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油料勤务概述含义与特点分析介绍

油料勤务概述含义与特点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油料勤务的含义与特点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优质油料作保障,再好的战略企图和作战计划也难以实现。油料勤务是军队组织军用油料和油料装备的供应、管理与技术保障的专业工作,是军事后勤的组成部分。油料勤务具有以下特点:① 供应任务繁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油料勤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发展过程中诞生、发展与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油料勤务进入一个

(一)油料勤务的含义与特点

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优质油料作保障,再好的战略企图和作战计划也难以实现。组织良好的油料勤务,对于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保证军队作战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油料勤务呢?

油料勤务是军队组织军用油料和油料装备的供应、管理与技术保障的专业工作,是军事后勤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实施武器装备用油保障,巩固与提高部队战斗力。

油料勤务具有以下特点:① 供应任务繁重。一些发达国家军队用油,平时消耗量占整个物资消耗量的40%~50%,战时高达60%~70%,并且难以就地筹措,要靠后方前送,品种多、运量大、调运忙。② 设备设施复杂。油料储存、运输、加注需要修建大量的储油、输油设施,配备各型专用的运油、加油和检测仪器设备。③ 保障手段多样。油料补给装备随武器装备类型和保障方式而异,如舰艇加油需用岸基和海上加油装备,飞机加油需用大型加油车、管道加油设备和空中加油机,车辆加油需用越野加油车、群车加油装备、电动加油机、小型发动机油泵和手摇泵等。④ 防卫任务艰巨。油料易燃易爆,每个供应环节均需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以防着火爆炸和敌人袭击破坏。战时,常需边保障、边战斗。⑤ 技术保障突出。油料质量管理、油料化验、油料计量、油料更生(亦称废油再生)以及油料装备的测试、检定、维修等技术保障工作,在勤务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油料和油料装备技术保障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知识阅读

石油在战争中的消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4年多的时间里,各参战国军队的油料消耗为1 325万吨,人均日消耗油料0.32千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军队的油料消耗量达2.5亿吨,人均日消耗油料3.9千克;美军在朝鲜战争3年多的时间里,参战飞机达1 800架,消耗油料达2 200多万吨,人均日消耗油料37.5千克;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2个多月的时间里,消耗油料达50多万吨,人均日消耗油料250千克;海湾战争中,美军在40多天的作战中,消耗油料达625.8多万吨,人均日消耗油料66.7千克;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78天的战争中消耗了数百万吨油料。

(二)油料勤务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是最早将石油用于战争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813年,唐朝李吉甫在其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就有关于石油的记述;北周武帝宣政年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央军器监设有加工石油的作坊,称“猛火油作”,使用猛火油的器械叫“猛火油柜”;1866年,清政府安庆内军械所建成蒸汽机兵轮“黄鹄”号,中国舰艇开始使用蒸汽机润滑油。将石油作为武器装备的动力能源,使油料供应成为军队后勤一项新兴的专业勤务——油料勤务,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它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1. 初创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在汽车、飞机、舰艇上的应用,奠定了油料勤务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法国巴黎军区司令J.S.加列尼在危急时刻,紧急组织一支出租汽车大军,将成千上万的将士及时运抵前线,击退德军进攻,向世人初步显示了内燃机和油料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1914年12月,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英国烧油舰艇凭借航速快、机动性好、火力强的优势,几乎全歼德军烧煤舰队,更引起军事家们对石油燃料的重视,促进了舰艇燃料由煤向油的过渡。第一次大战期间,汽车、飞机和烧油舰艇发展迅速,并出现坦克等新式用油武器,消耗军用油料1 600余万吨。战争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G.C.索普在其编著的《理论后勤学——战争准备的科学》一书中,通过一支远征舰队所需油料数量的计算,说明油料保障是门精确的科学。

2. 形成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军事强国吸取战时军用油料供应短缺的教训,在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同时,开始修建大型储油设施,储备军用油料,并组建油料专业部队。同时,闪击战、大纵深作战、航母编队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的作战样式和方法,对油料保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日本等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已储备军用油料数百万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使用了大量的汽车、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消耗军用油料3.2亿吨。油罐车、输油管线、油船等散装运油工具及大型储油罐得到很大发展。

