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责·坚持·爱

职责·坚持·爱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责·坚持·爱尊敬的老师、师弟师妹们,大家好!真正的内核就是“职责”这两个字。大家想的其实还是要如何去尽自己的职责。另外,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职责过程当中,实际上需要的是一种坚持。而实际上正是这些人共同构成了这次一直在强调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坚韧。而这种坚持,在我们从一开始做抗震救灾报道时实际上已经在一点一滴地持续了。

职责·坚持·爱

(根据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康辉的报告录音整理)

尊敬的老师、师弟师妹们,大家好!

回到学校总会感觉非常亲切,首先我想在这里表达一下我对周强、对小萌的一种敬意。毫不夸张地讲,我为拥有你们这样的校友感到非常骄傲。其实,我马上要开始说的也是小萌提到的,就是当这样一个特别事件发生的时候,在我们的报道过程中,怎么来理解自己的这种岗位。因为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从一开始到现在,我还经常会接到我的一些朋友,包括一些平时不会有太多联系的朋友给我发的短信,都是问候说:“你们辛苦了!”基本上我给大家回的短信中都会写四个字:尽职尽责。这四个字,平时我们会觉得很一般,但是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这四个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其实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或者说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这次的地震灾难,的确是一场特别惨痛的灾难,但是我们从这个灾难当中也的确得到了很多很多。我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感受就是:平时我们觉得很特别的、好像离我们很远很大的一些词、一些字眼儿,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比如说“职责”这个词。我们现在看到的在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很多大家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英雄人物,当我们拨开那些被媒体添加上的很多形容词之后,我们看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我们看到的内核是什么?真正的内核就是“职责”这两个字。无论是那些为保护学生牺牲了的老师,还是在救援现场几天几夜完全没有休息,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更多生命的那些人,还是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去采访报道的记者,其实大家都是在尽自己的岗位职责。所以,我想“尽职尽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要做到极致真的非常不容易。在这次报道中,我们这些在后方的人,说辛苦确实也辛苦。虽然大家是轮班制,因为要保证主持人在镜头前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就不可能让一个主持人24小时不停歇地工作。但是这个轮班制的过程当中,我们最长的时间可能要在演播室坐7个小时、5个小时。在这几个小时里,不是说我就干坐着,我们坐着的同时大脑还要不停地运转,还要组织合适的词语,还要保障播出,确实比较辛苦。但是这种辛苦,尤其是在抗震救灾最开始的那段最艰难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去想这是一种辛苦。大家想的其实还是要如何去尽自己的职责。所以我在这儿把我最突出的感悟来跟大家讲,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岗位职责”,讲的就是你要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当这些特别的事情出现,或者说没有这些特别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在平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你是不是可以把自己承担的这一份工作做到极致。

我是93年毕业的,到今年已经工作15年了。这次抗震救灾报道对于我个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或者说是教育,让我又一次开始重新认识我所做的工作的价值。不瞒大家说,可能在座的很多同学会觉得,你干了这么长时间,也多多少少有点名气了,出去也会有人认识你,这不是挺好的吗?真的不是!我们工作中会有很多很多的限制,有时你也会有这样一种疑问:我的工作是否真的有意义?可是就在这一次报道当中,我发觉在演播室里的这种工作,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每一点情绪都和你的观众是如此的合拍。真的,15年来,我很难得有这样的感觉。夸张一点讲,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我觉得在整个过程当中特别特别享受这份工作。现在回头看,整个这段时间,我真的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我在享受我的工作,我觉得我的工作非常非常有价值,有意义。而且我希望我能够把对工作的这种认识,继续不断地持续到我今后的工作当中去。也可能我们以后的工作还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这种不容易,很多很多的这种坎儿,但是,我相信经历了这样一个非常特别的阶段之后,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成长。可能每个人成长的程度不同,每个人得到的感悟也不同。但是我相信,应该不会有人说在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之后,他的生活还和原来完全一样,他的思想也还和以前完全一样,甚至倒退,我不相信是这样的。每个人其实对于自己都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今天首先给大家谈了我的第一点体会和感悟,就是两个字:职责。

