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景观变化的地方认知》

景观变化的地方认知》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以澳大利亚大洋路两侧众多沿海城镇社区的1800多名受访居民作为研究媒介,探索这些沿海城镇社区居民对所居住区理念和地方特色的认知和认同。书中还适当配有彩色插图,向读者醒目展示海岸变化的历时特征。此类研究的成果常被纳入到规划过程中,在保护城镇特征方面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很多方式向受访者展示被调查环境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他们亲临现场。这些研究目标是人们的景观感受得以确立的基础。

原著书名:Coastal Towns in Transition: Local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Change

译著书名:《变迁中的海岸城镇:景观变化的地方认知》

作者简介:雷蒙德·詹姆士·格林(Raymond James Green), 墨尔本大学地貌构造学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理解和认知。近几年他专注于亚太地区小型海岸社区的研究: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们怎样定义因旅游业等外部驱动力所引起的生态变化、社会变化以及文化的变革;澳大利亚怎么定义“趋海现象”。

译者简介:杨德民,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副教授,从事国内外高校英语教育工作多年。本科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外语系;2009年3月完成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研究科的博士课程,并取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出版学术专著《英汉伴随介词语法化研究》(2014),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主持博士启动基金(2012)和人文社科(2013)等科研项目,指导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国家级)项目一项(2013)。

内容简介:作为时代的产物,《变迁中的海岸城镇》是作者历经4年调查研究的结晶,著作展现的是人们对过度开发环境对海岸城镇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认识。作者以澳大利亚大洋路两侧众多沿海城镇社区的1800多名受访居民作为研究媒介,探索这些沿海城镇社区居民对所居住区理念和地方特色的认知和认同。书中还适当配有彩色插图,向读者醒目展示海岸变化的历时特征。快速走向海洋的中国需要及时借鉴其他滨海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惨痛教训,积极预防开发和利用海洋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和因素,提高对海洋和海岸的利用效率。本书以澳大利亚的海岸城镇为例,研究和探索“趋海现象”,对我国的沿海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译文节选:

本章首先回顾前期有关人们的景观感知和景观偏好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然后对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索小镇公众的地方特征感知以及地方特征转变过程的研究实例展开评述。最后详细探讨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项目使用该研究方法,探索澳大利亚大洋路周边几处城镇中社区居民的地方特征感知。

一、方法论

相对而言,专门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探索地方特征体验的景观感知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运用了一系列评估标准,包括“城镇特征”(Graham,1985;Green,1999;Nelessen,1993)、地方情感(Fishwick and Vining,1992; Green et al. ,1985b)、城镇“神圣构造”(Hester,1985b)、“城镇特殊印象”(Palmer,1983)、“邻里印象一致性”(Hull,1992)及其他标准,目的是评估社区民众对特定地域特征的感受。此类研究的成果常被纳入到规划过程中,在保护城镇特征方面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这里对丹尼尔(Daniel)和朱柏(Zube)确定的研究方法范式做一介绍,为本章后续内容讨论社区对城镇特征的感知提供背景知识。

1.精神物理学

精神物理学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把环境的自然特征与民众的直观感受联系起来,以此分析民众的景观偏好。支撑本方法的理论假设是“……景观特征和人们的直观判断之间存在一些明确的数学关系……”(Daniel and Vining,1983;p. 56)。对民众的反应以量化方式进行测量,一般使用一种或者多种评价考核标准,例如“景区质量”从低到高或者“风景优美度”从低到高(Daniel and Boster,1976)。此类研究中的受访者一般选择代表普通大众或者特定群体。一般使用某种形式的评定量表(Daniel and Boster,1976; Zube et al.,1974, 1975)或者排序法(Shafer and Brush,1977)来衡量被试者的意见。其他方法,如图片量化分类法(Pitt and Zube,1979)和图片比对方法也曾被使用(Bernaldez and Parra,1979; Fenton,1985; Nasar,1988)。以上这些技术方法得出了持续具有可比性的结果(Daniel and Vining,1983)。

