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淌的历史(三)

流淌的历史(三)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淌的历史(三)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反映西夏历史的电视连续剧《贺兰雪》在银川开拍,剧组在黄河西岸的一座旧城堡里搭建摄影棚,这座旧城堡就是横城堡。修建于明代的宁河台原本是为保护横城渡口而修筑的戍台,到明清时,作为兵站的宁河台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莫家楼渡口与永宁仁存渡口、石嘴山渡口并称为宁夏三大渡口。宁夏在清代是全国11个食盐产区之一,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流淌的历史(三)_印象宁夏

流淌的历史(三)

img710

img711

img712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反映西夏历史的电视连续剧《贺兰雪》在银川开拍,剧组在黄河西岸的一座旧城堡里搭建摄影棚,这座旧城堡就是横城堡。300多年前,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所需的兵马粮草,就是从这里运往前线的。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之后的八年里,居住在新疆准噶尔部族首领噶尔丹勾结沙俄发动的多次叛乱都被清军挫败。公元1697年,噶尔丹再次发动叛乱。康熙在横城西渡黄河,亲临宁夏调兵遣将,平定噶尔丹叛乱。他沿长城一线到达宁夏,在横城渡乘船前往内蒙古白塔给出征的将士壮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后勤保障都是关系到战争成败的关键,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谁掌握了运输这个战争的命脉,就等于先拔得了战争的头筹。在这种情况下,运输线也可以说是参战双方的生命线。当年就是在这里,左都御史于成龙征调大小船只103只,从宁夏通过黄河向下游,也就是今天内蒙古包头市西的白塔运送大米。此次于成龙一共运粮60多吨,为最终彻底平息叛乱,巩固疆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得胜还朝的康熙再次从横城渡口上船,踏上返程之路的时候,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的舒畅、快意。当他坐在高高的二层楼船上,沿着黄河顺流直下,直达内蒙古的托克托县,他眼中的西部风光一定也和今天的一样壮美无比。

img713

横城渡口附近有个小村子叫临河镇石坝村。临河原为宁河,因明代曾在这里建有宁河台而得名。明末清初时宁河台被黄河冲毁,留下了砌坝的石块,才有了村子现在的名字。

img714

修建于明代的宁河台原本是为保护横城渡口而修筑的戍台,到明清时,作为兵站的宁河台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宁夏境内大大小小几十个渡口、码头中,像这样在渡口旁修建戍台的地方仅此一处,这是否意味着相对其他渡口而言,横城渡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呢?

img715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由于渡口西边就是西夏的都城兴庆府,包括兴庆府和宋朝交往的驿道、和辽国交往的驿道,都要通过这个渡口。当时这个渡口不叫横城渡,叫怀州渡。也就是说,当时这个渡口就是西夏都城兴庆府的东大门。到了明朝,改成宁夏镇。宁夏镇是九边重镇之一,要指挥整个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守,所以就变成横城渡。这个渡口对于宁夏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渡口,宁夏镇就完了。”

作为军事据点的横城古渡,战时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平时又是经贸往来的口岸。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曾是宁夏与内蒙古地区民间联系的重要通道。明代时,横城渡所在的宁夏镇是北部的军事重镇,因而渡口自然成了人员往来、物资流通的重要所在。曾有人用“渡者蚁集河襦”来形容当时横城渡十分繁忙的景况,加之当时宁夏镇通往长安的驿道经过这里,于是“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由此可见横城渡在当时的重要性。

宁夏境内的黄河从南到北共流经10个县市。一般来说,那些距离城镇最近、水域较宽、水流平稳、河岸较为固定平坦的地方,往往成为停靠船舶、装卸货物的码头和渡口的最佳选择。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码头、渡口中,尤以中卫最为密集。民国时比较重要的十六处官渡中,有十一处在中卫境内。

img716

凭借黄河之利,中卫河运一度十分发达,历史上有“中卫九渡”、“十二码头”之说,中卫因此曾经是当时这一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明朝皇帝朱img717钧还特批在中卫地区设立边境贸易集市,大宗的食盐、煤炭、瓷器、木材,还有当地的特产香水梨都是通过这些渡口运往各地,其他地方的物产也从这里流入宁夏。

说到黄河水运,不能不提到中卫市城东10多里的莫家楼。自古以来,莫家楼渡口与永宁仁存渡口、石嘴山渡口并称为宁夏三大渡口。

王国正(宁夏中卫莫家楼村村民):“从上河青海每年卸下来的木料在黄河两岸堆积如山,木料在这里作为一个总批发地点往各地批发,这是木料的来源。再一个就是百货来源,从天津、上海、西安、武汉这一带来的,都是用车辆运到这里进行(交易)。”

img718

当时的莫家楼既是一个南来北往的水陆交通码头,又是一个商贸十分活跃的集镇。每天到这里的大船和羊皮筏子有上百只之多,骆驼两三千之众。当时有句话叫“有人不知中卫城,无人不晓莫家楼”,是什么原因让莫家楼在当时有如此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呢?

