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生“说”

让学生“说”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学生尽情去“说”成为新的课堂模式,避免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主宰的“一言堂”的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努力探索让学生去“说”的课堂效果与意义。学生在说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要让学生在教学中锻炼说的能力,必须具有一个说话的环境和锻炼的契机。每逢学校或班里组织较大的活动,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评价活动的意义及得失。

让学生“说”

——谈口语教学模式的尝试

王海锋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所谓“有法”是指教学是有规律可寻的,教学是讲究科学的;所谓“无定法”,是指教学的灵活性,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下,教学都得有一定的“章法”,也就所谓的“模式”。当然教师个人的不同,教学的风格也具有差异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常听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上课越来越不爱发言,也常常看到学生的作文不写心里话,缺少真情实感,我想这正是长期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穷则变,变则通,在变与不变之间关乎重大。于是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广泛实施了,长期困扰人们心头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毫无疑问,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态度和参与意识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必须通过教师长期不懈的培养。因此,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同时,作一些大胆的、有益的尝试显得尤为必要。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有感于“说”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到课堂恰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最佳场所。让学生尽情去“说”成为新的课堂模式,避免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主宰的“一言堂”的形式。况且,我们的教学中也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努力探索让学生去“说”的课堂效果与意义。

一、敢“说”

语言是沟通彼此心灵的工具,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要更加学会推荐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敢说、会说是它的途径之一。“说”虽是人之天性,但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具有不同心理的人在此方面有所不同,形成不同的说的能力。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心理作用,越来越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加之,传统的课堂模式造成了学生听多说少,部分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很大的顾虑,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学生往往不敢说。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说。在这方面,教师首先应敞开心扉,鼓励学生说。高一新生刚入校,本人并不急于上新课,第一节课,我先说自己的求学经历,学习语文的感受,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告诉学生,老师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口语交际、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多方面都受到限制。所以,真诚希望同学们在如今大好的教育形势下,在课堂学习中,大胆的想,大胆的说,珍惜学习机会,提高能力。有了这样真诚的铺垫,首先开展了“说说我自己,猜猜他(她)是谁”的活动,当然刚开始,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同学之间难免生疏、拘谨,在这种情况下,就鼓励学生上台大胆的自我介绍,同时提出要求:声音洪亮,目视全班同学,能说多少是多少。一些胆小,语言表达不流畅,第一次说的不理想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自信、大方的表现也受到了感染,这样,我趁机再给他们机会,第二次表述就有明显的进步。之后,要求学生把自己这次活动观察写成作文。题目就是“猜猜他(她)是谁”,作文同样要求学生上台宣读,台下学生根据作文来评价谁写得最像、最好。同时,对于说的较差的或说错的同学多鼓励。这样一来,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逐渐消除胆怯心理,既锻炼了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又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学生以后在课堂上定会敢说,想说。

二、想“说”

敢说不等于想说、会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这时就要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1.创设情境,激“说”

在组织学生口语表达时,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寻找说的话题。高一前半学期开展“说说我自己,猜猜他(她)是谁”的活动,之后进行成语故事、格言警句的介绍,由易到难。高二前半学期结合教材中的大量古诗词,课前开展“我来讲古诗”的活动。好多同学查阅资料,精心组织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述,给学生和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同学《满江红》的讲述,引发了全班关于“忠孝”的大讨论;一位女同学一首《绿袖姑娘》中英文对比讲解,新颖独特,讲完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回想高一时,这位女生怯于上台说话,到今天大大方方成功的表现自己,我想当老师也应心满意足了。有学生介绍的《关帝诗竹》碑石诗,诗中画,画中诗,就连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确实收获不小,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特点。在这种活动的激励下,一位男同学自己写了一首《明月》诗“银光似水柔,披洒覆独柳。满斟一杯酒,愈饮愈溢愁”上台朗诵讲解。虽显稚嫩,但毕竟是学生一种大胆创作实践。高二后半学期主要进行命题演讲、即兴演讲等活动。学生在说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2.利用课本,练“说”

