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时间:2022-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大家都看过蓝球比赛吧,不管是电视转播或现场的。我在这里要大声的告诉家长朋友们,你扮演的角色错啦,你不是教练员,你应该是拉拉队员!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了教练员,那你当然用教练员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队员,那你就会不断地在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检查错误,分析问题,提出方法,解决问题。

我想大家都看过蓝球比赛吧,

不管是电视转播或现场的。

你会在球场外总有那么两种人,都不停地在那里大喊大叫。

一种人,

喊的都是与球场上发生的技术内容有关的事:

传球,防守,

加快速度!注意节奏!

另外一种人,

不管球场上球员打得什么样,

一直就在旁边叫好,加油,

自己一方的队员,

比分越是落后,越是叫的起劲。

从来也不说自己的队员不好。

说到这里大家马上都知道了,

第一种人,叫做“教练员”,第二种人,是拉拉队员。

教练员的职责是什么呢?

制定训练计划,指导训练,

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拉拉队员的职责是什么呢?

调动情绪,制造气氛、鼓舞士气,

实际上,

在练琴活动中,

也有这样两类角色,

那就是教琴的老师和琴童的家长。

负责“制定训练计划,指导训练,

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的,

是老师。那是他的本职工作。

负责“调动情绪,制造气氛、鼓舞士气”的是家长 ,

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你见过有拉拉队员突然从场边跳出来大喊:“注意节奏、加快速度”的吗?没有。

可是在学琴中,却有大量家长,

坐在练琴的孩子旁边,

不停的指指点点:注意动作,

“注意节奏、小心别错了。”

我在这里要大声的告诉家长朋友们,

你扮演的角色错啦,

你不是教练员,

你应该是拉拉队员!

家长的首要任务

在孩子学琴过程中,

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鼓励孩子的学琴积极性,

诱导孩子喜欢学琴,热爱音乐。

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让孩子感觉到,

你为他练琴而高兴,

他练琴,你就更加喜欢他。

不管孩子做得好坏,

你都应该对孩子表现出的欣赏与赞美。

让孩子在学琴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孩子正是在这种快乐和赞许当中,

增强了学琴的动力。

这,才是家长的首要任务。

而不是,作为孩子学琴的家庭教师

过多的关心那些

本来应该是学琴老师该操心的事。

遗憾的是,

有很多家长演错了自己的角色,

不但把自己当成教练员,

甚至把自己当成了监工和看守,

死死盯着孩子随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种种不是,

别偷懒,快练,

这错了,那不对,

手干什么呢?

老师让你注意的事,

你注意了吗?

家长很不愉快

孩子很紧张,

角色决定态度,角色决定表情

如果我们的家长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就是拉拉队员,

那么你也就知道了

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与语气,

与孩子沟通。

你见过拉拉队员

板着脸教训场上的队员的吗?

肯定没有。

因为他的身份地位不容许,也不合适。

如果家长明白了自己作为拉拉队员的定位

同样是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

你一定会让孩子感觉到,

你仅仅是善意的提醒,

而不是硬性的要求。

你的态度、语气、表情都会让孩子感到很温馨、很柔和、很亲切,很容易接受。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了教练员,

那你当然用教练员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队员,

那你就会不断地在孩子练琴的过程中,

检查错误,分析问题,提出方法,解决问题。

当你指出孩子的错误,

而孩子不改正,或改不了,

你就很控制自己的急躁的情绪,

而你的急躁情绪,

本身就为学琴活动,蒙上了一层不愉快的色彩,

甚至于,就连你在学琴现场的存在,

都会让孩子感到不愉快。

而这种不愉快,正是导致孩子不爱练琴、不爱学琴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过去我教了很多学钢琴的学生,

自己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

我发现家长把自己的角色摆在什么地方

对孩子学琴影响特别大,

角色错位的负面影响

有些家长可能就不太同意这样的意见,

他们会说:

眼见着孩子有错误却不管,

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吗?

而且,孩子这么小,

也记不住教师的要求,理解不到位

我帮助他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告诉大家

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你是否应该指出孩子的错误,

问题的关键在于,

孩子学琴中出些小错误、有些小毛病,

这都是枝节的小问题,

而给孩子提供一个愉快的学琴环境,

这是个关系到孩子的学琴活动能否持续,甚至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大局,

如果你的指导,是令人愉快的,让他心悦诚服,

那么当然没有问题,

但是,

对于多数家长来说,

他们在指出孩子问题的时候,

往往很难不带着挑剔与指责的口气,

即使家长的口气是心平气和,

耐心而客观的,

仍然会引起孩子的不快。

为什么呢?