图片量化分类法是面对面采访收集信息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原本是用来评估性格的(Block,1961),后经过调整用于景观偏好研究(Pitt and Zube,1976)。该方法要求被试把目标图片分类排序为指定数量的图片集,一般为7张。这样做的目的是得出被描述景观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评估标准,例如按景观质量从低到高排序。每一个集合中图片数量一般都按能够大致体现常态景观分布这个标准确定。研究者认为,这样做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对不同形式图片的选择。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此举既没有必要也不可取,因为它强迫民众把个人感受框定在了预先设定好的价值范畴内。

通过这种操作方法得出的量化数据一般借助简单的统计处理过程加以分析,目的是获取不同受访者团体对某处景观的评定结果,或者对多处近似景区的评定结果进行梳理,以获取民众对具有相似特征、边界分明地域的评级结果(Daniel and Boster,1976; Zube and Mills,1976; Zube et al.,1974)。

有很多方式向受访者展示被调查环境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他们亲临现场。借助照片向受访者介绍环境是最常用的方式。利用照片开展研究的优点是能够节省经费,与实地收集信息相比更节省时间。

用作研究对象的景观风景一般是任意选取的或者有目的选取的,用以展示特定兴趣变量或者测试某些研究假设。

2.认知/心理角度

与精神物理学角度相比,“认知”或者“心理”研究角度(Daniel and Vining ,1983; Taylor et al.,1987)的焦点是探索更广范围的价值观。这些研究目标是人们的景观感受得以确立的基础。核心问题是把民众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与不同类型景观和/或各种反射特征联系起来。

“认知”或者“心理”角度的评估标准多,从一般性景观偏好(Kaplan 1975, 1977a, b)到更为突出的环境质量结构,比如大自然的直观感受(Hartig and Evans, 1993)和安宁感(Herzog and Bosley,1992)等。

“认知”或者“心理”研究角度还要考查受访者的特点,包括个体受访者和团体受访者,以及这些特点可能如何影响人们的直观判断。这样就把受访者所属文化群体(Zube and Mills,1976)、性格类型(Craik,1975)、对被评估环境和其他受访者特征的熟悉程度(Balling and Falk,1982; Herzog et al.,1976;Lyons,1983; Nasar,1980)等因素一并包括在内。该研究角度还验证了一个理论假设——人们拥有普遍性的、进化而来的、对某类景观和景观特点偏爱(Kaplan ,1987; Orians,1986)。

照片比对法就是让受访者按照特定的评估标准,把所有可能的成对景观图片进行识别(Fenton,1985; Garling,1976; Nasar,1988)。复合式照片分类法首先是让受访者根据照片的直观相似性把照片分成组,然后再自由描述以上分类方法的原因。

3.体验式/现象学角度

体验式/现象学研究方法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体验,不太注重识别景观易于人为改造的景色。这个研究角度的重点是明确民众们久而久之形成的与地方的情感联系、象征性关系和地方依恋情感的性质和实质,以及影响他们日常体验环境的方式的与地方的情感联系、象征性关系和地方依恋情感(Relph,1976; Seamon,1979, 1982, 1989; Tuan,1974a,b, 1977)。该研究角度的关注点是明确地方体验得以实现的全部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美学价值。

现象学中的一对重要对立体是:“本地人”对“根植”于某特定地域毫无自我意识,其行为是习惯性、想当然的;“外地人”的“地方情感”就更为客观,是有自我意识的(Relph,1976; Tuan,1980)。

数据的获取一般是以质化、较为松散的方式收集的,目的是找出个体环境体验中的基础性主题。具体方法多是松散的、自由回答式问题(Rowles,1980,1983),对象是特定群体(Seamon,1979)。

