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料鉴别与分析

史料鉴别与分析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料鉴别与分析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步骤,因为史料鉴别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质量审核与评价,审核史料的完整性、齐备性与合理性,评价史料的可靠性及其程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史料失实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史料鉴别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外部考证与内部考证是针对鉴别目的而言的,与研究史料的特定程序无关。对史料的最初级的分析,就是使之条理化。

史料鉴别与分析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步骤,因为史料鉴别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质量审核与评价,审核史料的完整性、齐备性与合理性,评价史料的可靠性及其程度。之后才可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史料,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一、史料鉴别

如前文所述,历史研究的资料是“发掘”而来的,研究者不是资料的直接“制造者”,所以,历史研究可谓是取他山之“石”来攻心理与教育规律之“玉”。“玉”能否被攻破,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他山之“石”的质量,即史料的真伪与可信与否。辨别史料之真伪与可信程度的过程即为史料鉴别。

(一)史料鉴别的必要性

如果说史料收集是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即有之未必然,无之则不然,那么史料鉴别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保证。没有真实可靠的资料,就无法得到真实、可靠的结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者所收集到的史料并非都是真实可靠的,因此,必须进行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史料分析奠定一个真实可靠的基础。

导致史料失实的可能原因有:

1.史料记载者因金钱的好处、党派的利益、民族的自尊等原因而使记载失诸偏见。

2.史料记载者的知识素养与文字能力所限,无法将复杂曲折的事实清楚而正确地表达出来。

3.史料记载者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记载不够客观,如若为事件中的受益者,则会极力美化其行为,行歌功颂德之能事,若为受害者,则会以激烈的言辞针砭时弊。

4.后人传抄、翻译过程中疏于校勘,造成文字上的衍、脱、讹、倒等错误。

5.后人在引用评述史料时,断章取义,或因曲解、润饰等做法使史料受到“污染”。

6.出于政治的、经济的、个人情感的诸多原因,后人伪造史实。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史料失实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史料鉴别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史料鉴别主要有两种,即外部考证与内部考证。

(二)外部考证

史料的外部考证旨在判定其真伪或完整性,涉及的主要问题有:(1)真正的作者是谁;(2)出自何年代;(3)在什么地方完成;(4)写作或创作的背景是什么;(5)是原版还是修订版。

史料辨伪是我国西汉以来学者治史的一种传统方法。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到了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将其归纳成系统性的知识,后经梁启超的发挥,提出了鉴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特录于下: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与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伪;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其书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就撰为不确者;

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部分伪;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即确凿有据,则对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

8.书中所言确与已知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

10.有文体之时代特征可以断伪;

11.书中所言时代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伪;

12.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梁启超,1975,85~87页)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辨伪证真的手段不断得到改进,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来测定出土文物的产生年代,既客观又准确。

(三)内部考证

史料的内部考证旨在确定史料本身的意义,评判其正确性与可信程度。外部考证着重依据史料的形式而进行,而内部考证则主要是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例如,我们要研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收集到他的几篇演讲稿作为材料进行分析,经过外部考证,确认演讲稿系出自蔡元培之口。然而,这是不够的,还要就讲稿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辨明讲稿内容是蔡元培一贯主张的教育思想,还是在特定时机、场合、情绪状态下的即席之言。易言之,这些讲稿可否代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再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写了批判心理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是确实存在的,然而,其内容很有可能是迫于政治形势之压力的违心之作。由此可见,对史料进行内部考证是很有必要的。内部考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史料本身的意义 要进行内部考证,首先要能辨认史料中的文字符号。例如,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大量甲骨文,研究者需要了解每个甲骨文是什么意思,相当于今天的哪个汉字,然后才有可能根据甲骨文的记载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只有“读”懂了史料,才可能对其进行内部考证。

2.区分史料的字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在许多古老的史料中,由于陌生的和已经废除的词语以及所关联的奇怪制度和风俗习惯,使人难以决定它们的真实意义。在现代史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修辞学和文学上的技巧,如寓言、象征手法、反语法、讽刺文学、俏皮话、隐喻法、夸张法等等,所运用的词语的字面意义与其真实意义并不相同。因此,为了决定史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区分字面意义与其真实意义,对它们进行内部考证是必要的。

3.对史料品质的评判 史料的品质主要是指它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即有无偏见、歪曲、篡改等迹象;准确性与全面性,即有无遗漏、误差;内部一致性,即有无自相矛盾之处。

外部考证与内部考证是针对鉴别目的而言的,与研究史料的特定程序无关。外部考证与内部考证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可以先外部考证,然后内部考证,反之亦可,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也可以。外部考证为了探求原作者的根源,有时也通过研究文献的内部引用它的内部证据。内部考证在决定文献内容的正确性时,也可以运用有关原著者、撰写的时间地点等外部证据。

二、史料分析

收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对史料进行加工、整理,从中获取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才是研究的目的。对史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定性的理论分析;另一种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内容分析。

(一)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theoritical analysis)是一种思辨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理论思维对史料进行理论加工。理论分析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整理、排列史料,理清发展线索 经过考证的史料未必是有组织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不连贯的。对史料的最初级的分析,就是使之条理化。可以按年代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也可以按研究的主题来组织材料。例如,研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的儿童心理学思想,收集到的史料不仅有她读书求学的档案,还有她创办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她的著作。得到各部分史料的先后顺序与她的人生经历的时间顺序并不一致,待史料收集、考证之后,就可以按时间顺序把新的史料连贯起来,然后再作进一步分析。例如按她从事的教育活动的情况,可以把她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朱智贤、林崇德,1988):即蒙台梭利初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教育事业,并创立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蒙台梭利中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进一步观察、了解儿童,宣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蒙台梭利后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呼吁“通过教育的改造,促进世界和平”。

