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淌的历史(四)

流淌的历史(四)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淌的历史(四)照片上的年轻人叫鲁人勇,此时他还是交通部重庆河运专科学校海河轮机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鲁人勇,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在黄河畔的宁夏度过。因而,大力发展黄河水运,仍然是当时的宁夏政府和交通部门十分重视的工作之一。在当时西北屈指可数的三个造船厂中,石嘴山船舶修造厂与当时归属于宁夏的磴口造船厂名列其中。在这里,曾经诞生了宁夏有史以来第一艘机帆船。
流淌的历史(四)_印象宁夏

流淌的历史(四)

img726

img727

img728

照片上的年轻人叫鲁人勇,此时他还是交通部重庆河运专科学校海河轮机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鲁人勇,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在黄河畔的宁夏度过。按照当时学校的分配原则,鲁人勇毕业后被择优分配到了宁夏北部的工业城市——石嘴山市,报到单位是石嘴山船舶修造厂。

(鲁人勇和同事陈鸣屿在造船厂旧址的对话)

——那边是个防洪堤,防洪堤再往那边走就是家属院,防洪堤旁边我们还种菜呢。

——那儿有个菜园子,在造船船台的南面,那是菜园子、菜地,咱们厂部门口还有个车间你忘了?

——是什么车间呢?叫红炉车间。

——哎,红炉,对对对,打铁的嘛,潘相文在那儿嘛。

相对其他西部城市来说,重庆河运专科学校多给了宁夏两个大学生分配名额。在当时河运技术人才奇缺的情况下,为什么宁夏会得到这种特殊的待遇?刚刚成立的宁夏,为什么要把有限的经费用来建设一个船舶修造厂呢?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后,作了一个发展黄河水运的规划,规划提出来黄河宁夏段要通500到1000吨的轮船,可是宁夏当时最大的船舶才32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造新船。造新船选择地点就要求位置比较好,一个是地势比较好,第二个河床、河岸都比较固定,所以说就把厂址定到了石嘴山这个地方。”

img729

从南北朝时期,薄骨律镇镇将刁雍首开大规模黄河水运先河,宁夏的黄河水运发展历经了1500多个春秋。尽管几度兴衰沉浮,但始终如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一样奔腾向前。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宁夏的黄河水运仍然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出口物资运输中,70%是靠水运来完成的,水运是宁夏的主要财政收入。当时,包兰铁路、黄河大桥这些重大工程还仅仅是规划中的蓝图。相对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来说,水运价格相对便宜,是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铁路的十分之一,尤其适合运输大宗货物。因而,大力发展黄河水运,仍然是当时的宁夏政府和交通部门十分重视的工作之一。

1960年,和鲁人勇一样,20多个船舶和航运专业的技术工程师从全国各地来到石嘴山船舶修造厂,他们当中不乏国内顶尖的船舶技术人员。20多名高级造船技术工人大多从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抽调到宁夏。在当时西北屈指可数的三个造船厂中,石嘴山船舶修造厂与当时归属于宁夏的磴口造船厂名列其中。

(鲁人勇和同事陈鸣屿在造船厂旧址)

哎呀!这是四十几年前,四十六年以前的事了,我们当时来还都是小孩,都是小伙子。

如今,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但这片曾经留下他们青春的欢笑和泪水的地方,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永久的记忆。

(鲁人勇和同事陈鸣屿在造船厂旧址)

八级工是我们最高级别的工资了,八级工工资最高,都一百一十多元,比十七级干部的工资,当时我们才拿四十二块五,比我们两个人的工资还要高一点,我们技术室的厉工程师是高工,三级工程师。当时八级以上都算是高工,八级以下算一般工程师,他是三级,三级在全国来说都少见,造船工程师、总工程师一级的在全国都不多的。

img730

img731

img732

在这里,曾经诞生了宁夏有史以来第一艘机帆船。40多年后故地重游,似乎让两位老人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试航开始很顺利,走到安乐桥那儿一会就到了,后来就不顺利了,怎么不顺利呢?上面河滩、航道变化很大,走着走着就搁浅了,驾长领航员就说了:‘我昨天还走得好好的,今天就沉了滩,就搁浅了。’一搁浅,没办法就下去推,后来推出来再走,这个船不动了,失去动力,机器空转,下去一检查,螺旋桨上缠的全是芦苇根,芦苇根把螺旋桨全缠满了‘螺旋桨’成了秃扫把,秃扫把当然就失去动力了,只能到岸上找农民借镰刀,把芦苇根割掉,割掉了,走一段又不行了。”

