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

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分工不同于国内社会分工。国际分工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分工,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扩大到国外,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这是国际分工在目前国际经济秩序下必然带来的后果。

一、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和制约条件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分工主要受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或地区面积的大小等,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提供了可能性。但自然条件不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包括各国、各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其中,各国、各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因为国际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各国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和广度,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国际分工的内容。

国际分工不同于国内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为一切社会所共有,国际分工是机器大工业以后才有的;社会分工是国内的劳动分工,国际分工是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取决于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取决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受本国国家权力和制度的制约,国际分工受各国权力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国际分工可做如下两种分类。

1.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分类

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经济分工。垂直型经济分工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这两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垂直联系,彼此互为市场。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

(2)水平型经济分工。水平型经济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分工。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分工和相互交换。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

(3)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从一个国家来看,它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参与“垂直型”的分工,也参与“水平型”的分工。例如,德国是混合型国际分工的代表,它对发展中国家是垂直型的,而对其他发达国家是水平型的。

2.按照国际分工是否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类

按照国际分工是否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则国际分工包括产业间经济分工和产业内经济分工。

(1)产业间经济分工。产业间经济分工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分工专业化。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

(2)产业内经济分工。产业内经济分工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而产业内分工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第二,零部件专业化分工。许多国家为其他国家生产最终产品而生产的配件、部件或零件的专业化。第三,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化学制成品。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

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的萌发期,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水平不高,各国也没有对国际分工产生过多的依赖。

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大发展的时期,也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的烙印。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对部门之间的垂直的国际分工的最终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到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格局已有很大变化,主要是以核能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四)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产业部门内的分工;由国内市场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过渡到由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从过去工业品生产国与原材料生产国的垂直分工,逐渐发展为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即发展为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

(五)国际分工的性质受各国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

国际生产关系是各国国民经济之间建立起来的诸关系的总和。现代国际生产关系是多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组成的,既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少数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各种国际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占据支配地位,因此,现存的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也决定了在现存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具有剥削和不平等的性质。

(六)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分工,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扩大到国外,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这是国际分工在目前国际经济秩序下必然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国际分工又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②国际分工有可能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③国际分工必然带来国际竞争。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各国都构成巨大的压力,从而推动各国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断推出新产品。④国际分工推动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国际优化配置。

二、国际价值

(一)国际价值的形成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国民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内容,都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决定的。当商品交换变成世界性交换的时候,社会劳动便具有普遍的国际性质。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价值性质,是由国际贸易才发展的,因为国际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发展。所以,使国民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性质,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

(二)国际价值量的决定

国际商品价值量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用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计量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世界各国现有的平均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说:“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一个国家的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劳动生产率就超过国际水平,超过国际水平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1]

(三)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有:①国际劳动生产率。国际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越小;反之亦然。②国际劳动强度。价值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在同一时间内,强度较大的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③各国商品的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所占比重。这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如果各国的商品出口量在该商品国际市场交易总量中所占比例相等,则单个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由各国商品的国内价值量的平均值决定。二是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其出口的商品量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出口的商品量在国际市场交易总量中所占比例相近的情况下,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主要由出口中具有中等生产条件的国内价值量决定。三是劳动生产率较低(或较高)的国家的出口商品量在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交易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则该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将主要受劳动生产率较低(或较高)的国家商品的国民价值量所调节,且高于(或低于)中等生产条件国家的商品的国民价值。

(四)国际价值与国民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民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民价值的联系表现在,它们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同。国民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次,二者的表现形式也有差异。商品的国民价值是以该国货币表现的,而国际价值则是以世界货币表现的。最后,价值量的大小可能不同。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等于国际平均水平,国民价值等于国际价值;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国民价值大于国际价值;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国民价值少于国际价值。

三、国际市场价格

(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含义

国际市场价格又称世界市场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人们常说的国际市场价格是指国际市场上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交价格。①指某些国家市场集散中心,集散地商品的市场价格;②指某些商品主要出口国(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出口价格;③指某些商品主要进口国(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进口价格;④某些重要商品的拍卖价格、开标价格等。例如,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把美国谷物交易所的小麦价格、玉米(阿根廷)的英国到岸价格、大米(泰国)的曼谷离岸价格、咖啡的纽约港交货价格等36种初级产品的价格列为国际市场价格。

(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以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为基础,在国际市场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①生产费用。生产费用的变动是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来说,生产费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如美国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中,生产费用占85%~95%。但在原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中,生产费用所占比重较小,如石油、煤炭的开采费只占其价格的20%~30%。这也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中心是国际价值。②供求因素。供求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供求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就越显著。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便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供求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产品质量、花色、款式、品种、广告宣传等都会影响商品供求,进而影响世界市场价格。③垄断因素。垄断是造成世界市场价格背离国际价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发达国家垄断组织往往通过对世界市场的垄断和控制,左右世界市场的价格。它们或垄断原料市场,或瓜分销售市场,或直接规定和控制价格,或限制商品生产额和出口额。特别是跨国公司内部采用划拨价格,相互约定出口、采购商品和劳务价格,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④通货因素。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国的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而导致世界市场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如果发生通胀或紧缩的国家,其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就会直接造成世界市场价格的上升或下降。⑤汇率因素。国际货币市场上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大多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最为明显。1970—1972年,美元对其他发达国家的汇率下降了约11%,世界市场价格总水平上升了14%。1981年美元对英镑汇率上升13%,使发达国家出口价格指数从1980年的160下降到1981年的155,进口价格指数从1980年的178下降到1981年的174。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