3.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

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更新加快,喷气式飞机取代活塞式飞机,坦克、舰艇动力提高,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直升机导弹广泛装备部队,军队对油料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大。战争样式的变化对油料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油料勤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国家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油料保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军队油料勤务建设,油料储备形成战略、战役、战术三级。油料勤务的组织体制日渐健全,保障手段日趋现代化,如越野运(加)油车、野战输油管线、软体油罐、群车加油装备、空中加油机和飞机管道加油设备等,舰艇加油出现了舰艇岸滩加油装备和舰载机加油装备,油料应急、机动、持续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有的国家军队还组建了油料学校和油料科研机构,专门负责军队油料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油料勤务学术与油料应用、储运、加注、检验技术的研究。油料勤务知识逐渐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体系并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油料勤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发展过程中诞生、发展与完善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已有保障无线电通信用油的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一些抗日根据地有了汽车队,各级兵站开始负责汽车用油的供应,制定了简单的供应管理办法,有的兵站编制有油库。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和炮兵的建立以及装甲、航空、舰艇部队的出现,油料勤务由保障后方运输发展到保障战斗、战役用油,军用油料需求剧增,质量管理和油桶供应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油料勤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历次机构调整中,油料部门组织体制几经变化。1992年9月,总后勤部油料部和军区后勤部油料部分别与同级物资部合并,组成物资油料部。油料保障体制经多年探索与试验,由三军分供经过代供发展成为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几十年来,在各级后勤部门的领导下,油料勤务在保障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抗美援朝作战、一江山岛战役、历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与抗震、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油料勤务的基本内容

各国军队的编制体制不一,油料勤务的组织体制与责权范围亦不尽相同。但是,世界各国的油料勤务内容大致相当。其主要内容有:① 组织油料供应,即依据军队的战略方针、建设任务,预计部队平时、战时油料需求量,有计划地筹措、储备军用油料,合理分配指标,周密计划调运,认真统计核算,确保及时、准确、不间断的供应。② 编配油料装备,即根据部队编制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制定各型油料装备编配标准、补充和管理办法,使部队油料装备水平与武器装备性能相适应。③ 管理油料专业部队,主要指对油料库站、管线队等专业部队、分队的业务管理,包括收发作业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库存物资管理、财务和安全管理等,保证库存油料和油料装备数量准确、质量完好,发得出、供得上。④ 拟制油料勤务法规和建设规划,包括制定油料工作条令、条例、标准、制度、规则、细则、规定、规程,拟制油料勤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⑤ 落实油料战备,即根据战备规定和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制定战时油料保障预案,建立和完善油料战备制度,落实油料储备计划,积累动员资料,组建应急保障力量。⑥ 组织油料专业训练,包括确定训练对象,明确任务分工,划分专业学科,制订训练计划与教学大纲,编写专业教材,改进训练手段,组织油料保障演习等。⑦ 开展油料科学技术研究,包括组织新油品、油料装备的研制、试验,改进现用油品、装备性能,制定技术标准,探索未来战争油料保障的特点与方式等。⑧ 进行技术保障,包括严格油料质量管理,指导部队正确使用,推广先进节油技术,改进油料更生(又称废油利用)工艺,选择油料代用品,检定和维修油料装备等。

(四)油料勤务的地位与作用

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油料勤务的地位与作用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战时内阁总理兼国防部长G.克列孟梭曾向美国总统紧急呼吁,必须使正在战斗的法兰西确有油料的保障,因为法兰西需要油料就像正在酣战的士兵需要血液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F.D.罗斯福指出,使世界摆脱当前的困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切断侵略国的供应线,尤其是用于战争的燃油供应。战后,随着武器装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油料勤务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 油料勤务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现代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指战员的素质和武器装备的性能,而且取决于油料的保障程度。当代,一个作战军团编成内的武器装备,其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之大,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类军团的数倍,油料消耗约增长6~10倍。油料储备量成为衡量军队战备程度和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强有力的油料保障,不仅能保证军队快速机动,而且能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参战的飞机,航程远、数量少,但由于广泛采用空中加油,保证了空中优势。阿根廷作战飞机虽有数量优势,但因空中加油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飞机的留空时间和作战半径,有的在返航途中因油料耗尽而坠海,最终丧失制空权,成为导致战争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油料勤务是增强部队快速机动的重要保证

