰、沪江、岭南等教会大学先后被取消,同美国教会传统联系密切的社会学也随之被取消。1951年11月至1953年,政府对高等教育及其体制进行改革,在院系调整中,先后取消了20个社会学系,陆续撤销了社会学专业和课程,解散了社会学研究机构,停止了社会学的学术活动。当时这样做的原因有三:其一,学习前苏联办学模式和学科设置,前苏联没有社会学系,中国也不要;其二,社会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就不需要社会学这一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其三,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存在社会问题,不需要进行社会学研究。社会学教授改行,如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去中央民族学院。硕果仅存的社会学研究领域被分割归并到其他专门机构:民族问题被纳入中央民族学院,政法问题被纳入政法学院,劳动问题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专修科。与社会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亦称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等也都相继被取消。1953年,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中消失[22]。从此,高等学校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完全中止,我国社会学研究中断了近30年。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正式公布后,文化艺术和思想理论界出现了新气象,一批社会学教授建议恢复社会学。1957年1月,社会学家吴景超在《新建设》发表《社会学在新中国还有地位吗?》,主张恢复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认为“我国的哲学系中,还有设立社会学一门课程的必要。在这一门课程中,可以利用历史唯物论的原理,对于资产阶级社会学进行系统的批判,同时也尽量吸收其中的一些合理部分,来丰富历史唯物论”。陈达提议设立以人口问题为中心的社会调查机构,费孝通肯定旧社会学的作用,主张“修桥铺路”,连接新旧社会学。但几个月后,他们差不多都被打成右派分子和“国家的放火犯”受到批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人敢提起社会学学科问题。尽管社会学领域的一些问题仍然在其他学科(如民族学)名义下继续研究,但整个学科不存在了。大批社会学家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被剥夺了,这给中国社会学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23]

1978年,社会科学繁荣的春天来到了,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7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任之先生提出恢复重建社会学的主张,这一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1979年春节期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约见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提出要恢复重建社会学,并请在北京的一些社会学工作者进行具体筹备工作。费孝通教授采取上门拜访、座谈会和通信等形式向过去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和其他学者征求恢复和重建社会学的意见。紧接着,1979年3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了有60余人参加的座谈会,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恢复和重建社会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在座谈会上,胡乔木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正名,从科学、政治上恢复了社会学的名誉。会上宣布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通过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工作条例(草案)》,选举了有50人组成的理事会,费孝通当选为会长,雷洁琼当选为副会长。随后,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国际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有党中央的关怀,有实际部门的得力措施,有老一辈社会学家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工作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1年起,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置了社会学系,开始招收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59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社会学系和专业,或社会工作系,在校学生近2万人。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十多所高校拥有博士点。其中有些高校和机构还有博士后流动站。就课程体系来说,1999年确定了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10门主干课: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或中国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概论、社区概论、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现代化)。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社会学研究所,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社会学研究机构并成立了社会学学会。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社会学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学研究所38个,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社会学专业研究队伍。三十余年来,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完成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的研究课题,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4]。中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党政部门也陆续建立了主管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研究的机构,把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5]。社会学界创办了《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刊物,出版了《中国社会学年鉴》,国内综合性学术杂志大多设有社会学专栏。在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社会学被日益看做是一门规范、严谨、有影响力的学科,它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30余年来,在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改革开放丰富实践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学经过艰辛创业与探索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成熟度,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努力探索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理论,总结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乡村工业化路径,对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90年代,中国社会学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探讨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的机制和规律,回答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变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大力倡导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学努力研究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和途径。

可以说,目前的中国社会学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稳步的发展时期。费孝通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学的目的是要“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从科学地调查中国入手,在中国的泥土里生长出反映中国社会实际、具有中国特点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只要我们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会在中国建立起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思考题

1.简述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2.简述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3.简述社会学在中国引入与传播、成长与建设、中断与重建的历史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范和生.现代社会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6]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推荐阅读书目

[1]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注释】

[1]范和生.现代社会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1.

[2]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3.

[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8.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20.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04.

[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0.

[8]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92.

[9]范和生.现代社会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53.

[10]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非、张黎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

[11]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4.

[12]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3.

[13]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3.

[1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04.

[15]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39.

[16]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6.

[17]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7-18.

[18]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8.

[19]范和生.现代社会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89.

[20]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0-22.

[21]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9.

[22]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1-52.

[2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1-52.

[24]赵克斌.改革开放三十年与社会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9).

[25]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3-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