另外,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职责过程当中,实际上需要的是一种坚持。现在我们的报道已经慢慢地转向日常化了,开始的那种非常吸引人、非常抓人眼球的救人的场面,那样的一种很惨烈的现场,在我们后面的报道当中会越来越少,或者基本看不到了。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这种细水长流的重建,这种重建的步伐一定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非常坚实的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媒体喜欢的那种刺激的东西已经不见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呢?需要坚持。我不希望我们这个抗震救灾的报道仅仅停留在最初的那样一个阶段,在那样一个收视率陡然升了很多很多倍的特殊阶段,好像过去之后就结束了。其实在很漫长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可能都不止三五年,也许会是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是不是还能去关注经历过的这些灾难、这些人、这些地方?其实刚才小萌说到的,她报道的这些故事当中,记忆很深刻的,或者说让她有很多内心复杂活动的,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那些老百姓的故事。他们今后怎么生活?他们是不是可以使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原来的轨迹,能够继续向前走?我想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大的灾难,包括我们的媒体,会有多少人,会有多少时间去关心中国的那些最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其实我觉得这次报道之后,媒体可能在反思的过程当中也要反思这一点。我们是不是真的会把我们很多的精力、很多的目光投向这些基层的人民?而实际上正是这些人共同构成了这次一直在强调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坚韧。在任何灾难面前,在任何灾难来临的时候,中国人都不会被压垮,都能够重新站起来。所以我觉得,“坚持”其实对于我们所担负的任务、我们的工作职责,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我的一个感悟。而这种坚持,在我们从一开始做抗震救灾报道时实际上已经在一点一滴地持续了。因为我第一次开始做直播是在5月13号的凌晨,凌晨1点钟到4点钟的那段时间。那段时间里面,几乎没有什么信息。那个时候就是说,即使最早到达的媒体记者,也基本上没有了解到太多的信息,或者是受限于通讯手段,不可能发回太多的信息。所以,当时的那几个小时是非常煎熬人的。一种煎熬是,对于灾难你几乎一无所知,灾区的人到底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种茫然会煎熬着你。另一种煎熬就是,你只能反反复复地去播发你手里拿到的仅有的一点消息。但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我们做的是不是都是无用功?在凌晨这段时间里,大家也都睡了,是不是我们在这儿真的没有必要?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没有这样的想法。大家的想法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也许在我们坚持下去的这一点时间里,就会有前方的消息传回来。而这一点点的消息对于所有在关注灾区的人们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安慰。

