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①(四)

说①(四)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④,骈死于槽枥之间⑤,不以千里称也⑥。①韩愈写的《杂记》是一组短论,共四篇,本文是第四篇,也称为《马说》。韩愈的《杂说》四篇都是讽刺当时不合理现象的短论。文章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喻贤才的被埋没、被扼杀,以食马者、策马者的无知无能,喻指并批判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杂  说①(四)

韩 愈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④,骈死于槽枥之间⑤,不以千里称也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⑦。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⑧。是马也⑨,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⑩,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⑪,安求其能千里也⑫!

策之不以其道⑬,食之不能尽其材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⑮,执策而临之⑯,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⑰!

作者

参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注释

①韩愈写的《杂记》是一组短论,共四篇,本文是第四篇,也称为《马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常用来发表议论或说明某种道理。

②伯乐:春秋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善于相马。

③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好马。

④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辱没。奴隶人:地位低贱的仆役或马伕。

⑤骈(pián)死:与其他普通的马一道死去。骈,并列。槽:马槽,盛饲料的器具。枥(lì):马棚。

⑥不以千里称:不被人们称扬为千里马。

⑦一食:一顿。粟:谷子,小米。石(dàn):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⑧食(sì):本句中两个“食”,都同“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也是这个读音和意思。

⑨是:这,此。

⑩才美不外见(xiàn):那日行千里的才能和品性表现不出来。见,同“现”,流露在外。

⑪“且欲”句:这句是说,要求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对待都不可能。常马,平常的马。等,等同,一样。

⑫安:怎么,哪里能。

⑬“策之”句:不根据千里马的特性对待他,而是去鞭打他。策,用鞭子抽打。道,指千里马的特点。

⑭尽其材:满足千里马的食量。

⑮鸣:指千里马鸣叫。通其意:懂得它的意思。

⑯策:马鞭。临:靠近,面对。

⑰其……其……:表示选择的连词,意思是:到底是……还是……。邪(yé):同“耶”,语气助词,表疑问。

解读

韩愈的《杂说》四篇都是讽刺当时不合理现象的短论。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通篇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作比喻,对贤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批评了当权者不识人才、不爱人才、不用人才的愚蠢行为,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千里马不遇伯乐,并不被人认为是千里马。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说明千里马不被认识,喻指人才埋没,不被发现。第二层写千里马得不到应得的饲养。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说明千里马没有受到应得的待遇,喻指人才得不到应得的物质条件和政治待遇。第三层,写千里马不被重视。以策马者“不能尽其材”、“不能通其意”,说明千里马不被理解,喻指人才得不到重用。

总之,全文从多个层次写了千里马的不被发现、重用和对待的不幸遭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说明伯乐的重要。那么这伯乐是谁呢?从人才观方面讲,这伯乐便是封建用人体制,便是当权者或者最高统治者。在封建时代,伯乐是没有的,千里马的遭遇便是无数有才能的人的遭遇。文章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喻贤才的被埋没、被扼杀,以食马者、策马者的无知无能,喻指并批判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近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这个意思。

全文短小精悍,通篇设喻,寓意深刻,道理精辟,感情强烈,真是一篇千古奇文。

名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