军事家历来强调“兵贵神速”,海湾战争中,美国数以万计的部队、装备,能够从万里之外迅速抵达作战地区,改变战场兵力对比,其中强有力的油料保障起了重要作用。军队武器装备的能源,除少数潜艇、航空母舰使用核燃料外,绝大多数都使用石油燃料。油料供应一旦中断,威力再大、速度再快的武器装备也只能“死”在战场上,摩托化、机械化部队就会立即瘫痪。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被围的德国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连同坦克、飞机全部被歼,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武器装备油箱中没有了油料。

3. 油料勤务是制定和运用战略战术的重要依据

现代战争,任何战略战术的制定和运用,包括战略目标、战争规模和作战样式的确定,以及何时何地能投入多大兵力与武器装备,都受油料保障能力的制约。没有立体的油料保障能力,就不可能实施立体战、空地一体战或协同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A.希特勒实施“闪击战”,依赖的是战前储备的几百万吨油料和快速机动的油料保障能力。1944年,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后,因油料补给跟不上机械化部队的进攻速度,被迫停止追击,司令官D.D.艾森豪威尔说:没有后勤就没有战术。日本是在石油储备足以维持两年需求的情况下才下决心投入战争的,又出于掠夺东南亚石油资源的战略目标,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西方学者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说,在战争的各个阶段,石油都决定着日本的战略,制约着日本海空军的作战行动。

4. 油料勤务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战争史上,因油料供应中断招致战斗、战役甚至整个战局失利的事例,屡见不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将领E.隆美尔总结阿莱曼战役失败的教训时写道,战斗的结局取决于油料的及时前送。大战后期,英、美空军集中轰炸了德国和日本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及油料运输线,每月投弹数万吨,使德国合成油产量下降了95%,日本炼油工业的生产能力下降了83%,导致德、日军队后期根本无法采取任何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对战争的早日结束起了重要作用。现代战争对油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油料保障不仅是武装力量实施战斗行动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五)油料勤务的发展趋势

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表明,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应用,未来战争的节奏将加快,战场范围扩大,部队机动频繁,作战行动对油料的依赖性增大,油料勤务的地位、作用将更显重要。许多国家军队正在加紧进行油料勤务组织体制和保障体制的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职能,充实保障实体,完善联勤体制,实行科技强军,建立精干高效、反应快速的组织指挥系统和强有力的保障实体。在油料保障的组织指挥与管理上,将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融指挥、控制、通信、管理于一体的保障系统,以炼油厂和后方基地油库为中心,构成生产、储存、运输、补给,上下左右相互贯通的信息自动化网络。并组建应急机动的油料保障力量,提高快速保障能力。在油料的性能和品种上,将重点发展多用途、长寿命、高性能的洁净油品,提高油品质量等级,开发新能源,推广战场单一燃料,以适应高技术武器装备用油和方便供应的需要。在油料装备上,力求做到与武器装备发展同步,进一步提高装备的机动性、可靠性和多功能水平,发展软体储油容器、组合式加油装备、装甲加油车、整体自装卸运油车、直升机野外加油装备,以及高性能空中、海上加油装备,提高油料整体收发能力和加注速度。有的国家军队为实现多军种、多机种、多层次空中快速加油,正在研制由空中加油机操纵的无人加油飞行器。在油料运输上,将努力提高运输效率,发展大容量运油装备,提高野战输油管线铺设速度,更多地运用航空运输和管线运输。在油库管理上,将进一步提高油库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防护能力。油料专业部队的编成,将日趋综合、多能化,成为机械化部队、航空兵部队和舰艇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