还有一点就是从我们的工作角度来讲,可能这次也真的是我第一次遇到的,就是你的职业角色和你的个人情感之间会产生巨大的碰撞。可能大家印象都比较深的是,无论是演播室的主持人,还是在现场的记者,大家都有过那种必须要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才不会失控的一种状态。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有时候确实是很难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观众的认可,观众的谅解,其实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安慰,甚至是鼓舞。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时候并不是我一个人在体会这种非常复杂、难以言说的情感的波动,其实电视观众和我们在一同品味,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孤独地在这儿被这种东西煎熬着。所以说,那个时候我们看不到的那些观众,是我们非常好的心理的支撑、心理疏导与抚慰。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忘记自己的职业要求。可能网上会比较喜欢把主持人无论是流泪啊还是电视台的女主播情绪失控、痛哭失声等等挂出来,因为这的确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实际上对于我们主持人来讲,私下大家在办公室碰到的时候,都会说:我们还是要控制自己。因为还是要归结到一点,就是你是干什么的?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职责。我们可以充分地表达和大家共同的一种情感、一种情绪,但我们还必须要做的工作是:要给大家传递信息,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给大家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电视台、一个官方媒体来说。可能其他媒体的一些前方记者,还有一些摄影记者,在回来交流的时候会说:“如果只看你们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可能并不能完全了解灾区的全部情况,因为你们的报道中大部分还是正面的。而在灾区出现的一些不太好的情况,一些无序的状况,甚至一些比较阴暗的东西,你们都不会报。所以说你们的报道其实还只是某一方面。”确实应该承认这一点,但是我要说,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媒体职责,尤其是在抗震救灾最开始的那段时间里,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当中出现了很多很多比较负面的,或者是展示灾区不可避免的那种不知所措,或者说恐慌,那么,全国人民会怎么看这场灾难?这些场面和现象是不是一定要在我们那一阶段的报道中去体现?我觉得这个是要充分考虑的,到底什么时候是最合适的。包括从5月19号那天开始的为期三天的全国哀悼日,那段时间里,所有人其实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必须要找到一个时机,让大家来释放一下。所有的这些悲情、这些痛,要找到一个口子让大家把它宣泄出来,否则这种东西始终压抑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三天哀悼日我们都在做直播,那个时候好像也没有说之前大家要开会碰个头,讨论一下哀悼日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报。但是等我那天下午做直播时,正好是14点28分默哀三分钟的时候。我中午到了办公室,跟下午的编导、值班主任去碰的时候,突然觉得大家已经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这种悲痛当中所蕴涵的一种力量表现出来。而且还不能是轻描淡写的,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表现出来。这不是开会开出来的,而是大家不约而同的一个共同想法,一种共识。刚才小萌讲他们报道当中经常有一些被采访对象或者事件是掉到他们的镜头前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实我觉得我们演播室里的报道有些内容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现在印象非常深的是5月19号默哀日的那一天。我们之前准备了一段话,因为怕大家在默哀三分钟之后,泪飞顿作倾盆雨,完全沉浸在悲痛当中,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能给予大家一种力量,要让大家知道,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扛过去,要给大家一种鼓舞。之前准备了这样一段话,但实际上我特别害怕、特别担心的就是,在三分钟默哀之后,怎么样才能够把这样一种情绪转化过来。因为那三分钟里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全国各地在默哀,汽笛长鸣,所有开车的人都停下,大家在哭。大家看不到的镜头背后,我们所有演播室里的人,就是所有播出线上的人也都在哭。那个时候演播室里只有我和两个摄像,其实我那个时候还在想我必须要忍着点,因为我怕眼泪哗哗的,一会儿回来播音怎么办?但还是忍不住。就是你忍着不出来声音,眼泪还是会不停地往下流。我能听得到旁边那两个摄像也在抽泣,我的耳机里只能听到一个声音,就是外面导播在调机的声音,因为那个时候全国有大概十几路的信号必须在这三分钟里全部调完。那个声音是我们导播组的组长,一位训练有素的女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慌乱,那天她同样没有慌乱,但是所有调机的声音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全都是带着哭音的。就在这样一种情绪下,就是大家把这种悲情在那个时间都释放出来的时候,怎样能够非常好的把这样一个情绪转换过来,然后把这种力量传递给大家?这个时候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出现了。当三分钟完了以后,镜头还没有回到演播室,所有人仍沉浸在那种情绪里的时候,突然,我的耳机里传来导播炸雷似的声音:“马上给你接现场的信号,天安门广场默哀的群众现在在集体喊口号,喊中国加油!马上这个画面给你接进去,你说几句话。”就在那个画面一进来之后,我陡然找到了就是我之后要说的准备好的那一段话的特别好的一个心理依据,因为我真觉得我们中国人真好!中国人真的知道在国家遇到这样一个大的危难的时候,人民应该干什么。我那时候就觉得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的人民是最好的人民”这句话绝对不是虚的。真的,中国人民就是最好的人民。在那个时候,迸发出来的那样一种力量,我觉得大概在我这么多年的工作过程当中,除了香港回归的那一刻,之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就是说,你会觉得血往脑袋上冲。我这个人如果激动的话,生理反应就是浑身起鸡皮疙瘩,我那个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所有的汗毛都已经竖起来了。那个时候就有一种我们专业上讲的强烈的播讲愿望,在那一刻那种播讲愿望你根本不用去找,它就充积在你的胸间。在那个画面上,我要说几句话,我想这几句话不能只是描述说:大家现在看到是天安门广场,在集体默哀的群众现在正在呼喊口号。我想绝对不能只是这样简单地描述,在这个背后所蕴涵的内在的东西,我必须要把它表达出来,话可能不需要太多,但是一定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那时候我突然一下子就想到了前几天,在网上浏览相关信息时,曾经看到有一篇文章,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13亿的人手牵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力量就是……当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句话,我想其实这是对那天在广场上的群众举动的非常好的一种描画。所以我说:“当13亿人的手牵在一起,我们的泪水流在一起的时候,中国人是有力量的。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把我们打垮!”就在这个画面之后,镜头转到演播室,之后的那一段话我有特别特别大的一种愿望:要跟我们同胞讲。我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心理依据。

(播放录像)

公元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为了数万个在一瞬间集体陨灭的生命,华夏山河呜咽,神州大地悲泣,悲伤的泪水汇流成河。这无尽的悲创,这一声声汽笛,这长鸣的警报,是我们对所有逝去同胞不舍的呼唤,是我们对所有遇难亲人不忍的告别。是整个民族无限的痛楚和创伤。更是共和国对汶川特大地震所有遇难者最后的庄严敬礼!举国的哀悼不仅是对死难同胞生命的悼念、敬慰和尊重,也是对生者的精神慰藉。我们为哀悼低下头,我们更要为战胜困难挺起胸。擦干眼泪,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废墟里还有顽强的生命等待我们去救援,失去父母的孩子还需要我们抚慰,毁坏的家园还要等待我们重建。擦干眼泪,我们把悲痛化作力量,逝去的亲人对于人生美好的愿望,对于祖国强大的期待,这些未尽的遗愿将由我们继续去完成。擦干眼泪,坚强、坚持、坚守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已经相互扶持着度过了最艰难的开始,现在只要我们有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中国人民曾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不服输,不放弃。灾害无法阻止中华民族奋发进取、不畏前行的坚强步伐。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在曾经地震的废墟上,一座又一座更加美丽的英雄的城市和乡村将拔地而起,我们能够听到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声;我们能够看到街市热闹的嬉戏,农田欢快的劳作。这是我们所有活着的人对逝去同胞的承诺,我们一定能做到。

