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工与职责

分工与职责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纪录片的制作是从生活的杂乱现象中去发现意义,并且就依据生活的真实表象去从事制作,因此他会碰到许多的限制和障碍,团队的士气也会时时受到影响。为此,录音师也要随身携带各种应急工具和材料,以防万一。他也要保证正确分配供电负载,防止民用电路由于大功率灯光的使用而超载引起火灾。

毫无疑问,摄制组中最为关键的人员是导演,因为他的专业能力的大小和艺术素养的高低将最终决定作品质量之优劣,同时他还必须负责摄制组所有内外大小事务的运转和处理,包括纪录片的选题策划,影片主题、形式风格、叙事策略等的选择,现场拍摄的指导,拍片计划的制订和监督,与被摄对象的联系和沟通;与相关方面联系以获得拍片许可,与制片方沟通确保预算到位,与摄制组所有成员保持密切关系以便拍摄顺利进行;还要随时处理各种不可预见事件,负责后期的编辑合成,直至成片送审,等等。导演的工作千头万绪,且人文情怀、逻辑思维与世俗事务及商业计算要同时兼顾,其责任和辛劳不可谓不大,正如业内人士常说的,其精神状态常常就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因此纪录片摄制组对导演个人素养的要求非常之高,其指标大致有这样一些:

1.要有热爱生活的激情,洞察生活的敏感和思考人生的睿智。纪录片导演要永远关注人性和生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人际关系的奥秘充满好奇,能在司空见惯的生活表面找到其内在的意义和变化的原因,并能以直观的视听方式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

2.要有坚定的信念,善于人际交往,具有管理能力。因为纪录片的制作是从生活的杂乱现象中去发现意义,并且就依据生活的真实表象去从事制作,因此他会碰到许多的限制和障碍,团队的士气也会时时受到影响。在这样一些时候,要使原初的拍摄构想得以贯彻而不走形,就非常需要导演的魄力和精神感召来与团队沟通和相互鼓舞,同时在制度和破例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其感性冲击力来突破所面临的困难,带领团队走出困境。

3.他要精通所有关键的技术,对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碰到问题的所有方面都了如指掌,并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所有决断。因为制作一部纪录片,本质上就是一个需要兼具思想和技术水准的活儿,虽然并不需要导演在所有技术细节上都精通无碍,但对关键技术之本质的了解还是非常有助于导演与团队专业人员的沟通,并由此有利于导演权威的建立,从而也使其在关键问题上能够决断,并令其团队信服。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技术上的重要保障之一。

他的工作重要性仅次于导演,因为纪录片最终的成品就是以影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而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所有工作最终也主要以摄影作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录音和灯光效果都包含于其中而不能单独呈现)。最关键的是,纪录片的对象是生活本身的表象,它本质上是一次性的,不能重复,因此摄影师的技术能力和责任心,乃至随和的性格和良好的体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摄影师要精通各种设备的原理,负责在正式拍摄前调试好所有摄影设备,不经试拍决不拍摄任何重要内容。在整个拍摄阶段,他要保证所有摄影设备随时可以使用,为此他要事先准备好各种修理工具和应急材料,以便随时应付紧急情况。摄影师也要指导现场的灯具架设、打光和确保供电,与灯光师一道设计影像效果,并保证拍摄工作万无一失。

2.摄影师要对影像有良好的感觉和判断力,在拍摄过程中有敏锐的预判能力和机动能力,能够在必要时迅速而准确地移动机位,对需要抓拍的内容能够及时到位地把握;其他诸如上下左右摇摄、推拉及变焦等摄影操作他也要能够自主而准确地完成,能把被摄对象的个性、表情及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用镜头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导演能够腾出精力关注更多的现场指挥事项。为此,他最好具有平面设计或平面摄影方面的修养,在影像的视觉构成和表达方面运用自如,从而使最终的影像与导演的期望大致相符。

3.摄影师最好能够具备更多人文和技术方面的素养,如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趋势的了解,对录音等相关技术的更深掌握等,以便能兼顾拍摄过程中的更多方面。比如有的摄制组小到只有编导和摄影两人,这时就需要摄影师兼任摄影、灯光和录音工作;又比如有时导演临时分身乏术,就需要摄影师暂时在现场代理导演的工作,指挥拍摄。在这样一些情况下,摄影师的素养和任劳任怨的品格就显现出极大的价值了。

在当代纪录片制作的趋势中,录音质量的好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至于有人说,录音质量的高水准就是纪录片质量的高水准。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地认识到,声音的真实性与影像的真实性息息相关,一个没有现场同期声的影像,其观看感受是颇为抽象、单薄而不真实的,这就是因为它把现实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各种物体和人的发声状态过滤掉了。另一方面,糟糕的录音质量使得观影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耳朵受折磨的同时,对影片其他方面的接受肯定也是要大打折扣了。

1.录音师要保证所有录音设备在拍摄之前都经过测试和调校,录音质量过关。有线话筒的各种接口结合牢靠,无线话筒的电池预备充足,其他设备如调音台等都工作正常。为此,录音师也要随身携带各种应急工具和材料,以防万一。

2.录音师必须具备高超的听觉修养和录音技术。不仅要能够清晰录音,将各种噪声和干扰源排除干净,还要能够将声源的状态,如远近、厚薄和音色等品质细致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他不光要有敏锐的听觉,而且对各种录音设备的性能和规格都心中有数,从而能够充分、准确地将现场各种状态的声音都忠实地记录下来。

