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蜡画人生”

蜡画人生”

时间:2022-10-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20世纪70年代熊承早一下子转向了独特的蜡染艺术,而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业抉择是因为他的爷爷。熊承早很想亲自到贵州去实地考察学习蜡染艺术,可那时候的家里经济实在拮据,一直未能成行。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他学习的脚步,充满自信的熊承早决定在民间蜡染工艺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虽然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熊承早的作品也以一定的价格出售,但凡是熊老心底珍爱的作品是没有标价的。

凤凰,一座为了你等待了千年的古城,在沈从文的笔下它“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交缚不可分”。凤凰地灵人杰,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都是从这里走出,名人大师的作品也为这座小城增加了厚重、深沉的历史文化意韵。这里也是民间艺术大师的沃土,刘大炮、张桂英等都在这里开创了一片自己的艺术天地。熊承早是其中一位生于此长于此的蜡染艺术大师,他的蜡染画在“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中获特别金奖,在2000年北京首都艺术博览会上获优秀奖,在《2000年中国艺术家长卷》大型画册中被评为金杯奖。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艺术家为人却很低调,一直在凤凰老街上安静的经营自己的蜡染店铺(见图58)。

熊承早1943年出生在凤凰,是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家里祖祖辈辈都以染布为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为了画画,熊承早高中还没毕业就退学到县电影院当美工。母亲见他如此痴迷就告诉他,有个大舅叫黄永玉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当教授,等有机会跟着他学吧。没承想母亲的话变成真的了,有段时间黄永玉回到家乡凤凰古城,这对熊承早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他有机会从专业人士那里学到更多的绘画知识。这期间他经常陪着黄永玉到沱江边上钓鱼、散步,耳濡目染,深受启迪,黄永玉也有意锻炼他对绘画的耐性与悟性。在熊承早身上有绘画的天分,经过黄永玉的点拨,熊承早进步的很快,在绘画领域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图58 熊承早在他的蜡染店铺门前(图片出自《中华绝活手艺》,谭竹著)

如果按照这样的步调走下去熊承早可能会成为一个和他大舅一样的画家,可生活就是这样你虽然身在其中却永远猜不到它未来的走向。到了20世纪70年代熊承早一下子转向了独特的蜡染艺术,而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业抉择是因为他的爷爷。他的爷爷开了一辈子染坊,爷爷曾经对他说过:要是把你画的画儿和家乡的蜡染结合起来,你将来会有出息的。那时候民间蜡染大都作为谋生的手段,蜡染的艺术性受到了很大限制,爷爷的那句话点悟了正处在事业十字路口上的熊承早,他决定去走一条创新的道路。要学习蜡染贵州是非去不可的地方,那里的蜡染艺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熊承早很想亲自到贵州去实地考察学习蜡染艺术,可那时候的家里经济实在拮据,一直未能成行。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他学习的脚步,充满自信的熊承早决定在民间蜡染工艺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就这样,他一边收集贵州民间的蜡染作品,一边自己反复钻研,他把家中的白布,甚至把结婚用的新被单也拿出来做蜡染绘画的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钻研探索,他终于掌握一种有别于传统蜡染工具又能在布上细腻地表现画风的画笔,这使他的蜡染艺术画儿挣脱了束缚,可以自由的驰骋,将传统的蜡染转变为一种可观赏和收藏的艺术。熊承早的蜡染画内容表现的都是家乡凤凰古城的景色,沱江两岸的吊脚楼和槌衣女,他把这些景象融进自己的蜡染艺术,描绘自己深深热爱着的家乡故土。他的作品是写意的,而写意的东西是直接与心灵沟通的,每一幅作品都染融进了他的情感和心血,没有人可以复制他的作品,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个只出孤品、绝品的蜡染艺术家。熊承早的作品用蜡绘就,以染成形,他用蜡染再造凤凰,让凤凰这飘摇千年的古城在他的作品中定格再飞入千家万户(见图59)。

图59 熊承早蜡染作品(图片出自《中华绝活手艺》,谭竹著)