课本是最好的教学之源,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重视课文朗读,我们的教材大都选编的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材的语言往往精炼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对话,更蕴含着人物性格、感情及个性,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根据不同的文章,可采用单独、小组、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模拟对话,比赛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把握好表情、语调、重音、节奏。如此为之,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方面加大了说者的“面”,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读的过程也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培养语感的过程。其次,重视讨论问题,每一篇课文都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如教《孔雀东南飞》一文,学生就“兰芝不死不行吗?”讨论出“兰芝私奔”、“兰芝再嫁”、“兰芝斗争”等多种答案。针对课文中众多女性形象(祥林嫂、玛蒂尔德、崔莺莺、杜十娘,杜丽娘等),提出“女性形象比较谈”,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辩论中锻炼了思维,形成了能力。第三,重视想像与联想,高中教材有大量的古诗文,配乐朗诵、欣赏,借助音乐让学生想像诗文的意境、内容、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说中悟理,说中悟情。

3.抓住契机,促“说”

要让学生在教学中锻炼说的能力,必须具有一个说话的环境和锻炼的契机。所谓契机就是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交流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每逢学校或班里组织较大的活动,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评价活动的意义及得失。逢年过节,让学生设计祝福语,互相交流,看谁说得形象,说得感人。“三八”妇女节时,设计了“送给妈妈的话”,“教师节”时设计“老师,我想对您说”,元旦时设计“送给朋友的话”等等。学生的随笔我主要采取不定期的“优秀作文发布会”的讲评方式,模仿“记者招待会”的做法,学生上讲台宣读,同学认真听读后,可以现场提问,评论,发表看法,与作者交流沟通。看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的“即席考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利用课前几分钟尝试着做了这样几次练习,效果良好。给学生了这样几组词“警察鲜花风车”“啤酒高原海豹”“银行攀登报纸”“足球背心雪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竟演绎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在这样特定的情景下,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表真情、道实感,一方面提高了说的能力,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这样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相信学生定会爱学、乐学、会学。

三、会“说”

经过以上训练,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基本能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体态大方,这时训练的层次、境界就要高一些,要解决他们会说的问题。首先言之有物才会说,由于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比较窄,阅历浅,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明显表现出话题缺乏的现象,即使口齿伶俐的学生也需要一定的话题,所以,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增强信息量,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读后练说,说说所读的内容是什么,自己的收获是什么,使学生有话说,说的有深度。阅读做笔记,高三时,开展“我心目中的——”(人物),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搜集、整理,一个月后,学生完成了关于李白、杜甫、屈原、鲁迅、苏轼、冰心、三毛、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的评析文章,然后召开了宣读会,由学生和老师组成评委会,设置了“最佳表现奖”“最佳朗读奖”“最佳内容奖”“最大方奖”等。之后,让学生点评,让写相同人物的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引导学生适应考试及时代的需要,要说出“速度”来,结合高考仿写的形式,有时给学生一组看似不相干词语,要求学生即兴发言,即兴仿对。有时出几个题目,要求学生即抽即讲,有时出两个相反或相近的题目,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友好交锋。这样带有研究性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趋于活跃,想像的翅膀也自由地张开,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激发了他们表现欲,学生“说”的层次也就越高了,逐步形成会“说”的能力。

总之,正如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所说“别小看这个‘说’,一个人的所有书卷气及其全部的素养,都能通过‘说’体现出来,‘说’的声调、‘说’的气质、‘说’的频率都反映了一个人的风度和水平”。是啊,能写会道,口笔兼长,已成为现代综合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素质教育应是灵活的、多彩的,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我们身边的教育。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思想如水,润心无声。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踏踏实实地在工作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是分内之责。利用“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仅是一种方式,可是创新是一种经历,是一个过程,只要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逐渐地你就会从限制中找到自由,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这时我们的教学定会是一番新的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