在该研究角度下,每一处地方都被看作是独特的、不断变化的。这样,调查结果就会因不同时期的地方和不同时间的人们而不同。

4.质化和量化研究相结合

把以上段落谈及的各种研究角度导出的定性和定量手段混合起来得出了一些新颖的混合研究法。施罗德于1991年发表的文章《对植物园景观的偏好以及植物园景观的意蕴:量化数据与质化数据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研究把源于精神物理学研究角度和现象研究角度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为了把植物园背景中受访者的思想、感情和记忆与这个特定环境的特点建立起联系,他既收集量化数据又收集质化数据。受访者首先对拍摄于植物园的彩色景观风景打分,满分为10分。然后对偏好得分在不同风景和不同受访者之间进行聚类分析。接下来,让受访者独自“根据记忆选择3到5幅他们认为最能代表植物园的景观图片,并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景观引发的思想、情感和记忆的方式对每一处景观进行描述”(Schroeder,1991:233)。之后是对民众自由描述的感受进行内容分析,明确环境特点和环境质量。根据统计结果,研究者就可以把民众的环境体验质量、偏好评分与特定类型环境和相关地方特点建立起联系。比如,宁静的环境和有水的凉爽地域分不开;愉悦的环境与阳光明媚的温暖地域分不开。这两种环境都是大众偏爱的环境。

二、沿澳大利亚大洋路展开的研究

如前文所讨论,澳大利亚沿海城镇曾经历过许多环境变化和社会变化,主要是由与旅游和人口增长相关的“趋海现象”引起的。因此很多此类社区的居民和业主抱怨他们看重的城镇特征和每个邻里的特征正在迷失,取而代之的是性质上更为都市风格或者郊区风格的特征。本节内容探讨的是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大洋路附近几处沿海城镇的社区对城镇特征的理解。该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探索这些小镇的居民和业主对城镇特征和邻里特征的理解;二是研发并测试一种方法,用来评估社区对城镇特征的理解,目的是为在此类环境下保护城镇特征制定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图1 澳大利亚大洋路城镇亚坎贝尔港海岸景观

图2 澳大利亚大洋路城镇城镇托基市的一处海湾

1.研究聚焦的区域城镇

一共有分布在4个不同行政区或者郡的7个城镇被选作研究对象:托基市(Torquay)、安格西尔(Anglesea)、埃雷海口(Aireys Inlet)和龙恩(Lorne)[冲浪海岸郡(Surf Coast Shire)]、阿波罗湾(Apollo Bay)[克拉克奥特韦郡(Colac Otway Shire)]、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康纳克迈特郡(Cornagamite Shire)]和仙女港(Port Fairy)[莫因郡(Moyne Shire)]。每一个城镇都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压力,但因经济发展而引发的相关环境变化和社会变化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这种差异表现为距离墨尔本市的路程、城镇人口规模和组成成分、与所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生物物理特点的独特组合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尽管每个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永久居民,从坎贝尔港的不足300人到托基市的8000多人不等,但是有相当多的人拥有这些城镇的房产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外地,一般住在墨尔本市。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这里一些城市(如托基市、安格西尔市以及埃雷海口和龙恩)无人居住的房屋数量超过了有人居住的房屋数量。从整体而言,选取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些城镇代表了一系列“趋海现象”类的定居点。

图3 澳大利亚大洋路城镇安格西尔海岸远景

2.数据收集方法

该研究开发了包括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内的多级收集数据的研究方法,用以确定各种天然的和人为改造过的景观特点。要确定的这些景观特点既和研究对象——各城镇——的特征存在正向联系,又包括民众认为和各城镇特征相悖的负面自然特点。数据的收集工作分为两个级别进行:城镇层面(城镇特征的特点)和城镇内部各邻里层面(邻里特征的特点)。当前这项研究以探求以下问题的答案为目标:

图4 澳大利亚大洋路城镇罗恩市海滨景色

·小镇居民和业主认为什么景观特点最能反映小镇特征和邻里特征?

·小镇居民和业主认为什么景观特点与小镇特征和邻里特征最不相配?

·所指出的景色特点与小镇特征和邻里特征相应或者相悖至何种程度?

·小镇居民和业主如何评估所指出的景色优美度、自然度和独特性?对植被如何评估?对景象杂乱的景色又是如何评估的?

·小镇居民和业主如何理解各个邻里区域?

·在小镇特征感知方面,常住居民与拥有小镇房产但多数时间居住别处的民众之间是否有差别?

·在小镇的居住期长短是否影响民众理解小镇特征的方式?如果会产生影响,那么是如何影响的?

·人们的成长环境类型是否影响他们对这些城镇和邻里特征的理解?