杨俊敖(宁夏中卫航运公司职工):“那边那个墙下面以前是堆盐的地方。就那个场子,那时候盐库多,那个房子是老式的,盐库盛完以后,就往场子里倒得好高呢,码得大码子。”

img719

宁夏在清代是全国11个食盐产区之一,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食盐的开采量和产量在西北首屈一指,盐税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50%到60%。

杨俊敖(宁夏中卫航运公司职工):“莫家楼是个水码头,就指望盐往过运,指望这个过生活,盐拉过去都走的是平凉、西海固这几个县。”

王国正(宁夏中卫莫家楼村村民):“蒙古族的饮食、居住,一直到他的生活用品都要从莫家楼批出去。蒙古人上来驮的盐,下去的时候驮着粮食,他这一趟驮着盐出来以后,回去时就要把这一年的口粮从莫家楼带走,所以这个地方住的商人,粮商、百货商、各式各样的商家,甚至还有武汉、西安、天津的人呢,商号里面的留守人员就在莫家楼长期留守。”

img720

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政府在莫家楼开设的盐务局,眼前的地面建筑修建于民国年间。自清代以来,政府历来都把盐务机构设在中卫的莫家楼。

img721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为什么在中卫设呢?因为中卫县的西边,现在属于内蒙古的阿拉善盟有两个盐湖:一个叫查汗池,一个叫同湖池。他用骆驼驮出来,驮到黄河边是距离最近的,集中到某个仓库,这个词叫灌仓,就是骆驼驮出来存放到仓库里边叫灌仓。仓就在黄河边,然后用木船批量地运到包头,这个地方就是个装盐的码头,运到包头的盐相当多,然后从包头再上火车,运到全国各地。”

王国正是当地的农民,出生在莫家楼。老人说,从他爷爷那辈儿起,家里就在莫家楼做买卖。王国正老人知道很多关于莫家楼的故事和传说,只要一说到莫家楼,王国正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老人说他很想把这些记录下来写成书,留给后人。

王国正(宁夏中卫莫家楼村村民):“从北面到南面,我刚才给你谈的汉族饭馆、满族饭馆、蒙族饭馆、回族饭馆,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家。因为我们住的街口就可以看到黄河边,那时候离黄河很近,现在也很近,你一望那船的上面,从前船的上面挂的桅灯,我们小的时候就叫马灯,提到手里的,一个船上有一个灯。我们小孩好奇就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数人家的灯,能数到二三百个灯,再往水面一望,水面上灯光闪烁,简直好像到了水晶宫了,水都一片通亮啊。”

解放后,由于盐运减少,莫家楼失去了往日的兴盛。如今,这条当时著名的“莫家街”依旧是鹅卵石路面,但再也看不到当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昔日的莫家楼已成为老人口中津津乐道的故事。莫家楼在历史的尘埃中一点点远去,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十分落寞孤寂的背影。

如今,在宁夏的黄河上,像下河沿这样的老渡口仍然发挥着作用。尽管现在交通便利了,但是由于价格便宜、方便省时,人们出门还是会选择渡船往返于黄河两岸。

img722

img723

img724

唐晨旭(宁夏中卫地方海事局干部):“这艘船是一艘无动力的船,是由缆绳来固定,是利用水的冲力来运动,给船加力,所以这艘船不需要发动机。”

无动力索道渡船主要由架设在黄河两岸的钢缆、在渡船一侧起固定作用的腰绳和起调节作用的两根提头绳以及两台手动卷扬机组成。当船离开河岸,船工都会按照在手动卷扬机上事先做好的记号,提紧或放松渡船头尾的两根提头绳。

陈鸣岐(宁夏交通厅高级工程师):“ 把船的前提头绳收紧,后面的提头绳放开,船舶就产生了一个倾斜的角度,水流方向和船就产生了一个夹角,一个角度,这样一部分力量产生。就把船这样斜过来,使船舶往前走。你看,产生一个分力。这样一个力过来以后,这里又产生这么一个分力,实际上从这里分解出来一个力,把船舶推向那边去了。”

当遇到黄河水流小的时候,船工还会通过渡船迎水一侧的两块挡板来调节船的行进速度。

陈鸣岐(宁夏交通厅高级工程师):“当水流速度小的时候,或者水小的时候,水就顺着船体的底部流走了,不产生分力,所以船工就想了个办法,在船迎水的一侧装了两块钢板,水流冲过来的时候就冲到钢板上了,加大了水的分力,所以船就好走了,要是没有这个挡板,这个船走不动或者走得很慢很慢,走不了了。”

img725

据说,这种绝妙的过渡方式一经推出,各渡口纷纷效仿。如今,在中卫境内的许多渡口都采用了这种过渡方式。最先使用无动力索道渡船的大坂渡口,经常会有各地的慕名者前来观摩,无动力索道渡船既经济而又环保,成为宁夏黄河船工在水运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编导:辛育红    

撰稿:辛育红    

摄像:李 军 王 勇

   宋小庆 胥陆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