2.由具体到抽象,归类概括 研究者所得到的史料都是个别的、具体的,史料分析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对个别的、具体的史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类。例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那尼茨基(Thomas & Znaniecki,1918)进行的对农民信件分类学研究就是一例(杨小微、刘已华,1994)。两位研究者对在美的波兰移民及他们在波兰的亲属写的大量信件进行研究,最后把信件归为五类,即:(1)仪式信,操办婚丧嫁娶时发出,通常是邀请所有家庭成员出席;(2)通告信,在成员一时无法会面的情况下,提供关于缺席成员生活情况的详细信息;(3)动感情的信,其任务是激活个人的感情,加强家庭的团结;(4)文学信,在举行仪式时,用撰写诗文的方法,代替音乐演出和诗歌朗诵;(5)事务信。对事物进行归类,也是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结果表现;对史料进行归类,意味着研究者对史料的认识已经由具体上升到了抽象水平。

3.由抽象到具体,把握规律 历史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发展性。因为时间是永恒的,因此,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不仅有前奏,还有结束后的后续。用相互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从中得出规律性,乃是历史研究中史料分析的最高级水平。以朱智贤、林崇德所著《儿童心理学史》(1988)为例,该书以三个层次来组织史料,从中探索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

第一个层次,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各个儿童心理学家的思想,即:(1)关于心理发展条件的认识;(2)关于心理发展动力的认识;(3)关于教育与发展关系的认识;(4)关于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认识。

第二个层次,儿童心理学发展的阶段,即:(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儿童心理学。(2)从1882年德国人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在这期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强调精确的定量分析的思想,对儿童心理学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变思辨为实验,对各种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进行科学考察。(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儿童心理学分化和发展时期。一方面,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儿童心理学流派、理论不断涌现,著作大量出版;另一方面是研究机构的建立和课程设置。这都表明儿童心理学已逐步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儿童心理学演变、增新时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不断被儿童心理学研究所采纳,科学的发展趋势由强调分析转向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开始融合,致使儿童心理学中各种理论观点开始相互吸收,提出新的、更全面的看法。

第三个层次,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儿童心理学何以产生、何以表现出既联系又不同的阶段?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什么?著者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既不赞同“伟人决定论”,也不赞同“时代精神决定论”,而是把儿童心理学发展的规律总结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申继亮,1990)。

(二)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最初为传播学中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后来广泛应用到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在心理与教育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对教科书难度的分析、对学生作业错误形式的分析、对各级各类考试题目的分析等。对史料进行内容分析,仅是这种分析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应用的一种。

在历史研究中,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就是对收集到的且已经考证过的史料进行量化的过程,主要是解释某特定时间某现象的状态,或在某段期间内,该现象的发展情形。实施内容分析有如下几种设计模式(李秉德、檀仁梅,1986):

1.第一种模式:A-X-T模式 分析同一资料来源比较不同时间的抽取样本,以观察发展趋势。图11-2中A代表同一资料来源,X代表同一内容变量(分析类目),T代表从不同时期中抽取样本。这种模式适用于趋势分析(或趋向分析)(trend analysis),即对一变量,在连续不同时间重复测量,然后再加以统计分析,从而观察是否循一定方向有所改变的趋向。例如,研究某学者学术思想发展过程,就可采用这种分析模式,选取他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作为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他的某种观点的演变过程。

图11-2 A-X-T模式

(采自 李秉德、檀仁梅,1986)

2.第二种模式:A-X-S模式 分析同一资料来源,比较在不同情境下的资料内容,以推论变化因素。图11-3中,A代表同一资料来源,X代表同一内容变量(分析类目),S代表对象在不同情景时所显示的资料内容。这种模式适用于意向分析(intention alanalysis),即对一个资料的来源进行分析,比较这一资料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容,以推论其变化的因素。例如,研究某位优秀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就可采用这种分析模式。选取该位教师在水平不同的班级讲授同一内容的教学活动作为分析资料,比较分析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异同。

图11-3 A-X-S模式

(采自 李秉德、檀仁梅,1986)

3.第三种模式:A-X-Y模式 分析同一资料来源比较不同资料内容的相互关系。图11-4中,A代表同一对象、同一资料来源;X、Y代表两个不同的内容变量。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意向分析。例如,为研究某学者的学术思想特点,可以选择该学者在不同领域或对不同的议题所发表的文章作样本,通过内容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该学者的主导思想,甚至立场和观点的稳定性。

图11-4 A-X-Y模式

(采自 李秉德、檀仁梅,1986)

4.第四种模式:A-B-X模式 分析两种不同来源的资料,主要在于因资料内容的差异而推论不同来源资料之相关性。在图11-5中,A 和B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资料来源,X代表同一个内容变量。这种模式适用于比较分析(comparativeanalysis),即把当时与其他时间变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作质的比较分析,这种分析可以揭示一致的趋势、一系列独特的情境。例如,为了比较分析小学使用的两套教学实验教材之异同,以应用题为分析内容,可以对两套教材中的应用题数量、内容、结构、难度等进行对比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