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信地向世界发声

自信地向世界发声

时间:2022-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乐黛云以灵敏的感知接受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践东西方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目标。乐黛云作为一名中国学者,在多个场合自信地向世界发声,赢得世界学人的认同和欢迎。乐黛云以她学术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为根基,不仅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让世界学人看到中国的历史、文学和研究力量,亲密了中国与世界。


   岁月蹉跎。乐黛云直到50岁才走向一个她饶有兴趣的学术领地——比较文学。

  机缘巧合。1978年北大招收20多名欧美留学生,乐黛云被学校选去给留学生开现代文学课。乐黛云讲鲁迅、曹禺、老舍,这些都是受西方文学影响很深的作家,自然而然,讲课内容接近了中西方文学的比较。

  乐黛云写的第一篇文章《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1981年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过去,人们很少注意尼采在东方的影响,很少注意鲁迅受过尼采的影响,做了比较研究之后,乐黛云发现文本背后真正的思想内涵,于是写下这篇论文。文章受到好评,引起关注,她的好些学生觉得这篇论文特别有意思,非常有价值。1981年,哈佛大学到北大招人,乐黛云就到哈佛燕京学社去了。一年后,又去伯克利做了两年访问研究员,融入世界比较文学之潮。

  乐黛云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她从第一阶段的“影响研究”开始,到第二阶段的“平行研究”,再到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民族文学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建构了扎实的框架和系统。乐黛云以灵敏的感知接受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践东西方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目标。

  她频频走上各类讲坛。

  她说,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充满热爱,对他人文化要有一种同情的了解。

  文化对话不是用一种思想去覆盖另一种思想,有不同声音,才有文化的繁荣。

  文化的交融是双方的选择,选择的权利是双方共同的,而不是我们给人家安排什么。

  文化与文化相处,最根本就是对话,对话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而并不是像以前那样要统一思想,我的思想把你覆盖、同化。

  每每,一走上讲坛,她浩阔的心灵空间便汹涌着思维的喷泉,此起彼伏,如沦如漾,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繁复的理论举重若轻,桀骜的句式化繁为简,一切杂念排空,一切怨艾消遁,通灵、脱体的感悟油然而生。她认定,她最适合的位置就在这里。不,她的生命就在这里,根就在这里。

  纽约、慕尼黑、东京国际比较文学年会,夏威夷中国现代文学国际讨论会,雅典国际妇女研讨会,墨尔本中国当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波士顿第20届世界哲学家大会,温哥华“中国与21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福岗“东亚文学——交流与交响”国际学术讨论会……乐黛云作为一名中国学者,在多个场合自信地向世界发声,赢得世界学人的认同和欢迎。

  自信地向世界发声,意义是多重的。乐黛云以她学术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为根基,不仅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让世界学人看到中国的历史、文学和研究力量,亲密了中国与世界。

  比较文学源远流长。乐黛云说,20世纪初从王国维开始,中国文学就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1年,清华大学邀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理查兹开设比较文学课,而且出版了一本讲义,题目就是《比较文学》。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等,都是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学的。

  乐黛云以她的研究成就,做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

  新出版的《涅槃与再生》,书序写得相当好。对意义领域、全球化的分析很到位,“整体移入”、“发展迷思”、“资本逻辑”以及20世纪苦难的概括,都给人启发。她论王国维、吴宓、朱光潜、鲁迅,很从容,很精道,是很结实的力作。她与杜维明、余华、金耀基、舒衡哲的对话,很精彩,也很通俗。她对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的诠释,很精辟。她还说,社会之道、做人之道,是从“情”开始的。欣赏文学,首先要有“成像”的能力。只要求“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就有可能导致一种文化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没有记忆就没有真正的历史。写得好,就是写得家常。尊严并不是要用死来捍卫。

  她还讲到艾珂,讲到怀特海,讲后现代理论基础,讲后现代主义思想很多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