就这样,这艘还没来得及起名字的机帆船在黄河河道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这似乎也预示着新建成的石嘴山船舶修造厂的命运。

196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工程——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早在1954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就被列入国家“黄河流域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第一批修建计划的重点工程,这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凌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开工之际,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刚刚成立,由于地方力量较弱,无法承担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最后移交给水电部直接领导。

考虑到日后河道通航的问题,在交通部的强烈要求下,在设计之初增设了船闸,计划在修建拦河大坝主体工程时,修建航道及船闸,使得工程建设完工后,不仅发挥灌溉、发电功能,而且保留原有水上交通大动脉的功能。

汪一鸣(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当时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就在大坝的右边,就是河的东边留了一个船闸的位置。”

可是,后来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航道和引航道成了厂区,规划好的船闸改作了泄洪道。既然黄河水运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大坝建成后,要把原本规划好的船闸给取消了呢?

汪一鸣(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因为水运当时都是民营企业,都是私人资本家经营的东西,当时反对这个,要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所以对水运更不重视,对水运的长远价值没有认识。我认为没有足够认识的主要因素就是当时建青铜峡水利枢纽的时候,包兰铁路马上就要通车了,包兰铁路跟黄河是平行的,当时的专家也好,领导也好,可能认为铁路一通车,加上公路,陆路交通就可以代替黄河水运了。”

1961年,青铜峡大坝拦河后,黄河航运停运。

陈鸣岐(宁夏交通厅高级工程师):“从1960年开始,我们青铜峡大坝和三胜公大坝相继建成,把千公里的航道割成了三段。黄河航运本身的特点是运输长距离的大宗货物,黄河被割成了三段以后,运距缩短了,货物就运不出去了,所以它就没有前途。”

8月1日,包兰铁路南北两段在银川站接轨。

随着包兰铁路、黄河大桥这些重大工程的相继建成通车,兴盛了千年的黄河水运像一个精疲力尽的舞者,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61年,宁夏航运公司、石嘴山造船厂被撤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中卫沙坡头为代表的旅游热在宁夏出现,大漠、黄河逐渐成为宁夏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黄河弄筏、水上快艇等水上旅游项目尤其受到青睐。2006年,五一、十一黄金周,中卫沙坡头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0多万次,旅游收入460多万元。宁夏古老的黄河水运似乎通过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她的生命,续写着她的历史。

距离银川市50多公里的黄沙古渡旅游区2006年4月正式接待游客。投资人之一的冯忠雄笑称自己原来是个“煤贩子”,现在另辟蹊径搞起了旅游。经过慎重的考察,冯忠雄把自己的二次创业选择到了黄河岸边。

冯忠雄(黄沙古渡旅游区总经理):“我觉得黄沙古渡有了黄河以后,才感觉有了活力。你看坐在这个地方,特别是到了下午,这一会太阳快落的时候,能从水面上看到黄河落日圆,黄河落日圆从哪里体现?就要在黄河上面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再有大漠衬托,通过水面上映射出的倒影,充分体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img733

已过不惑之年的冯忠雄是宁夏中卫镇罗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他,脑海中会时常浮现出儿时与伙伴们乘船摆渡时的情景,那是冯忠雄珍藏在记忆中最美好、最快乐的片段。对黄河,他总是有种别样的情感。

img734

冯忠雄(黄沙古渡旅游区总经理):“小的时候老习惯在黄河边玩,看见黄河上船只来来往往拉人,自己那时候小,坐船不是太多,后来也坐过好几次,在黄河上面好像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就像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在我脑海中游荡。我们在现在这个地方搞开发的时候,我还是考虑到这一点,觉得在黄河上,尤其看黄河两岸的风光,可能更有一种新的感觉。”

只要一有空,马玉川老汉就会到古城湾村西的黄河边走走看看,这已经是老人多年的习惯。这里的一切会让老人想起很多往事。

和马玉川一样,中卫迎水镇牛滩村的汪希玉老人也爱到渡口去转转。汪希玉和他过去在黄河上运货时结交的老朋友马玉川已经许久没见面了。汪希玉现在是大坂渡口的股东之一,每年在渡口上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尽管很久不开船了,但是老人的生活里还是离不开渡口,少不了船。

每次遇有重大的事情,汪希玉的中卫老乡——冯忠雄也会习惯性地来到黄河边。现在,刚开业的黄沙旅游区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但是冯忠雄对自己的选择还是充满信心……

编导:辛育红    

撰稿:辛育红    

摄像:李 军 王 勇

   宋小庆 胥陆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