3.录音师要确保拍摄时镜头不因为麦克风的闯入而穿帮。这在场面调度频繁的机动拍摄和摄影师手持拍摄时尤其要紧,既要确保录音准确,又要保证麦克风不闯入画面,也不能留下阴影,这时一个无线话筒加一个全向话筒的搭配会有较佳的效果;如果采用吊杆话筒,则需要注意在移动话筒时可能会由于电线的摩擦而产生噪音,因此要将电线绑定。

4.因为录音在历来的拍摄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总是要听从摄影师乃至灯光师的摆布而不断地妥协退让,因此他们往往有极深的挫败感。因此录音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拿优良的录音质量赢得同事的尊重。

1.灯光师的职责是装配和调试灯光器材,每次拍摄时都使它们处于良好状态。他也要保证正确分配供电负载,防止民用电路由于大功率灯光的使用而超载引起火灾。因此他必须是电路和电器专家,配备齐全的电工工具以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线路故障。

2.他还必须对灯光设计有相当的经验,能够轻松地配置常见的现场采访灯光,在一些特殊视觉效果的场合,能够使用聚光灯和色温滤纸等造型工具营造出特别的灯光氛围。

3.因为在现场拍摄开始以后,灯光师是唯一不需要跟着做事的人,因此他也可能是现场唯一能统观全局的人。因此他的感觉比较重要,导演有时会需要征询一下他对现场拍摄效果的看法,同时他也要富有同情心和幽默感,在现场需要的时候随时伸一把援助之手。

在预算较紧张的纪录片摄制组里,制片一般是由制片人兼任的。制片的职责主要是为摄制组提供后勤保障,即负责安排摄制组在外景地的交通食宿,以保证摄制组人员有良好的精神和体力状态;与导演协商共同安排拍摄日程,监督摄制组的工作进度;负责摄制组的对外联络,尤其在一些官僚主义严重的地方,要有耐心和能力与之周旋,并争取到各种拍摄许可。因此,作为制片,他需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同时又要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和精打细算的工作作风,如此才能给纪录片的摄制活动带来实在的帮助。

中国的纪录片制片人有两种存在的情形。一种情形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大众文化的繁荣、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电视媒体的制播分离的运作管理模式的实行,中国民间文化传播公司的纪录片拍摄活动逐渐形成一种潮流。这股潮流的纪录片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市场需求和独立核算为核心的,其制片人的职责更着重于了解观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信息,并以此为依据筹集资金,而在投资某一项目后则积极加强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清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目前这样的独立制片人及其产品仍然处于小规模和零星的状态,因此只是中国纪录片制作的支流。而中国民间DV爱好者和独立制片人的活动,则还没有充分的市场意识和相关商业机构的支持,往往只是狂热爱好者和有志之士的个人精神活动,而较少获得普遍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其制片人往往就是其制作人或导演兼任的。

另一种情形是,长久以来,中国的纪录片主要由官方媒体,即各级电视台制作,其运作方式主要是行政管理的模式。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电视台分别进行了运作制度的改革,使节目制作人和栏目制作人作为新的运作制度的核心,代替了原有的行政管理的模式。这样的制片人的职责,主要是洞察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掌握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运行形势,然后合理运用本单位的经济和文化资源,作出对某个纪录片项目的投资决定和各项人事和资源配置的安排,并监督其运行和最终完成。其主要事项大致有:

1.人员配置。制片人根据题材的规模、主题的重大程度和市场销售的预测,决定摄制组人员的配置,从编导到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和助理等,一般的题材配备2~6人,大型的重大题材,则往往有十数人乃至数十人的庞大制作班子的配置,前者如20世纪80年代的《话说运河》,后者如2012年的《茶叶之路》。

2.设备配置。不同的题材、摄制质量和被摄对象所处环境的不同,要求不同的设备配置。在新世纪的头十年,大部分节目都是沿用以往的标清标准来拍摄的,但2008年以后,高清的拍摄日渐增多,各地也逐渐设立了高清电视频道,于是对设备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各种相关设备的费用和人工费也相应加码,制片人对此不得不认真核算。

3.预算编制。从人员报酬到设备租金,到交通食宿费,到外景、材料、日常办公费等,各项用度都要制片人加以准确估算,而精确计算外景地的数量、远近、所需时间和每次拍摄需花费的天数,将帮助制片人得出总成本数字,但同时他还要预先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动和意外情况,为总预算的制订留有余地。因此高估而不是低估所需花费,是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

4.制片合同。预算编制完成后,就可以与赞助方商议制片合同了。常见的制片合同大致有这样一些条款:片长和用途,交货期和形式,人事责任,制作经费和支付时间表,对制片各步骤的认可,所有权、保险及其他条款。

5.日程安排。明确的日程安排,将使整个纪录片制作具有一个可靠的依据,由此也能匡算大致的制作周期和费用。这是一个实际进程的检查表,虽然现实情况可能随时变动而不能保证事事符合原计划,但有此安排则使相关监督易于操作。

6.应急预案。纪录片的纪实性使其不能像故事片那样可以较确定地安排好所有的制作计划,往往由于被摄对象的原因,天气的变化,乃至团队本身的某种人员变动和设备疏漏,都可能使原定的计划不得不改变。为了不致窝工而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就需要尽可能周密地设想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并构想好几种变通和替代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思考与练习题】

1.分组讨论制作组中各个成员的分工和职责范围,明确每个人在制作组中的任务。

2.全班同学分成几个7人左右的制作组,共同制定一部纪录片的具体拍摄计划。

3.灯光师的职责及基本素质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