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僰人的历史源流

僰人的历史源流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川南地区是僚人入蜀的一个主要通道,对此更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故此,应搞清僚人与僰人的关系。此“并是诸僚”,应包括秦汉以来长期居住于僰道的土著僰人和北上入蜀的僚人。川南僚僰人习俗,已经川南僰人悬棺葬的考古发掘中得到印证。


明代“都掌人”即僰人

历史文献和碑刻来看,明代僰人与都掌(蛮)也常常是相通的。如明李长春《建武厅城碑记》记载:“建武,故山都(掌)地,僰人屯聚冠钞,保此巢穴。”“异时戈矛所指,往往博景而还,故僰人盘互自坚,虎豹咆哮于九关,谁其精胸而事之仞也”。又李长春《平蛮碑》称:“以(万历)元年五月庚辰,一战凌霄城,破之;六月丙寅,再战都都寨,复破之。僰人失此二险,交臂大折,乃纠集其党人保九丝城”。“公购死士夜缒取一道上,大军蹑衔而登,奋挺叫嚣,声殷殷撼天地,僰人方枕藉自坚,不虞兵之飞度,自假王以下皆骈首就诛,争蹂躏以死”。明代曾省吾《确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称:“都(掌)蛮东连永宁,南接芒部,西通乌蒙,北达马湖,而戎、长、高、珙、庆、筠六县近相连络,即古之戎僰,汉之西南夷也”。由此可知,明代的都掌蛮就是僰人。川南和滇东北地区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这一点也佐证了“僰人悬棺”定名无误。

僰人与僚人的关系

所谓“僚人入蜀”,一般是指从公元四世纪成汉政权时期,大量僚人从牂柯地区涌入蜀地的事件,治西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学者莫不予以极大的关注。蒙文通先生指出:此事“为汉唐间西南民族之一大事。……于西南历史关系至大。”川南地区是僚人入蜀的一个主要通道,对此更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称“僰人悬棺”应为“僚人悬棺”的学者,多引元代学者李京《云南志略》的记载:“土僚蛮,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妇人跣足、高髻。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颠崖之上,以先堕者为吉”。故此,应搞清僚人与僰人的关系。

戎州为晋犍为郡及朱提郡南广县地(即今宜宾、南溪、珙县、高县、筠连等县),“一十六州管县七十六,在南广溪洞内,并是诸僚。”此“并是诸僚”,应包括秦汉以来长期居住于僰道的土著僰人(僰即僚属)和北上入蜀的僚人。唐时见于记载的川南都掌蛮,亦即僚僰之属,足见戎州一带僚人之多。

由于川南等地的僰人具有身着筒裙、椎髻、凿齿、贵重铜鼓等与古代华南地区越僚系统民族相同的文化特征,因此从魏晋至唐宋时期历史文献记载又称之为“僚”、“土僚”或“葛僚”、“戎僚”。如《华阳国志•蜀志》:“帝攻青衣,雄长僚僰”。《新唐书•南蛮传》:“戎、泸间有葛僚”。宋代则称“僰夷葛僚”、“刚夷恶僚”。川南僚僰人习俗,已经川南僰人悬棺葬的考古发掘中得到印证。无论戎僚、葛僚、土僚、仡佬和僰人,在同一地域内行共同习俗,即头饰椎髻、打牙凿齿,使用铜鼓,行悬棺葬俗,有着相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充分证明他们出自一源,相承一脉,故屈川教授在其所著《都掌蛮—一个消亡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僰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一书中认为:“在唐宋元明之时,史籍文献中更多出现了“都掌蛮”(据有水都四乡、山都六乡,在今兴文、珙县境)、“九丝蛮”(据有九丝山天险,在今兴文县境)等称谓,因族称繁杂,葛僚、土僚、僰人和都掌蛮等也被笼而统之称为“群僚”。群僚之“僚”,包括川南土著僰族”。这个分析极为精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