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系统维护与评价

系统维护与评价

时间:2022-10-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可靠地运行。根据对各种维护工作分布情况的统计结果,一般纠错性维护占21%,适应性维护工作占25%,完善性维护达到50%,而预防性维护以及其他类型的维护只占4%,可见系统维护工作中,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完善性维护。系统投入成本包括系统投资额和系统运行费用两部分。

1. 系统维护

所谓系统维护,是指为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进行的修改与完善。 为了清除系统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错误 为了使系统适应用户环境的变化,满足新提出的需要,要对原系统做某些局部的更新,这些工作都称为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可靠地运行。

系统维护工作在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常常被忽视。 人们往往热衷于系统开发,当开发工作完成以后,多数情况下开发队伍被解散或撤走,而在系统开始运行后并没有配备适当的系统维护人员。 这样,一旦系统发生问题或环境发生变化,最终用户将无从下手,这就是有些信息系统在运行环境中长期与旧系统并行运行,不能转换,甚至最后被废弃的原因。

系统维护是面向系统中各个构成因素的,根据维护对象不同,系统维护的内容可分为以下4类。

(1) 系统应用程序维护

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是通过应用程序的运行而实现的,一旦程序发生问题或业务发生变化,就必然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因此系统维护的主要活动是对程序进行维护。

(2) 数据维护

业务处理对数据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除了系统中主体业务数据的定期正常更新外,还有许多数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更新,或随环境和业务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及数据内容的增加、 数据结构的调整。 此外,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都是数据维护的工作内容。

(3) 代码维护

随着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大,应用环境的变化,系统中的各种代码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 修改、 删除,以及更新。

(4) 硬件设备维护

主要就是指对主机及外设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如机器部件的清洗、 润滑,设备故障的检修,易损部件的更换等,这些工作都应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以保证系统正常有效地工作。

系统维护的重点是系统应用软件的维护。 按照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划分为下述4种类型。

(1) 纠错性维护

由于系统测试不可能揭露系统存在的所有错误,因此,在系统投入运行后频繁地应用过程中,就有可能暴露出系统内隐藏的错误。 诊断和修正系统中遗留的错误,就是纠错性维护。

(2) 适应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是为了使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维护工作。

(3) 完善性维护

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要求扩充原有系统的功能,增加一些在软件需求规范书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以及对处理效率和编写程序的改进。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进行的系统维护工作就是完善性维护。

(4) 预防性维护

系统维护工作不应总是被动地等待用户提出要求后才进行,应进行主动的预防性维护即选择那些还有较长使用寿命,目前尚能正常运行,但可能将要发生变化或调整的系统进行维护,目的是通过预防性维护为未来的修改与调整奠定更好的基础。

根据对各种维护工作分布情况的统计结果,一般纠错性维护占21%,适应性维护工作占25%,完善性维护达到50%,而预防性维护以及其他类型的维护只占4%,可见系统维护工作中,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完善性维护。

2. 系统的评价

一个花费了大量资金、 人力和物力建立起来的新系统,其性能和效益如何?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是用户和开发人员双方都很关心的问题,必须通过系统评价来回答。

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估计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和扩展提出意见。 对新系统的全面评价是在新系统运行了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以避免片面性。 系统评价工作通常由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进行。

信息系统的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属于多目标评价问题,目前大部分的系统评价还处于非结构化的阶段,只能就部分评价内容列出可度量的指标,不少内容还只能用定性方法做出叙述性的评价。 以下就系统性能、 系统经济效益以及系统定性效益三个方面提出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1) 系统性能指标

①系统完整性: 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功能是否达到用户的要求

人机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

③系统响应时间与信息处理速度满足管理业务需求的程度

④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精确度

⑤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间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

⑥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 改进及扩展,与其他系统交互或集成的难易程度

⑦系统故障诊断、 排除、 恢复的难易程度

⑧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的完整性、 规范性与有效性

⑨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 完备与正确程度。

(2) 系统经济效益指标

系统经济效益衡量的是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效益与系统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 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系统投入成本包括系统投资额和系统运行费用两部分。 投资额包括系统硬件、 系统软件的购置、 安装 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 企业内部投入的人力、 材料等支出系统维护所投入的资金。 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 (如存储介质、 纸张与打印油墨等)、 系统投资折旧费、 硬件日常维护费等,系统所耗用的电费、 系统管理人员费用等也应计入系统运行费用。 由于信息系统的技术成分较高,更新换代快,一般折旧年限取5~8年。

①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指企业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之后,使用计算机管理所节约的开支与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一次性投资 (包括软件、 硬件投资) 的折旧和运行费用相比较的结果。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增加了投资和一些费用,但可以减少管理人员数量,这就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通过实现管理现代化,节约物资消耗,降低成本消耗,减少库存资金,节约管理费用,还能够堵塞资金漏洞等。

②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指企业在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之后,在提高管理效率方面和数据集中管理方面,以及在建立网络系统之后数据的共享和数据传递的及时性、 准确性方面,可以实现实时、 定量的管理等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带来的效益的评价。 其主要表现在由于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这类综合性的效益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而且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这类效果就越显著,并能对企业产生根本性的战略性的影响。

由于成因关系复杂,计算困难,只能做定性的分析,所以间接经济效益也称为定性效益。 间接效益难以估计,但其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要大于直接经济效益。

一般信息系统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收益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做的组织结构、 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的变革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

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 对外可以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内可以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 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 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以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⑤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由于用计算机提供辅助决策方案,因此,当市场情况变化时,企业可及时进行相应决策以适应市场。

⑥对企业的规章制度、 工作规范、 定额与标准、 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