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料分析题

史料分析题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日乡试。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日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延,日廷试,亦日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日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这种科举取士制度一经出现。科举制度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而发生动摇。1500--1913年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干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三、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日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日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延,日廷试,亦日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日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41页。

   

材料三: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92~5393页。

   (1)解释材料一中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

   (2)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答案要点】

(1)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比:三年一次的乡试。

  进士出身:殿试后由皇帝钦定的二甲进士。

  传胪:进士中的二甲与三甲第一名。

(2)与唐宋比较,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

(3)戊戌变法期间下令改革考试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内容;l 905年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分析】

  科举作为一种正式的国家定制起于隋唐,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开创了新型的选举制度,实行分科考试取士,此为中国科举制度创立开始;李唐王朝不仅把隋朝创立的科举制继承下来,而且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宋代科举制度基本因袭唐制,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夏、辽、金、元虽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实行中规定有严格的民族界限,但对科举取士也奉行不衰;明清科举制度进一步严格和程序化,但已进入僵化和衰朽的时期。这种科举取士制度一经出现。历代奉行不止,直到清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诏停科举。

  唐代科举,科目繁多,录取标准的不一致,难以保证公平;至宋,逐渐归并为诗赋、经义、策论三科;至元,减省为经义一科,且集中在朱熹所注《四书》、《五经》;至明清,进一步规范考试形式,单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八股的文体取士。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在各省城举行,顺天府则在京城,因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各直省乡试中式的举人参加的考试,会试中式称为贡士(又称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殿试一甲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人不等。二甲、三甲中的第一人又称传胪。殿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中,科举制度受到进步人士的激烈抨击,导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科举制度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而发生动摇。1905年9月,晚清重臣张之洞袁世凯、赵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将军督抚会衔上奏,要求废除科举,兴办现代学校。面对如此众多位高权重大臣的意见,清廷同月即谕令从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唐宋至清末科举制度的变化,其时间的跨度很长,既包含了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也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部分。题目给出的三段材料容易读,设计的问题也不难,唯有第一问“四子书”使得许多考生回答有误,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通称四书,选择先秦诸子的四子答题。本题的难度为0.752,可以说是一道比较容易的题目。

 

30.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表1  欧洲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1500--1913年  (单位:1990年国际元)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干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表2  欧洲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1500--1913年    (单位:千人)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干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1)分别指出1500一1913年间,法国、荷兰、英国等3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和人口变化的趋势。

(2)指出1500—1913年间,俄国人均GDP和人口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要点】

 (1)法国人均GDP 1870年前增长缓慢,1870年后增长迅速;人口1870年前增长较快,此后增长速度趋缓。荷兰人均GDP 1700年前增长迅速,1700—1 870年间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回落,1870—1913年再次迅速增长;人口持续增长。英国人均GDP和人口1500—1913年间均持续增长。

(2)俄国人均GDP变化不大,但人口增长迅速,并在l 870—1913年间出现人口增长高峰。,原因:工业落后,沙皇专制制度与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对外扩张使版图扩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要。

【分析】

法国1870年前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所以经济增长缓慢;1870年之后,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法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此前,法国已经开始了农业革命,所以人口增长较快。荷兰1700年前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快是因为荷兰的对外贸易占世界主导地位,1700—1870年的对外贸易优势被英国打破,所以增长放缓;1870年后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再度迅速发展。其人口则因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海外贸易等因素,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之中。英国则因为农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以及海外贸易等诸种因素之综合,无论人口还是经济,都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中。

而图表显示的俄国人均GDP变化不大,但人口增长迅速,并在1870一1913年间出现人口增长高峰。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沙皇专制制度与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对外扩张使版图扩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要。

该题是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用以给出的两个表格分析并考查欧洲有关国家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经济类图表的能力以及对欧洲主要国家发展态势的了解,难度为0.6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