图5 澳大利亚大洋路城镇仙女港的灯塔

各种数据收集方法是按照一定次序使用的。首先是书信式地图标注问卷调查,之后是一系列图片评分研讨会和后续重点民众团体的图片评分研讨会,最后是与图片多步骤分类技术背景下的面对面访谈。图片分类技术既收集量化信息也收集类别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后面将制作民众对景点的“感知地图”。具体地说,上述研究方法及其使用顺序反映在下列研究程序中:

·通过第一步开展的书信式地图标注问卷调查,识别反映城镇特征和邻里特征的突出特点。

·对不同受访者重复标注率最高的景点拍照、整理。

·举办图片评分研讨会,收集民众的量化感知信息。这些感知信息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考查景观的特点与“地方特征的适合度”;二是与其他几个评估维度有关的信息,包括景点优美度、景点的自然度和独特性在多大程度上被民众感受到。

·重点民众团体协助研究者从地方居民的角度对图片评分研讨会的评分结果做出恰当的解释。

·通过图片分类的多步骤面谈方式,了解社区对城镇各种特征的感知结构。

地图标注问卷调查和图片评分研讨会在七个小镇全部开展,而重点民众团体调研和图片多步骤分类技术背景下的面对面访谈只在其中的三个小镇进行。

(1)地图标注法

该方法的简明之处在于让受访者在地图上标出对本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景色特质、突出景色或者与众不同的特色景点(Coulton et al.,2001)。其构想就是筛选出有用信息,了解该地域民众是如何感知或者理解研究对象区域的方方面面的。

地图标注问卷通过书信的形式投递至所有小镇的居民家中。让受访居民在邮寄的地图上标出他们认为最能够反映城镇特征的景点以及他们认为与城镇特征最不相匹配的景点。然后对被居民们重复标注率最高的景点拍照,作为后续信息研判的对象。在早期的研究中(Green et el.,1985b),作者在这个环节运用的是受访者直接拍摄的方法(采集后续研究过程中所需景点对象)。在作者的研究之前,凯礼姆(Cherem,1973)以及凯礼姆和德赖弗(Cherem and Driver,1977)曾使用过类似的受访者直接拍摄法,但他们的研究背景是纯天然的环境。不过,作者发现地图标注问卷法对于受访者来说过于宽泛,结果是仅仅有限范围内的景点被选取。当前研究中,只是告诉受访者假设他们将亲自拍摄一组他们认为对反映城镇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色,并告诉他们拍摄照片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可以发现更大范围内、更加多样化的景点。在这些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实地拍摄图片,而不是让受访者去拍;不过如果是受访者亲自到实地拍摄实景,研究者将会告诉他们拍摄方面的要领。

地图标注问卷以信件的形式邮送至阿波罗湾所有住户和业主(包括那些不常住小镇的人)。坎贝尔港和仙女港两镇的居民中,只给家庭电话登记在电话黄页上的住户寄送了问卷。其他城镇,即托基市、安格西尔、埃雷海口和龙恩市的居民中,问卷寄送对象为缴纳不动产税的纳税人。在这几个城镇中,相当比例的受访者拥有这些城镇的房产,但一年中只有部分时间居住在这里,如夏季和/或周末。这些人的常住地在外地,多数人住在墨尔本。租客,相对来讲,只占居民的小部分,可以忽略不计。

问卷形式为两张A3规格的城镇地图,要求受访者在上面这样作答:

思考一下你可以拍摄一组最能反映小镇特征的风景和/或地点,然后在地图上标注出这里地点,并用箭头标出风景的朝向。用数字为每个箭头标号,在空白处写下按照箭头数字标号的顺序列出你要拍摄的景色列表。

同时要求受访者以同样的方式在地图上标注出他们认为与小镇特征“最不相匹配”的景点。

在一些城镇,数据的收集在两个层面进行:整个城镇层面和邻里层面。寄送至这些城镇居民的还有另外一张地图,并附有说明。要求他们说出“邻里特征”各种特点的类别及位置。另外还要求受访者勾画出他们心目中的邻里区域的地理范围并写下他们这样圈定邻里范围的理由。具体地说,受访者按照说明,进行以下操作:

·在你认为属于你所在邻里的区域周边划线,把该区域标记出来。

·在邻里区域内,用X标注你的房子所在位置。

·写出你认为“最符合”你所在邻里区域的景物。

·写出你认为“最不符合”你所在邻里区域的景物。

对安格西尔和埃雷海口两镇居民标注的地图内容分析结果显示,植被是两镇民众理解城镇特征的方式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所以,对两个小镇民众如何理解植被以及植被在体现小镇特征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一番更为细致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了。研究者利用地图标注信息和熟悉本地的一位生态学家提供的信息确定本地的具体植物类别和植物群落。后期研究中对这些对象展开评估。几个较大植物群落内的不同植物类型包括:

·蒙纳(Moonah)林地

·斜叶桉(Messmate Stringybark)林地

·沼泽橡胶树(Swamp Gum)/河岸丛林

·石南灌丛

·沿海丛林(包括各种沙丘石南种类和沿海石南种类)

生态学家在地图上标注出可以拍摄这些植物群落的区域,并从生态价值角度对以上植物群落中的植被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在后续研究中被用于探索上述各类别物种/群落的生态价值与民众认为这些物种/群落与城镇特征适合度之间的关系。

(2)城镇风景图片集

在被参与研究项目的受访者们交叉认定为“符合”小镇特征的景色的频率最高的景点以及那些被多人交叉认定为“不当”景色的频率最高的景点分别进行拍照。但拍照过程按照一定要求进行:一是居民在地图上标注的位置;二是按照受访居民对问题回答的文字详细描述拍摄。设定的问题为,假设受访者本人要实地拍摄,要求受访者描述一下将如何拍摄景点。研究者按照受访居民描述的精确拍摄位置到实地拍摄景物。拍摄成果最后是数量庞大的景物图片集合,每个小镇都要有几百张。从其中选取少量用于图片分类研讨会和图片分类的多步骤面谈环节。选取的是每种范畴(如自然景物、新开发项目景物、历史景物等)内被不同受访者重复提及率最高的景物。景物的筛选方法是依据每个小镇居民标注的地图上所反映出来的每一种范畴中各种类型景物被受访者们指定的次数。比如,新开发项目被受访者最频繁地指定为不符合小镇和/或邻里特征的景物,因此此类景物就更易被选取作为图片评分研讨会的研究对象,作为“不当”景物的代表参与评分。但是,作为最终研究对象,所有这些不同类型的景物都是按不同程度的代表景物处理的;同时,居民指定的同等数量的“符合”地方特征或者邻里特征的景物以及“不当”景物也被纳入进来,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处理。

(3)图片评分研讨会

每个城镇都分别开展了图片评分研讨会。在寄送地图标组调查问卷上,有一个问题是征询受访者是否愿意参与本研究后续程序的调查。参与进来的受访者就是从这些受访者姓名库中招募的。回复愿意参与的居民接到研讨会邀请函后,参与所属小镇的研讨会。研讨会上,每位参与者所要评判的图片组是随机排序的(通过数字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首先是简要观看一遍整组图像,熟悉这些图片,接来下是评判全部景色/地点。然后,以每幅图片持续停留30秒的时间播放幻灯片,受访者在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记录册上记下对每幅图片的评判结果。评分记录册包括四个满分为7分的两极评分指标。每一个柱状图都附有这些评分指标,而每一个柱状图的标号都与播放的对象图片的数字标号对应。第一个指标是对居民所观看的图片所描绘的景色/地点与城镇特征适合度的评估,得分为高度适合(1)到高度不适合(7)。其他三个指标衡量的是居民对景色美丽程度感知(美丽—丑陋)、景色独特性的感知(独特 — 一般)和景色天然性的感知(天然—人造)。之前的研究发现,对于相似类型的澳大利亚沿海城镇来说,这些感知维度与民众的地方特征感知是有密切联系的(Green, 1999, 2000b)。