全国哀悼日,更是全国人民的壮行日。我们记住这个时刻,我们用这种形式寄托我们的伤痛和哀思,表达我们的信心和勇气。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并肩站立,在不屈的中华大地上我们众志成城,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录像结束)

默哀三分钟之后的这段话,不夸张地讲,我当时被我自己感动了。我在工作中,真的还很少遇到这样的时候。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是我15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可遇不可求的一次,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当中的一个华彩。虽然这个华彩是要那么多人、那么多生命逝去这样一个灾难作为底色、作为代价。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整个我们的报道过程当中每一个人都在尽职尽责,都在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

我觉得我们从事这样一个工作,比其他很多工作幸运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工作经常会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的工作也经常会和一些特别重要的时刻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后当我们回忆起这样一段人生经历的时候,当我们人生中的一些时刻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些重要时刻产生交会的时候,我们的回忆也会变得非常的厚重。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这个工作给予我们的非常宝贵的一种体验,也是一笔非常丰厚的资产,人生的资产。

还有一点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从我们这个专业的角度来讲,大家都觉得这次的抗震救灾报道使我们播音组的工作状态一下子向前迈了一大步,也让周围很多从事其他工种的同事,包括领导看到了我们这样一种职业,承担这些工作的这些人,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潜力,有什么样的能量可以继续去释放。因为以往包括现在,仍然会有许多人觉得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很简单、很单纯,认为我们就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但是通过这次的报道,就我们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讲,大家现在如果看新闻频道的节目的话会发现,我们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报道模式一直还在持续着。今后,尤其像今年这么多的大事,可能会把这样一种形态作为一种更加常态化的报道方式保留下来。这种方式如果常态化的话,对于我们的工作就提出了很多更高的要求。其实这些年,做我们这项工作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单纯了。在现在这样的报道模式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更具综合性的一些要求———在这个报道中你到底是不是一个称职的播音员?是不是具备非常过硬的新闻播音的能力?我觉得大家不要因为现在好像这方面不太被重视,而放弃我们专业上的追求。因为你会发觉,当一大堆的信息随时随地给你扔进来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做到那么准确、那么清晰、那么有分寸地去把信息播报出来?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看家的本领。可能与学新闻专业的,包括那些有更多新闻采访经历的主持人相比,我们在某一方面和他们有一些差距,但我们也同样有我们的优势,就是这些大量的信息你会非常清楚地给大家来传递、来播报。而有些主持人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你从他的语言表述中不太能够听清楚,或者说不太抓得住信息当中哪些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专业能力一定要继续加强,要把它锤炼得更扎实。这次很多同学去奥运场馆做志愿者,其实就是对于我们目前这个专业学习的一次非常好的历练。因为在整个场馆中,其实你们是主要的一个信息源头,无论是运动员还是现场观众,大家要听到的其实都是你们所要报道的,无论是最新的比赛结果的传递,还是在现场播报注意事项,包括运动员的一些情况,其实观众都是通过你们的介绍来了解的。所以对于我们这种专业的确是一次非常好的锤炼。比如我刚才给大家看的那一段,如果没有我所学的专业底子,如果没有这些年工作当中不断的积累,我相信,我不可能表达得那样恰如其分。

