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湿地日

世界湿地日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湿地公约》就是各国在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重要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湿地公约》签署于1971年2月2日,是在伊朗的拉姆萨乐镇签署的。1976年10月,公约常委会决定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公约》主张以湿地保护和明智利用为原则,在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范围内利用湿地。
世界湿地日_现代节日解读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的英文是:World Wetland Day。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湿地被大量改造,许多水禽和动物丧失了栖息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必要性,于是英、美和苏联等国家率先发起制定国家间合作保护湿地的框架协议。《湿地公约》就是各国在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重要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简称)签署于1971年2月2日,是在伊朗的拉姆萨乐镇签署的。1976年10月,公约常委会决定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什么是湿地?依据《湿地公约》,广义的湿地是指:无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又包括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

一、沼泽湿地

根据一般概念,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者浅层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并有泥炭堆积,上面生长着喜湿性或喜水性沼泽植物,下面有普遍明显的草根层,呈海绵状,孔隙度大,保持水分能力强的湿地。泥炭堆积是沼泽发育的重要标志。泥炭又称草炭或泥煤,是在水分过多而空气不足的条件下,植物残体的腐烂过程相其缓慢,经过不完全分解逐渐堆积而成的。沼泽地的泥炭厚度薄者几十厘米,厚者可达几十米。

沼泽地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

(1)水体沼泽:主要是指低洼平原上较浅的湖泊、河流或小溪,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水挟带着细粒泥沙不断流入湖泊,并在湖边大量沉积下来并向中心推进,年深月久,湖泊就越来越浅了。这样水生植物也逐渐繁殖起来,植物残体也不断在湖底堆积起来,当湖泊中的沉积物达到一定厚度时,原来水面宽广的湖泊就变成浅水汪汪、水草丛生的沼泽了。

(2)陆地沼泽:是指地面森林或草甸转化成的沼泽。在森林地区由于枯枝落叶不断在林下堆积,一些潮湿的草甸地区地面都会形成一个厚实的草层,这好像给地面盖了一层松软的被子,常使土壤通气状况变坏,它既能大量蓄积雨水,又能防止土壤蒸发,从而形成过度湿润的状态。这时土壤中的有效养分逐渐减少,因而变得十分贫瘠。随着上述环境的变化,原来生长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大批死亡,繁茂的苔属植物和喜湿的莎草与水藓等相继兴起。这些喜湿性植物能保蓄大量水分,从而更加强了泥炭堆积的条件,并很快成为一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世界上沼泽湿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以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沼泽面积为最大。其他各洲沼泽分布有限。我国的沼泽主要集中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

二、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开发的洼地有积水,或有换流缓慢的水体,或陆地表面经常或间隙有水流动的水域,主要指滨海、滩涂地的围垦,海水养殖,盐业生产,丘陵和湖区的水稻种植养殖而形成的湿地,以及为农田灌溉的渠道、塘堰等。

《湿地公约》主张以湿地保护和明智利用为原则,在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范围内利用湿地。缔约国有义务将境内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列入湿地名单,并加以保护管理,并将其生态学特征发生的变化向秘书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