当然他知道,

你指出的问题是存在的,

他指出这些问题,

对他是有好处的,

但是这些话,

他不要从你的嘴里听到。

从你嘴里听到了这些话,

他的直觉体验是——你对他不满意。

为什么从教师嘴里说出同样的话,

就不会使他产生那么不愉快呢?

因为,你在他的心目中,

有你自己特定的角色——

你是他的亲人,

从亲人那里,

孩子真正想得到的,

是认可、赞扬、鼓励与欣赏!

他需要你给予的,

是亲情而不是指导,

这是人的亲和需要本能所决定的。

他认同的是你作为亲人的角色,

而你板着面孔扮演教师的角色,

那么你就与他希望你扮演亲人的角色相冲突了,

这时,他就拒绝接受你这个角色。

也就是说,你可以指导他,

但是,你必须首先让他觉得,

你的行为更像是一个亲人,

如果你扮演的角色,

更像一个老师的话,

那他就用教师的角色来衡量你。

而你在他的心目中,你根本就不是老师,你也不具备教师的权威!

这时候,

对他而言,

你既不是亲人,又不是教师。

那,你就不要怪他,

不爱听你的话了。

这就是为什么,

许多家长说:

怎么同样的话,

我说就不行,多少遍都没用,非得老师说,他才听呢?

现在家长们应该明白了,

你把自己的角色位置摆错了。

当你板着面孔

教育孩子的时候,

你既失去了,孩子对你的亲情,

又失去了,孩子对你的尊敬。

结果导致了,

孩子跟你板上了面孔,

他说:“你说我不行,你给我试试”。

我相信,

当孩子使这杀手锏的时候,

多数家长,都会立即有自己威风扫地的感觉。

当然,也会有恼羞成怒的家长,

只能靠动粗,来压服孩子了。

这时候,不愉快就升级了,

从指导孩子,变成教训孩子,

从教训孩子,变成惩罚孩子。

至此,整个学琴活动,就只有一个色彩了——痛苦。

我给大家讲一位琴童父亲,

亲口给我讲的例子,

他的孩子,

在钢琴演奏上有很高的天赋,

3岁多学琴,

在14岁时,已经达到了职业演奏家技术水平,

他的个人能力,

远远超过绝大多数音乐学院大学钢琴系的学生

自从孩子学琴以后,

父亲每天7点以前,

把所有的单位工作全做完,

把所有的社会应酬全部处理掉,

10年来,每天7点钟,

雷打不动监督孩子练琴。

这一天,

单位交给他一个紧急的不得不去的出差工作,

要3天时间!

父亲说了,

这么多年来,

我从没离开过孩子这么长的时间,

10年来没有一天不陪他练琴,

他说,

我每天陪着他练琴,

小的时候只要我不陪,

他就不练琴,

父亲他认为,

这个孩子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

就是陪出来的,

他一想到,

孩子要有三天脱离他的监视,

就非常不放心,

但是没有办法这三天他必须离开,

他非常焦虑,非常紧张,

不知道这三天孩子会做出什么事

千千叮咛万嘱咐之后,

踏上了出差的路,

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每天打电话回家,回孩子在做什么。

终于熬到第3天总算回来了

孩子见到他父亲,跟爸爸说,

我想给你听一听,你不在这3天里我新练的一首曲子,

爸爸问,什么曲子?

孩子说是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能想象吗?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是一首长达33分钟作品,

音乐界公认的,

浪漫主义时期最深奥,最复杂,

最艰深的钢琴作品的鸿篇巨著,

就连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好学生也要练一年的时间,

这孩子仅用了3三天的时间,

就把全曲练下来了,

且不说孩子的天赋才能多么高,

我们能够想象,

在这三天里,

孩子多么勤奋,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呀!

孩子演奏完了这首长达33分钟的作品后,

回头看着父亲,

等着父亲说话

父亲看着孩子,

当场指出五个错音,

转身走了。

这是他听到身后传来孩子哭泣的声音,

父亲不理解回头和孩子说,

你哭什么呀,

说你有几个错音你就哭呀,

从来不都是我给你挑错音吗?

