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性地评价高校科研工作

如何理性地评价高校科研工作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评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从而导致教师的科研工作质量下滑、研究目的功利性等问题。为了加强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如何构建和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成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不能只让行政管理部门拍板决定,要让实践科研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发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理性地评价高校科研工作[1]

董亚娟[2]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是现代高等教育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目前评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从而导致教师的科研工作质量下滑、研究目的功利性等问题。为了加强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如何构建和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成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合理、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评价体系;科研工作;高校教师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培育和发展基地,同时高校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吸引优质生源,都在加强和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高校教师是高校科研创新的主要来源和科研主体,因此对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科研成果的质量问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是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有效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有力保障。使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和成熟,是促进高校管理科学化的标志,更是实现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科学依据。

一、目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严谨的、能够发现新价值或新理论的学术活动。由于目前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使得很多高校教师违背了在学术上自由探索的本色,把学术研究看成一项让人身心疲惫的工作和任务,致使科研成果只追求数量,缺乏创新性。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纯数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只重数量而轻质量

目前高校多采用数量化的方式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具体表现为:发表论文(根据不同级别刊物)、出版完成的学术专著和教材(根据出版字数或级别)、承担的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分别折合成相应的分数。每个考核年度根据职称的不同,要求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分数。这样的“工分制”科研考核体系导致高校教师为了达标,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速度,忽视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有效性,导致科研出现大量重复性的、低端的成果,缺乏创新性和价值性。

(二)科研评价体系不遵从学科发展的特点

由于不同学科的发展有自身特殊的规律性,学科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之间,研究条件、研究周期以及研究方法和难度不同,产生的科研成果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艺术学科所创作的一幅画和理工学科所发明的一项专利,这两项成果均具有自身的价值,相互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但现存的评价体系一般用统一的量化指标和标准对所有学科进行评价,结果势必会引起学科间的发展失衡。

二、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产生的不利影响

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是指能在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对科技知识进一步地自由探索,获取新的科技知识。但现行的科研考核体系违背了科学研究的最初精神,造成学术成果贬值,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尽管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剧增,但其中所包含的学术价值引起了更多的质疑,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研究结论缺乏意义等是当代学术界不断被抨击的焦点。

(一)教学科研相互脱节,高校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定位失衡

由于社会舆论及公众普遍认为,科研水平是评价一所好的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各类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中,学校的科研实力及科研业绩也占据较高的权重。各类高校为了争取好的排名和较高威望,纷纷提高科研的地位,并利用较高的物质激励方式鼓励教师多从事科研工作,还在教师升职、职称晋升上加重科研标准比重,教学成果或教学业绩只作为参考甚至忽略不计。这种制度的实施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让教师也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调整到科研工作中,整天忙于写论文、写课题项目,无暇顾及教学内容,敷衍课堂和学生。

(二)教师科研过程盲目,科研目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及职务聘任等,这些和教师自身有很大利益关系的评定中,基本都带有科研量化的硬性要求。这些方式和制度导致教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发表论文追求“时间快”“周期短”的捷径,于是公然违反学术研究规律,抄袭论文、数据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研究中只关注热点问题,忽视基础性学科和缺乏应用性的学科。这种带有浮躁性、功利性的学术环境,必会让我们越来越远离科学的真理和世界的本质,科研工作也逐渐演变为能为自身带来高职位、高收入的功利性活动。

(三)科研成果质量下滑

高校采用的量化科研成果措施使得教师只重视科研成果而轻视科研过程,同时这种存在弊端的科研考核体系引起大量论文的亟待发表。国内各类核心期刊也被高校的论文大跃进需求刺激得膨胀起来,一些低端杂志或期刊也应声而起。期刊的质量下滑,三流期刊向科研人员收取高额的版面费,尤其是某些刊物每期刊登近百篇文章,甚至由季刊变月刊,月刊变半月刊。那些需要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科研成果少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消失了。科研成果质量下滑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已经越演越烈。

三、理性评价科研工作的原则和措施

要解决科研评价影响中现存的种种问题,必须要遵循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规律,真正从教师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教师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允许教师评定科研型、教学型或科研教学型职称体系。

(一)构建高校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以“教师”为本的原则。科研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不能只让行政管理部门拍板决定,要让实践科研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发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因为科研评价体系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和评定,管理部门需要积极聆听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需要和诉求。另外由于评价对象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构建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还要遵循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要有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学校培育科研方面的潜在人才。

2.可操作性和公正性原则。构建评价体系时还要注意指标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能够直观地被观察和度量,并能间接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状态。评价体系要区别学科性质,根据研究领域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科研规范和评价方法。如人文社科类的成果多以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的形式表现出来,构建评价体系时可通过成果的引用次数、论文的级别等方式来评价,自然工科类的成果应用性比较强,可用操作性较强的指数或参数来评价。这样才能消除学科差异,评价结果具有公正性。

3.稳定性和合理性原则。评价体系要相对稳定,具有持久性。如果科研评价体系接连变动,难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保护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科研工作的研究内容不能追求“短”和“快”,一项科研工作需要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实现,评价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教师持续坚持一个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深入挖掘和探索,产生有影响力、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合理性要求评价体系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工作表现和科研动机。

(二)构建高校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实施措施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方法的融合与渗透。科研评价不仅要对科研的数量进行定量评价,还需要对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素质和科研过程进行评价。高校是学术自由探讨的场所,应实行专家评议学科内的科研成果,实现定量和定性对科研工作的评价。而且同行互评也是同行间的一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实现学术自治,是体现学术自由的保障和唯一可行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评价效能。

2.实现教学科研统一,维护教学的中心地位。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指出“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因此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需要落实和维护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鼓励教师多元化发展,不能盲目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鼓励优秀的教师能将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带向课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介绍学科前沿,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在科研实力较强的学科和领域,要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借助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将科研优势反哺到教学中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科研成果的激励实现从物质激励走向内部激励。对科研工作的激励方式要从单纯的外部物质激励转向内部激励机制。科研成果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带着为科研而科研的“形式科研主义”注定科研成果不会具有创新性。如果从科研活动本身的规律出发,关注教师的更高层次需求,激发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动机,才能真正消除功利化的科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激发教师内在的需要和动机,让科研工作者体验科研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科研热情和行为才会具有长久稳定性。

4.建立和健全科研管理部门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对科研业绩的评价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工作,要求制定评价体系的人员能正确认识科研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健全科研评价工作者的培训制度,加强对评价人员专门、系统的培训,提高评价者的业务工作能力,减少评价过程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统一相关学术规范,严惩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让科研成果尽可能公示于社会,让社会监督和实践相关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对科研成果公正、有效地评价,才能消除功利性的浮躁学术作风,提倡严谨、踏实的科研风气,让教师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注释】

[1]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带动机制研究——科教互动,培养创新人才。”项目编号:xgz1103。

[2]董亚娟,副教授,统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方法与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