(4)重点团体访谈

对研讨会结果分析处理之后就进入到重点团体访谈环节。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借助小部分居民参与者的力量,解读图片评分研讨会的结果。重点团体成员来自数据采集的城镇(托基市、安格西尔、埃雷海口和龙恩市),由10至20名居住在不同邻里区域的社区成员组成。参与者按照要求只观看建筑景物图片,图片由社区管理人员分组,图片顺序是根据评分研讨会的得分进行排序的(按照特征适合度指标得分的总体平均分升序规则)。每幅图片在整体图片中的标准差也呈现给参与者,并向他们解释这些统计数据的意义。例如,他们将被告知如果一个景物(楼房)的平均得分在1至2之间,就说明图片评分研讨会上的评分者们集体认为该景物与城镇特征高度适合;如果一处景色的得分在6至7中间,则说明该景色与城镇特征高度不适合。得分为4的,处于中间位置。图片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到大屏幕上,参与者在观看图片的同时,思考被问及的问题:解释在他们看来图片描述的开发景象在研讨会阶段为何是那样被评判的。重点问及的问题是在他们看来,景物/建筑物的属性是如何影响该图片在研讨会阶段的得分的。

(5)图片分类面谈

本研究使用了图片多层分类手段。[1]通过分析受访者如何理解各组照片,获取量化信息和类别信息。对三个城镇(龙恩市、阿波罗湾和埃雷海口)的研究中使用了一种多步骤图片分类技术,分析探索社区理解这些城镇特征的感知结构(Bimler and Kirland, 1998; Groat, 1982; Scott and Canter, 1997; Real et al., 2000;Weller and Romney, 1988)。用作研究对象的不是数码图像而是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被印制到卡片上,图片下方有标号。面谈工作中,参与者按照要求把图片分类。这些图片大多是图片评分研讨会上使用过的那些图片。分类方法是把图片分为几组,每一组均按照受访者个人的某种判断标准进行归类。参与者可以按照自己设想任意标准把图片分成任意多的组数。不过各组的照片数互不相同,但每组至少要有2张图片。照片分组工作结束之后,要求参与者口头对他们所分各组所代表的范畴进行定名,同时描述出他们分类时的分类标准。这样就可以得出每一组所刻画的环境/景物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类别信息(参与者用来描绘图片组的词汇)和图片重现信息(图片在不同组中与其他图片的同现次数)均被记录在信息单上。后续研究过程中,这些信息被用来构建两类数据库。数据库和用以分析这些数据库的统计手段在下文详述。

3.数据分析

本节使用一系列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和各种统计方法,分析上述各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

(1)内容分析

收集受访者标注的地图上信息,对其进行内容解析,确定对他们所在城镇或者邻里特征的贡献度、受访居民们最经常提及的景物/地点,还有受访者认为最不适合小镇特征的那些景物/地点。除此之外,还对上述问卷调查过程中推导出的对受访居民关于其各自城镇特征的一般性描绘也进行内容分析。

为明确受访民众最经常提及哪些景物,首先对每个城镇回收来的地图进行仔细研读,从中划定内容范畴组。下列各种内容代码(景物)代表几个大范畴:

·人造景物——如居民住房、多单元住宅和商务开发项目

·自然景物——如植被、野生动物、生态景物

·自然美景

·道路与环路——如大道、小道

内容代码在范围上要体现综合性,又要互相独立。这样需要确立独立景物/地点代码的地方就不会出现混乱。研究者为每个小镇制定数据电子表格。表格上面的“列”代表各种内容代码(景物/景点),“行”代表个案(每一份问卷)。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统计受访民众标注的地图上每个具体景物在地图上被重复标注的次数,然后把这些景物按照对应景物代码编码。各小镇的编码数量各不相同。不过根据各小镇的具体情况和问卷回答效率,景物代码的类别在50到100多种。具体景物以及地图上标注的景物类别都进行编码。对于邻里特征也被纳入到考查范围的小镇,还进行额外的内容分析,目的是找出这些环境中的典型景物或景色。

每个小镇或者邻里区域内的所有项目的编码工作结束之后,计算每个小镇的每一个景物范畴中每一个景物被所有受访民众选中的次数。把其中的重复标注次数最多的景物/地点和民众标注的这些景物/地点的最佳摄影角度绘制在每个城镇的综合地图上。这些信息将被用在实地拍摄环节,指导对这些景物/地点的图像采集和整理。

地图标注环节绘制的地图,汇集了关于邻里层面的各种数据。把这些数据也一并在综合地图上标注出来,这样每个城镇内部的各个邻里辖区就得以明确。汇集的这些信息也回答了对邻里管理人员将要施行的问卷调查。