现在熊承早在凤凰古城老街上经营一家“熊盛泰正号”蜡染坊,这是一间从熊家祖上传下来的屋子,面积并不大,古老的房子四壁都悬挂着数幅装框的蜡染,题材丰富多样,吊脚楼、人物肖像、荷花等。厅堂的工作台玻璃板下,摆着不少名人合影与题词。至于摆放在桌上的那些获奖证书,奖杯奖牌,也是熊老蜡染艺术生涯的一个见证。说是熊老,但年逾七旬的他看上去却并不老,一眼看去,是很普通的土家百姓的模样,一脸谦和的笑容。他非常用心的经营自己的店铺,除了靠此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里更是熊老广交朋友,结交天下知音的地方,小小的店铺经常吸引天南海北的游人在此流连忘返,这其中也有很多外国友人。熊老为人谦虚,性格更是土家族人典型的热情好客。许多外国朋友都曾得到他赠送的作品,有的朋友还在他家品味了凤凰的家常饭菜。他们为熊老的艺术作品吸引打动,作品中展现的凤凰四季的美景,溪水边的吊脚楼、沱江雪景、沈从文笔下的码头等洋溢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和悠远的意境,令他们赏心悦目,赞不绝口。艺术没有国界,虽然语言不通,但却都能感受到熊老艺术作品中的真情。

熊承早也很乐意和来到店里的游客分享自己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感想,如果有人对自己的作品有独到的见解那他便像遇到知音一般,自己的人生感悟艺术理想都在这小小的蜡染艺术品中,能有知音欣赏和理解是熊老可遇不可求的事。虽然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熊承早的作品也以一定的价格出售,但凡是熊老心底珍爱的作品是没有标价的。在国际获得金奖的作品《齐白石老人》是熊老最为珍藏的。这幅装裱得极精致的珍品,蓝底白画,是齐白石老人的自画像。齐白石老人头戴尖顶统帽,齐胸的长胡须衬托着一张饱经风霜而温和平静的笑脸,精神矍铄、仙风道骨,最妙之处在于白石老人那双传神的眼睛,无论站在什么角度,总是慈祥地注视着你。曾有人出几十万的价格欲收藏这幅作品,可熊老只淡然回应,这个是不卖的。与其说是他看淡世俗,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艺术价值的珍视。

熊承早热爱着这片他生长的热土,他亲身体验过古老的凤凰,把古老凤凰残留的影子,在记忆里升华,还原出凤凰所消失的风景。时代总是在变迁,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就连凤凰这座千年古城为了顺应游人也已经或大张旗鼓或细雨无声的改变,而熊老记忆里的凤凰,却仍是最初的那般模样,他画里的凤凰,仍只见一片静谧与悠然。他的作品中也一直在传递着这种深情,每一幅他的心血之作,都像是一个故事。沱江边的吊脚楼、风雨桥、回龙阁,那一根根细脚伶仃的木柱,一片片鳞次栉比的黑瓦,以线条的纤细流畅,娓娓诉说着千年凤凰别样的风情(见图60)。

在熊承早的蜡染艺术中已经把东方的传统美和西方的现代美结合起来,在一幅幅普通的凤凰风景中,以敏锐的现代意识和精细的布局让古老的蓝与白呈现出蜡染的综合之美,他一直在尽心尽力地展现蜡染艺术的本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虽然和其他民间工艺大师一样,随着自己的年事已高熊承早也有无人继承衣钵的困扰,子女们也不愿意再去从事一项如此费时费力的工作,但即便如此在他有生之年,依然笔耕不辍,还在不断突破自己,顺心而为。人到无求品自高,他所求的,也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做得更好。熊家染坊门口的那蓝色蜡染的招幡也依旧会飘荡在弥漫着商业气息的凤凰老城的街道,略显孤独但却从不落寞。

图60 熊承早蜡染作品(图片出自《中华绝活手艺》,谭竹著)

几位民间蜡染工艺大师的故事只是沧海一粟,更多的技艺高手大都深藏民间,流传至今的有许多无名大师非常精湛的作品,像是闪耀光彩的璀璨明珠,任凭岁月的流逝也不能掩盖其光彩。其中有一幅丹寨苗族蜡染《四鸟图》:四只鸟对称地站在四方,围着一朵葵花,空隙处以荷花、蝴蝶点缀,形象极为巧妙,构图十分严谨、和谐。一位从事蜡染艺术二十多年的工作者曾打算将这幅《四鸟图》再加工一下。但是,研究了几天,一根线条都无法增减移动,最后只是在鸟肚、葵心和蕊珠上加了点黄色,使它锦上添花而已。就如同这没有署名的绝世精品一般,蜡染艺术的行家里手也大多隐匿世间,随着社会上对蜡染艺术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能会有人去寻访他们的行踪,也可能会有更精美的作品流传于世。但我们希望看到的不只是高超的蜡染技艺,更希望的是这一技艺后继有人,华夏民间的奇珍异宝多如繁星,但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但愿这些繁星不管经历多久的时光都能在浩瀚的夜空中依旧闪烁光芒,当你抬头仰望,便能感受它的风采和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