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蜡版”说

“蜡版”说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要答,“亦如此云云”。泰阿泰德,我们讨论中的言语一向模棱。

苏:为便于讨论,假设我们心灵中有块蜡版,或较大较小,或较刚较柔,或较纯较驳,或各方面适宜。

泰:假设。

苏:我们说,这是诸穆萨134之母氏——穆内穆颂内135——所赐予的。我们所见所闻、或念之在心者,若要记住,便将此版置于知觉意念前,把知觉意念刻于其上,如打印一般。痕迹尚存,所刻能忆能知;刻后磨灭、或刻不成者,便弗忆弗知。

泰:假设如此。

苏:倘其如此而知事物、而思议所见或所闻之某一事物,请看能否在此情况下作虚假的论断。

泰:在何情况下?

苏:把所知者,有时认为另所知者,有时认为所不知者。我们以前同意这不可能,其实不然。

泰:今则云何?

苏:讨论此问题,必须先把可能者与不可能者界线划清如下:(一)知二物而记其印象在心,其物虽不在目前知觉中,却不可能以此为彼;不可能以所知者为所不知而无印象在心者;亦不可能以所不知者为另一所不知者、以所不知者为所知者。(二)不可能以所知觉者为另一所知觉者、以所知觉者为所不知觉者,亦不可能以所不知觉者为另一所不知觉者、以所不知觉者为所知觉者。(三)所知二物在目前知觉中、其在心印象亦与目前知觉相符,更不可能以此为彼;所知一物在目前知觉中、其在心印象亦与目前知觉相符,不可能以此物为另一所知而不在目前知觉中者、或为另一在目前知觉中而非所知者。所不知亦不在目前知觉中之二物,不可能以此为彼;所不知亦不在目前知觉中之一物,不可能以此物为另一所不知而在目前知觉中者、或为另一所不知亦不在目前知觉中者。对以上种种绝不可能作虚假的论断;如有可能余地,只在此等情况下136

泰:在什么情况下?也许由此较易领会,目前却跟不上你的意思。

苏:在此等情况下:以所知者为另一所知并在目前知觉中者、或为所不知却在目前知觉中者;或以所知并在目前知觉中之一物,为所知并在目前知觉中之他物。

泰:我更茫然不知所谓了。

苏:如此这般再听一遍:我认识德奥多罗与泰阿泰德,心里记其为何如人。有时见其貌、闻其声、触其躯体、或由其他感官知觉二位,有时则否;然而心里岂不依然记而知之?

泰:当然。

苏:这是我要你明白的第一点:所知可能在目前知觉中、可能不在目前知觉中。

泰:诚然。

苏:至于所不知者,岂不时常可能是知觉所不及者、或知觉所仅及者?

泰:这也可能。

苏:且看你此刻是否较跟得上我的意思:苏格拉底识得德奥多罗与泰阿泰德;不相见、亦无关于二位的当前知觉,则心中绝不会思议曰,泰阿泰德是德奥多罗。我说的有理无理?

泰:有理。

苏:这是我前之所云不可能作虚假论断的第一例。

泰:是。

苏:第二:只识得一位、而并对二位无当前的知觉,也绝不可能以所识者为所不识者。

泰:对。

苏:第三:二位都不识得、并对二位无当前的知觉,也不可能以其一所不识者为其他所不识者。前者所云不可能作虚假论断的其他各例,你姑且当作逐一重听一遍;在那些情况下,我绝不会对你们二位作虚假的论断,无论认识二位与否、或只认识一位;当前的知觉方面亦复如此。跟得上我的意思吧。

泰:跟得上。

苏:只在如此情况下,有作虚假论断的余地:例如我认识你和德奥多罗,二位的容貌举止铭于我心的蜡版上,如印之留迹;远处恍惚望见你们二位,急将铭于心版的印象与呈于视官的知觉各相配合,如足复践其迹,以唤起对二位各别的认识。配合失之彼此倒置,如左履纳于右足、右履纳于左足,又如视线与镜中物影反射的光线相接、而见物之左右易137;——如此,便致错误,而作彼此倒置或虚假的论断。

泰:似乎如此,苏格拉底;虚假论断产生的情况,你说得淋漓尽致。

苏:此外还有一个情况:认识二位、并对一位有当前的知觉,而对此一位素所认识与当前所知觉不符。我前之所云如此,你当时不了解。

泰:我当时不了解。

苏:我曾如此云云:认识二人并对他们有当前的知觉、而且所认识与所知觉相符,绝不会以其一为其他。所云是否如此?

泰:是。

苏:以前遗漏了此刻正要说明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产生虚假的论断,例如:认识二人、会见、或有其他感官上的接触,而对二人所铭于心版上的个别印象与所呈于感官上的个别知觉不能各相符合,如不善射者之不中鹄;——此之谓虚妄谬误。

泰:有理。

苏:其一印象有当前知觉与之配合、其他印象无有,却把其他移置于与其一配合的当前知觉上;——凡在此等情况下,心之运思便起谬误。总而言之,我们方才的话若是可靠,关于所不知并知觉所未曾及的事物,似乎不能致误、而起虚假的论断;倒是关于所知并知觉所及者,论断有转移出入、或真实或虚假,——譬如印与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泰:苏格拉底,所云岂不妙哉?

苏:再听下文,更会称妙。论断真实是可贵的事,否则可耻。

泰:岂不是?

