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科研投入回报

如何评价科研投入回报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上面两篇文章,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科技投入理念基本上是一种渴望丰厚回报的经济赌博。用产出模式来衡量科研活动的回报是存在严重弊端的,这种做法严重地阉割了科研活动的价值。先说第一个问题,当前科研投入回报的预设基础是有问题的。正是这两种心理的作用,决定了基础研究的地位在中国一直是不稳定的,因此有理由追问:在科研投入的回报上,我们能否给人类的想象留一点空间?

2.如何评价科研投入回报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家》杂志(The Scientist)发表长篇综述文章,讨论科学研究投资的回报率问题。文章指出,虽然精确地计算回报率非常困难,但是为了增强公众和政府投资科研的决心,继续追加科研投资,努力构建经济回报衡量标准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网》2007.7.17)。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对于在功利主义思想主导下的中国科技体制来说,这种反思显得尤为迫切。由于笔者没有订阅《科学家》杂志,所以无法阅读到原文,好在《科学时报》的简要综述,还是能够猜到文章的大概意思。笔者手上正好有一篇类似的文章:R&D与经济增长——警告性的想法,作者是W illiam.A.Niskanen。结合上面两篇文章,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科技投入理念基本上是一种渴望丰厚回报的经济赌博。由此,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深思的:其一,科研投入一定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吗?其二,科研投入的回报一定要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回报吗?

用产出模式来衡量科研活动的回报是存在严重弊端的,这种做法严重地阉割了科研活动的价值。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如此热衷于强调这个虚假的预设模式?其实,这是一个博弈双方寻找借口和安慰的最好结合带。先说第一个问题,当前科研投入回报的预设基础是有问题的。换言之,我们想当然地把科研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经济行为,由此,自然联想到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推论。问题是,科研活动与市场的经济活动是有很大区别的。笔者这里不想浪费笔墨谈论两者的区别,只就科研活动的产出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明。如果把科研活动分为四个测度阶段,即直接产出、中间产出、最终阶段前产出和最终产出,这里仅就直接产出进行一些分析,它包括书面产出,如论文、专利等;其他产出包括提出的重要改进方法、向下游扩散的新观念等、总体声誉中的获奖等。这一测度阶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然而我们怎样把这些产出转换成经济指标呢?一个向下游扩散的新观念值多少钱?一项荣誉又有多少经济学价值?显然,这些指标都是不可精确测度的,因此,用简单的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模式来衡量科研活动的回报存在严重弊端,这种做法严重地阉割了科研活动的价值。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如此热衷于强调这个虚假的预设模式?其实这是一个博弈双方寻找借口和安慰的最好结合带。

目前,公众和科技共同体都愿意接受的一个理论预设是“F·培根—W·布什”模型,换成W illiam.A.Niskanen的说法就是培根链条,它的大意是这样的:对于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研究水平来说,政府资助是必须的;为基础研究提供科学基金对先进技术的产生也是必须的;而先进技术又被视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个链条说明了我们当下对科技投入的一种普遍认识,从长远角度着眼,这种认识可能没有大的错误,但是对于一个短时段评估来说,这种认识至少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短期来看,大多技术创新是基于其他相关的技术进步,与近期基础研究的进步没有多少关系。据学者们研究,政府R&D投入与生产率的增长之间至少要有20~30年的滞后期才能体现出来,换言之,这根链条是存在断裂的,从基础研究到先进技术没有直接的通道,而从先进技术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测度也是非常困难的,并没有十分明显的证据与测量手段的支持。而目前经济学上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大多采用剩余法,即除去传统的资本、人力贡献之后,剩余的增长部分被安在科技进步的头上。这点基础并不牢靠。相反,如果短期内投入科技的R&D过多是否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呢?这也存在疑问。

科技界与公众之所以都相信科技投入与回报的预设,进而要求加大对科技投入,一方面是当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决定的,认为科研活动是昂贵的;另一方面,公众以及政策制定者都抱有一种经济赌博的心理,期望这个预设能够实现,即以小的科技投入换来巨大的经济产出,从而实现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军事和民生的目的,这种信念大多是从历史回顾中总结出来的。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个预设或者所谓的“培根链”是存在问题的。科技界的从业者或许知道真相,但他不说出来,只是为了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尽量实现预算最大化的目标,毕竟投入多了,对科技整体的发展来说是好事,更何况投入科技活动总比让一些官僚机构浪费要好得多。在这种思想背景下,科技投入成了现代的一种得到高度认同的神话。

那么回到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科技投入的回报呢?笔者认为,科技活动的回报应该是多元的,既要重视明确的经济回报,还要重视无形的精神回报,对于二者很难说谁的意义更大。相比而言,后者在市场经济时代被严重忽视了。试问,人类花费巨额经费探测木星的卫星状况有什么现实的经济意义呢?至少短期内没有,然而这项研究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人类对世界了解的价值有时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同时,通过科技活动,也极大地改造与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内核,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对于准公共物品的科学来说,这点尤为珍贵。

诗人海涅曾愤然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当然,对于科研活动的投入,大可不必这么悲观。即便科研活动没有直接的经济产出,但是也有无形的精神收获。因此,我们对于科研活动投入的回报预期应该避免两种投机心理:一种是急功近利的经济赌博心理,另一种是目光短浅的吝啬心态。正是这两种心理的作用,决定了基础研究的地位在中国一直是不稳定的,因此有理由追问:在科研投入的回报上,我们能否给人类的想象留一点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