今天哭什么呀,

孩子突然从琴凳上站起来,

冲进卧室,

重重的关上门,

屋里传来孩子嚎啕大哭的声音,

父亲怎么叫

孩子都不出来,

饭也没有吃,

整整哭到晚上10点多钟,

这位父亲不理解,

孩子为什么对指出他5个错音

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父亲完全没有意识道,

他10年来没有1天离开孩子,

严防死守,

紧紧盯着他,

没有给过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

而孩子想这短短的三天中,

抓住这难得的机会,

做一件大事情,

孩子想向家长证明,

我今年14岁了,

我已经能够独立了,

您已经陪了我这么多年,

现在我想让你知道,

我是大孩子了,

我懂事了,

孩子想让父亲放心,

在您不在的时候,

我同样可以多么努力,

多么勤奋,

孩子想向父亲证明,

他是一个能够让你放心的,有出息的好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在3天里面所做的一切

只为了让你说一句话:

“你真是让爸爸放心的好孩子!”

为了这句话,

孩子需要在短短3天里面做一件大事情,

一件能够值得你说这句话的大事情,

为了你的这句话,

他需要做出让你刮目相看的成绩,

所以我想,

这个孩子在决定

选择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时候

一定是煞费了苦心的,

他虽然只有14岁,

但是他已经知道,这部作品,

对任何一个学钢琴的人意味着什么样的劳动!

但是,

他最终得到的却是:

在你挑出5个错音以后,

转身而去。

我们设想一下,

如果这位父亲,

在听完孩子演奏以后,

冲上去,抱住孩子

这样跟孩子说,

爸爸就知道你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好孩子,

你已经长大了,

懂事了,不用爸爸再操心了

凭你的才气与这样的勤奋、懂事,

你将来一定能成为让爸爸自豪的钢琴家!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这位家长是这样说的,

并在将来表现出来自己对孩子的信任,

那我想,

这个孩子的自觉性与独立性会有极大的发展,

而能不能自觉、独立性的练琴,

对于一个将来准备走专业音乐道路的学生来说,有多重要,

我想大家都能够想象

但是,

以这位家长的做法,

我们还能指望下次在他出外不在的时候,

孩子还想做点什么给他看吗?

这一天发生的事,

是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它本可以成为一个转折点,

从此,孩子走向自立、自觉,

但是,

由于家长的角色错位,

他错失了一个在孩子成长的重大转折关头,

推孩子一把的机会。

这个家长从头到尾

在孩子的学琴活动中扮演

教练员的角色,

如果说,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

有些家长,

扮演教练员的角色是有些无奈,

但当孩子学到一定程度以后,

家长还不能改变自己错位的角色,

那就错失了你本来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

我有一个学生的家长他做的特别好,

与那个家长不同的还有这样一位家长:

这个家长经常向孩子表示

我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下班回来听女儿弹琴,

他们家住在一个小四合院里,

他每天下班第一件事情就是,

包往地下一放,

坐在他们家院里的破藤椅上,

摇摇晃晃的听屋里面的女儿弹琴,

不管孩子是弹基本练习,还是练习曲,乐曲

也不管孩子弹成样,

他都是一副享受状,

有的时候会出错音了,断了,

他也不不说话,

他做的就是欣赏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孩子学琴,他高兴。

最多偶而说一句,

刚才我怎么觉得有个地方点别扭?

没有错误吧?

只是表示出困惑,

但绝对不去挑剔和指责。

他的这种态度与做法,

让孩子觉得很轻松,

所以孩子也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

孩子就盼着父亲下班回来的时候,看他练琴。

当孩子弹琴到一定程度

孩子在家里面,经常给父母当卡拉OK伴奏,

孩子弹琴,父母唱歌,

一家人其乐融融,

家庭的幸福、愉快的学琴氛围,

使这孩子的学琴的动力特别强。

学琴进步也很快。

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所获得的不同效果

就是“拉拉队”或者“教练员”的角色扮演的不同

每个明智的家长都会明白,

在上面的那个故事中,

家长选择哪一种角色,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不同!

结语:家长的微妙定位

如果说,有些家长,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

客串一下教练员的角色是无奈之举,

那你要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先做好,——亲友团,啦啦队!

客串教练可以做一点,

——提醒一下孩子应该注意的事情,

但是,绝不能越俎代庖,真把自己当成了教练员。

下面这是一个琴童的原话:

你听听孩子说的多明白:

我愿意家长陪着,但我不愿意他盯着。

我愿意家长在旁边看(KAN4)着,

但我不愿意他在那里看(KAN1)着,

他可以对我进行指点,

但不要老是对我指指点点。

孩子就用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比喻把拉拉队和教练员的界限划分的清清楚楚。

我建议:

我们的家长如果实在划分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的话,

就想想这个孩子的话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