除去我们这个专业之外,为什么说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有了更多的要求、有了更具综合性的要求呢?在这次报道中,除了看你是不是一个好的播音员之外,大家还要看你是不是一个好的记者。比如最开始的那一两天里,当前方的记者还在陆陆续续了解现场的情况,并且极力地找各种各样的通讯联络手段向后方传递消息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苦于信息源少。所以那个时候任何一点信息源都会被死死地抓住,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而且要把这个信息源开掘到无法再开掘,要把它的所有东西都挖出来。这个时候你能靠谁?比如说现在联系上了一个前方记者,就是一个电话,这个时候不可能再有人给你指挥,跟你说你问他什么,没有人给你做这种支撑。那么对这样一个很可贵、很宝贵的信息源,你是不是能开掘到最深入?你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东西都挖出来?你怎么能说坐在演播室里的主持人就不要求具有好记者的能力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你是不是一个具备很好编辑能力的主持人?决不是说编辑在外面把所有的信息进行汇总、梳理,进行排序,然后把这些东西拿进去,主持人你只要按照外面的调控来进行就行了。主持人为什么需要编辑能力呢?因为在这样的报道中,当一堆的信息都汇总过来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前后信息会出现一些小小的差异。比如之前在报一个相关消息,之后马上来了一个新的,可能在这条新消息插入之后,后面排着的无论是导语加新闻,还是这种口播播报的信息,都有可能还是前一个阶段的。也就是说,你插播的这个新的信息要求后面的信息必须要同时进行更新。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意识要求自己进行更新,或者是太习惯于按串联单、按稿子播了,电视观众就会觉得你的信息有误,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这个时候你也没法要求外面的编辑人员把这些东西重新梳理一下然后再提供给你。你自己要马上回想你前面说了什么,后面说了什么,你要把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的整合和规划———这就是主持人的编辑意识和能力。所以说,尽管我们这个工作是坐在演播室里,但决不仅仅就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要拿到稿子念出来,没念错,也没出错别字没扣钱就行了,你的工作就完成了,你就是一个很好、很称职的播音员主持人了。不是!现在这种要求真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综合。所以我在这儿也想把我的这种体会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我们现在在学校里所学习的这些东西,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即使你全部都用上,也可能仅仅是完成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需要我们在工作过程当中不断去学习、去补充。这又回到了我一开始说的职责以及在这个岗位上你所要做的一种坚持,有很多事情必须要一点一点地坚持到最后,你才能看到结果。

说到坚持,我再补充几句。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曾经设想过,什么时候机会能降临到我的头上,一下子就火了,就红了,就被别人认识了,后来发觉,这十几年一路走过来,也可能我这个人属于没有那么好运气的人,我没有过一个馅饼从天上掉下来正好砸在头上的机会。我觉得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一点点地在坚持,在积累,慢慢地让自己逐渐适应这个工作,而且跟得上这个工作不断变化的步伐。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觉得自己有缺憾,我现在特别希望的就是,在这样一些大的新闻事件出现的时候,我可以更多地到现场去。我相信自己应该不算笨,我相信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积累,我可以很好地完成这样一个工作。为什么说希望能更多地到新闻现场去呢?倒不是说在现场更容易被大家记住,在现场的人更有成就感,不完全是。只是因为我觉得在我的工作中,任何一方面都应该有所经历,有所体验。这样可以让我在演播室里坐着的时候,内心有一种踏实感。所有的这些经历将给你带来一种丰厚的东西,而不是轻飘飘地坐在那里。这次的报道对于我个人来讲,包括我周围的这些同事来讲,其实真的是一种非常大的促进。我们知道了今后在工作当中还需要补充什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做努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在结束今天下午唠唠叨叨的这些话之前,再说一点我的人生体会和感悟。我真的觉得这场灾难会让每个人都成长。从我的角度来讲,我的成长在于,我发觉,“爱”这种东西是需要学习的,更准确地讲,表达爱是需要学习的。我以前就觉得爱不过是本能而已,每个人都会。你爱你的父母,爱你的亲人,或者爱你的朋友等等,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经过这次灾难之后,我发觉:爱需要学习。你是不是能够抓住时间?是不是能够抓住每一个适当的机会,去表达你的这种爱?其实每个人并不一定都完全拥有这样一个能力。我觉得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在灾区之外所有的人,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幸存者。我们虽然离灾难那么远,但也仅仅是因为我们离它远,没有碰上,所以我们幸存下来了。也许,在我们今后的人生过程当中,也可能会遇到我们根本无法预知的灾难和磨难,而在那样一个无法预知的情况之下,我们是不是还能够有机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一点一点地向我们所爱的人表达这种爱呢?所以我觉得这次的灾难给我的感悟就是:我们要学习,我们要学会当你有这种爱的意识、愿望的时候,就要尽早地把它表达出来。去关心你周围所有你爱的人,这样一旦有任何不测之事来临时,我们才不会后悔。

这次温家宝总理在灾难现场讲过很多被媒体引用过无数次的话,铿锵有力。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给那个叫刘小桦的女孩说的一句话,他说,“你活下来了,就要好好活着!”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温总理真的就是和我们挺亲近的一个老人,而不是好像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一个国家领导人。因为这句话很朴实,很简单,可是内中蕴涵的东西特别值得琢磨。活下来了,我们都是幸运的人,那我们就要好好活着。至于怎样才算好好活?许三多说:“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好好活”,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好好想一想。这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能够成长得更快。而这种成长可能对于大家这样一个处于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的人来讲,会更重要。我今天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编审:马 谛

整理:成寒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