从结构角度出发对邻里区域边界示意图进行内容分析操作,方式是根据各个邻里的边界区划对这些地图编码,结果是邻里的区域大小不一。小型邻里边界规则,以受访者的住房位置为中心,与相邻的地域一起构成一个邻里。大型邻里边界不具有规则性,附近的不同地貌都被划入该范围,如海滩和林地。个别邻里的范围覆盖了整个小镇的面积。按照研究要求,受访民众不仅要在示意地图上勾划出自己坐在邻里的区域边界,还要描述出他们认为所标注区域就是自己的邻里区域的理由。以上信息也将进行内容分析处理,处理的结果将用于主要成分分析。

对重点团体的评论意见进行内容分析,从中找出参与者们对每一处焦点建筑做出的关键属性定位,包括积极意义的关键属性和消极意义的关键属性两个方面。例如,参与者们可能以如下理由解释某特定开发项目的评分反映出该项目非常适合城镇特征(平均得分为1至2分):“温暖的大地色系”“周围生长着本地植被”“广大的凹槽式正面”“顶部呈现曲线条模式”“采光和通风效果良好的外观设计”。同样,如果一处大楼的评分反映这处建筑与城镇特征极为不适合(平均分值为6至7分),参与者们可能这样评价:“规模过大”、缺乏“明晰的外表”、没有对“植被认真筛选”。经过对每一个邻里的排序表反映出的评论意见进行内容分析,体现图片评分研讨会上所评估的全系列楼房建筑特征的各种特性就被归纳出来了。

(2)邻里描述语言的主要成分分析

如上文所述,地图标注过程中,曾要求受访民众描述他们认为反映其城镇特征的景物/景色。研究者收集了其中四个城镇的这方面的信息,并对其中三个城镇——托基市、埃雷海口和龙恩市——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在不同内容范畴中各个景物对象被受访民众提及的次数进行了统计之后,为每个小镇的信息分别构建数据库(每个地图上体现出来的受访居民提及每处景物/景色的次数)。对这些信息进行主要成分分析,目的是找出一定数量的基本因素,归纳这些信息组合中所包含的居民回复调查问卷的模式。首先对每一个小镇进行信息处理,对象是小镇内部的两种人群:永久居民和拥有小镇房产但一年当中只有部分时间在小镇居住民众。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查一下这两种人群在理解邻里区域特征方面是否存在明显区别。对三个城镇分别调查之后,发现民众的意见基本上是相似的。然后在三个城镇的层面上对这些数据重新分析(分别对上述两种人群进行调查——永久居民和短期居民),操作程序是主要成分分析过程。通过对三个城镇全部图片上的景色进行考查,得出的结论是8种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00。这说明每一组数据都存在一个合理量的差异(40%以上)。对这些差异可以进行合理解释。对这8个解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最简洁的构图,同时也是最便于解读的数据结果。

(3)描述性统计法

根据图片评分研讨会上汇集起来的评定量表的数据可以衡量民众判断某景物/景色适合地方特征的程度以及他们对植被景色优美度、自然程度、独特程度和凌乱程度的感知度。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过程是计算全体受访民众对每一幅图片(景物/地点)评分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如果要找出不同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别,如常年居住在城镇的居民与一年之中只有部分时间在城镇的居民两个群体,则要运用针对个别样本进行测试的t检验手段分别对每一幅图片的评分进行计算,居住状态为小组变量。因居住时间长短、受访民众们的成长环境——大城市、地区城市、乡村或者小型城镇、年龄范围以及性别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受访群体间的差别可以通过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获得。地方特征适合度评分与其 他评定标准方面——优美度、自然度和独特性——的评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度分析测定。后者的结果显示,对优美度、自然度和独特性等标准的评分是与地方特征适合度高度相关的。

参考文献

Green, Raymond James. 2010. Coastal Towns in Transition: Local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Change. Springer.

【注释】

[1]图片多层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包括:要求受访者对图片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中每张图片描绘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都比较近似;要求受访者口头描述各部分图片所描绘环境的近似度;对受访者描述的图片环境信息和各部分中的图片信息做记录;在每一幅图片的正面做记号,背面印上图片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