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人袁了凡先生完成于17世纪初的《了凡四训》一书就属于后一类。在中国古代的诸多典籍里,《了凡四训》并不是最有名的那一类,它也不大能代表士大夫阶层的趣味,体现于其中的更多是底层文化和民间趣味。《了凡四训》最初名为《诫子文》,原本是作者教诫儿子认识命运真相,明辨善恶标准,改过迁善的书。在《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拿出一种“功过格”,教了凡先生“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计数,恶则退除”。
《了凡四训》_阅古拾珍:大学生必读的36部国学经典

经典介绍

书有两类,一类是教授人具体学问的作为“术”的书,它帮助人类征服外在自然;另一类是教化、陶冶人修心的作为“道”的书,它让人内心变得充实、强大。明代人袁了凡先生完成于17世纪初的《了凡四训》一书就属于后一类。

在中国古代的诸多典籍里,《了凡四训》并不是最有名的那一类,它也不大能代表士大夫阶层的趣味,体现于其中的更多是底层文化和民间趣味。《了凡四训》最初名为《诫子文》,原本是作者教诫儿子认识命运真相,明辨善恶标准,改过迁善的书。作者采用鲜活的个人经历和他那个时代人的故事告诉他的儿子,人不要被命运束缚住,通过不断地“断恶修善”“灾消福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书分四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袁了凡先生年轻时邂逅精通邵雍“皇极数”的孔先生,得其传授,推演出一切吉凶祸福运,事无大小,均无一不应验。按照孔先生之推算,了凡先生在求功名的路上最多可以读到贡生,一生最高做到知县,53岁死亡,命中没有子嗣。因一生命数已被算定,了凡便“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进而“澹然无求”,静候命运的安排了。27岁,他在南京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得禅师开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语),遂一改往日“悠悠放任”为“终日兢兢”,并竭力行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后,了凡先生考中了之前孔先生预言中无望的举人和进士,46岁那年得了儿子袁天启,71岁时方寿终正寝。

“改过之法”:人,几乎无法避免犯错,问题在于,一个人如果能知恶知过,竭力改正,就又会成为了不起的人。这一篇介绍了许多改过的方法,分别是引发改过者的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具备了这三种发心,便能有过则改。除了三种发心外,改过还分为从“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功夫不同,效验亦异。其中最上乘的方法是修心,因为犯过失,都是心上动了种种坏念头的缘故,能修心,就可以使心地清净,心不动,坏念头便消失,也就不会再犯了。

“积善之方”:改过之法固然可以使有污点的今生除旧布新,彻底重新做人,好的命运就不会转变为坏的命运了,可这还是不能把坏命转化为好命。要想把坏命转为好命,在“改过”之外,还需“积善”。《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了凡先生以十个实实在在的故事来说明积善的效用。不过仔细辨别,则可以发现所谓的善依然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分,在实行时应当三思深辨。了凡先生知道人类的善行无穷,不能全面论述,他大致将善行分为十种类型,并指出由此十事推广发扬,那么所有的功德便尽在其中了。

“谦德之效”:人在社会上时时处于复杂的人际网络之中,中国文化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中国人尤其讲究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东方的文化氛围中,谦虚是人际交往最好的态度。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傲慢自得,藐视一切。因此末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谦虚使人滋润不枯、福报尽享。一个人若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到改造命运的目的。

中国民间存在大量像《了凡四训》这类劝人为善、教化人心的读物,统称为“善书”,比较著名的如宋代的《太上感应篇》、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清代周安士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及清代的《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书里面往往糅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宣扬敬天地、礼神明、孝父母、守信义、改恶向善、恪遵五伦、谨守八德等价值观。我们今天在报刊读物、正规出版物中很难看见这些书的影子,可是如果到市井、寺院道观、民间社团里逛逛,就会发现很多场合有人公开印赠善书。这类书被认为有助于社会人心的改善,印刷、赠阅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书里往往也包含着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有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譬如因果报应的道德规劝、各安其位的等级观念。不过,这类书籍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每个人注意道德实践的问题,因为我们生命中无法避开道德问题和道德抉择。