苏:人说论断真实与否的关键在此:如荷马以蜡版比方心地138,心地宽厚平坦、刚柔适度,则人自感官者铭于其上为印象,淳深而耐久。此等人,一则易学,再则强记,三则由感官所得印象不至混淆,而论断真实;因如此明晰条达的印迹易与原印——即所谓实物——相勘合。此等人谓之智者。你以为然否?

泰:甚以为然。

苏:有时如彼全智诗人所讽刺,心有茅塞,若蜡版之不净不淳、过脆过坚:脆者易学速忘,坚者适得其反。凡心被茅塞、笨如顽石、杂如粪土者,只得模棱的印象;如蜡版之坚者与脆者所得印象并皆模棱,坚者因其不能深入,脆者因其化成一团而莫辨彼此。心地猥屑褊小,则印象拥挤重叠,愈益模棱。凡作虚假论断者皆此等人。他们有所见闻思议,不能速将其物与各该印象一一勘合;迟钝糊涂,以致见闻思虑诸多谬误。此等人谓之不辨实物、不学无术。

泰:苏格拉底,所云极其正确,举世莫能道也。

苏:然则要承认有虚假的论断?

泰:决要承认。

苏:也有真实的论断?

泰:也有。

苏:我们是否已经充分相信、同意确有此二种论断?

泰:绝无疑问。

苏:泰阿泰德,多言者真是可厌而可憎。

泰:如何?为何出此言?

苏:懊恼我自己鲁而多言。在几个论点上往复循环,既不能通晓,又不肯割舍;如此者,不谓之鲁而多言而谓何?

泰:为何懊恼?

苏:岂但懊恼,且恐不知所答,如有人问:“苏格拉底,你已经发现了,虚假论断不存于知觉与知觉之间,也不存于思想上,却存于知觉与思想的配合?”我想,要答“发现了”;而且自鸣得意,以为得未曾有。

泰:苏格拉底,此刻所指出的这一点似乎未可藐忽。

苏:他还要问:“然则是否亦云,仅涉想所及而不见的人,绝不至于想象为仅涉想所及而不见、不触、不缘其他感官所知觉的马?”我想要答,“亦如此云云”。

泰:答得对。

苏:他又要说:“据此,仅涉想所及的十一,绝不至于想象为仅涉想所及的十二?”来,请你答复。

泰:我要答复:可能以所见所触的十一个错认为十二个,却不至于把意想中的十一误断为意想中的十二。196苏:你想,曾否有人,虽不当前眼见五个与七个人或物,却胸中默念所谓铭于心版而不致引起虚假论断的五与七,计议此二数本身,自问自答其和为几?胸中如此自问自答,是否有人答为十一、有人答为十二,抑人人答为十二?

泰:对着上帝说,不至人人答为十二,答为十一者大有人在。计议较大的数,愈易致误。我想你指一般的数,不仅指五与七。

苏:你想得对。请考虑,如此岂非把铭于心版的十二本身想象为十一?

泰:似然。

苏:这岂不是又回到起初的论点?如此致误者是把所知之一物想象为所知之他物。我们以前曾斥其不可能,据此而确证虚假的论断必不存在,以免强说,同一人同时亦知亦不知同一物。

泰:千真万确。

苏:然则必须指出,作虚假的论断并非以心之所思混为感官之所知觉,而是其他勾当;如其然,则不至于在思维本身上犯错误。然则二者必居其一:或虚假的论断无存,或可能不知其所知。二者何所择?

泰:半斤八两,不知所择,苏格拉底。

苏:然而二说不能并立。且不顾一切而恧颜从事。

泰:如何?

苏:决心去说明知究竟是什么。

泰:焉至于恧颜?

苏:你似乎不注意,我们一场话自始就是研究知识,因不知其为何。

泰:何尝不注意。

苏:不知知识为何,却要说明知是什么,岂不难为情?泰阿泰德,我们讨论中的言语一向模棱。无数次用过“知”、“不知”、“有知识”、“无知识”等字眼,一若虽不解知识为何、而彼此能解此等字眼。你若情愿,我们此刻仍用“解”与“不解”二辞,虽茫然于知识之为何,而恬不为怪。

泰:苏格拉底,避免这些字眼,如何能交谈?

苏:夫我则不能。我若是雄辩家,或此刻有雄辩家在座,一定要避免这些字眼,严厉指摘我们的言语。然而我们只是凡夫,还要不要我大胆说明知是什么?我想或者不无小补。

泰:对着上帝说,尽管大胆。不避免这些字眼,大可原谅。

苏:你可领教过时下之以知为何?

泰:也许领教过,只是目前记不得。

苏:他们说,知是“操知识”。

泰:诚然。

苏:我们且下一转语,说知是“有知识”。

泰:你说,此与彼何别?

苏:也许无别。且听我的意见,然后与我共同审查。

泰:如果我做得到。

苏:“操”与“有”于我显得不同。譬如有人买了一件斗篷、归其所有,却不随身披着;我们说,他对此斗篷,有而不操。

泰:说得对。

苏:请看,知识能否同样有而不操。譬如有人捉了若干野鸽之类的鸟,在家养于笼中;一方面可说,他恒操此鸟,因其有之。可否说?

泰:可说。

 

苏:然而另一方面亦可说,他不操此鸟,而有驾驭此鸟之权,因其笼之于家,听其处置;——随意随时想如何便如何,或捉而操之掌上、或纵而置之笼中。

 

 

泰:是如此。

(柏拉图:《泰阿泰德》,《泰阿泰德·智术之师》,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8—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