在《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拿出一种“功过格”,教了凡先生“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计数,恶则退除”。“功过格”是一张统计表格,吾日三省吾身,每天立一张表格,把待人、接物、处世、读书、工作都罗列出来,每天记录,日日反省,就像今天幼儿园里在教室里张贴的个人红花榜。这样日日记录、时时反省的好处是让人真正直面道德问题,警醒人随时注意不要犯错,有错就改。善书从早期单纯宣扬善的道德,如宋理宗在《太上感应篇》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到明代《人谱》《功过格》的出现,一步步实现观念到实践的推进。

研究中华文化的人常常将这种文化的特点概括为宗教缺失,进一步认为正是因为宗教在人们心灵里的缺位使得许多人肆无忌惮地作恶而无须担心承担后果,故社会道德风气日益滑坡。事实上中国人也许没有一个结构清晰、位阶井然的神灵信仰,不过正如《了凡四训》中所说“举头三尺,决有神明”,每个人内心深处依然驻扎着道德的神灵,冥冥之中天地鬼神以它模糊却巨大的力量看着、听着世间芸芸众生,监督、奖励以及惩治,让我们无论个体还是整个民族在道德实践中永远不迷失自我。

作者简历

袁了凡(1535—1606年),明朝人,本名袁黄,字庆远、坤仪、仪甫等,江苏省吴江县人。原号学海,后改为了凡,取“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愿意和凡夫一样,把凡夫的见解,完全扫光”之意。

袁了凡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上进士,曾在河北省宝坻县做知县,在任时积极兴办水利、疏通河道、筑堤防患,并鼓励百姓耕种,官声很好。后因在万历年间遭到弹劾,停职返乡,直到去世。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平反昭雪,朝廷追叙了凡征讨倭寇的功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了凡的儿子袁天启后来也中了进士。

精彩片段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积善之方》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积善之方》

延伸阅读

《功过格》节选:

准百功:

救免一人死。完一妇女节。阻人不溺一子女。为人延一嗣。

准五十功:

免堕一胎。当欲染境,守正不染。收养一无倚。葬一无主骸骨。救免一人流离。救免一人军徒重罪。白一人冤。发一言利及百姓。

……

准一功:

赞一人善。掩一人恶。劝息一人争。阻人一非为事。济一人饥。留无归人一宿。救一人寒。施药一服。施行劝济人书文。诵经一卷。礼忏百拜。诵佛号千声。讲演善法。谕及十人。兴事利及十人。拾得遗字一千。饭一僧。护持僧众一人。不拒乞人。接济人畜一时疲顿。见人有忧,善为解慰。肉食人持斋一日。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己杀不食。葬一自死禽类。放一生。救一细微湿化之属命。作功果荐沉魂。散钱粟衣帛济人。饶人债负。还人遗物。不义之财不取。代人完纳债负。让地让产。劝人出财作种种功德。不负寄托财物。建仓平粜、修造路桥、疏河掘井、修置三宝寺院、造三宝尊像及施香烛灯油等物、施茶水、舍棺木一切方便等事。

准百过:

致一人死。失一妇女节。赞人溺一子女。绝一人嗣。

……

准十过:

排摈一有德人。荐用一匪人。平人一冢。凌孤逼寡。受畜一失节妇。畜一杀众生具。恶语向尊亲、师长、良儒。修合害人毒药。非法用刑。毁坏一切正法经典。诵经时,心中杂想恶事。以外道邪法授人。发损德之言。杀一有力报人之畜命。

准五过:

讪谤一切正法经典。见一冤可白不白。遇一病求救不救。阻绝一道路桥梁。编纂一伤化词传。造一浑名歌谣。恶口犯平交。杀一无力报人之畜命。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极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