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淌的历史(二)

流淌的历史(二)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流淌的历史(二)1935年的一个夏日,一艘大型的皮筏子行驶在黄河上。由于公路中断,范长江搭乘着由120只浑脱制成的皮筏子,从兰州沿黄河顺流而下直赴宁夏。羊皮筏子作为一种古老而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宁夏地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接壤地带,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畜牧业发达,本地及邻近省区多盛产皮毛,因而宁夏的黄河水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流淌的历史(二)_印象宁夏

流淌的历史(二)

img699

img700

img701

1935年的一个夏日,一艘大型的皮筏子行驶在黄河上。筏子上有一名特殊的乘客叫范长江,此时的范长江还只是《大公报》的一名通讯员。1935年的中国正值日军大举进犯,蒋介石政府一味妥协退让,全力围剿北上抗日的红军主力。范长江此次西行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让红军抗日的消息天下知晓。由于公路中断,范长江搭乘着由120只浑脱制成的皮筏子,从兰州沿黄河顺流而下直赴宁夏。日后,在记录他此次西北之行见闻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中,范长江写到:“西北水上运输的皮筏子比木船更为普遍。”

范长江在他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中提到的皮筏子,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之分,今天在宁夏的一些旅游区仍然可以看到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作为一种古老而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单个的皮囊称为“浑脱”,若干浑脱组合在一起被称做皮筏。浑脱起初是古代游牧民族装水、奶、酒等饮料的器具,后来发展演变成渡河的工具。西汉时期,河套地区匈奴族已经开始使用浑脱过黄河。世界最古老的军事百科全书、宋代的《武经总要》里记述了浑脱的使用方法:“浮囊者,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缚其空,束于腋下,泅以渡也。”再后来,浑脱作为西夏军队的装备传到了中原并大量使用,《宋史·苏辙传》记载“河北道近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此时,浑脱不但可以当做过河工具,沙漠行军时,还可以当做盛水的袋囊。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蒙古军远征大理,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这时候,轻便的羊皮筏子完全是蒙古大军与刀枪、马匹同等重要的军事装备了。

img702

人说那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几十几道弯弯里有几十几只船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梁

……

宁夏地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接壤地带,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畜牧业发达,本地及邻近省区多盛产皮毛,因而宁夏的黄河水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img703

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下有一小村子叫童家园子,村里人多为童姓人家。因为靠近黄河,加上耕地少,童姓人家过去多以划筏子为生。

童老汉已近古稀之年,据他讲,童家祖辈四代都住在童家园子。童老汉11岁就会划羊皮筏子,到了十八九岁,开始划着羊皮筏子帮父亲运货。童老汉不光是划筏子的好手,还会自己做筏子。

制作浑脱要挑选山羯羊皮,因为它柔软、结实。宰杀时不能破肚,而是从羊后腿交裆处开口,从后往前剥皮,皮子一点都不能破。“浑”在汉语里有“完全”、“完整”的意思,这或许是浑脱得名的原因。熟皮的过程还要在皮囊里揉进食盐,灌上香油。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把皮剥下来以后,要先让它腐烂发酵,腐烂了好去毛,腐烂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细菌,把毛去掉以后,皮捞出来,这个时候如果不经过防腐处理,皮子就要继续腐烂,就要用食盐,当地老乡有一句土话叫‘用盐把皮拿住’,这个‘拿住’就是杀菌,盐去掉以后,要灌进胡麻油,使整个皮都渗透胡麻油,渗透的好处是什么呢?一个是防止皮裂开,皲裂,很柔软;第二个,油渗透以后,防水,水也渗不进去。”

羊皮筏子一般由14只充气的羊皮囊组成,固定在24根细木杆扎成的长方形木框架上。每只浑脱的浮力为70公斤,14只浑脱组并的皮筏,浮力接近1吨,可以乘坐6到8人。皮筏子大都是筏工自制而成,一般在黄河两岸往返摆渡,或是顺流而下运货。由于羊皮筏子较轻,又没有动力,只能顺水漂流,难以逆水而上,所以返回时,由筏工用肩扛回去,既轻便又灵巧,碰到运输大宗货物时,可以把几个筏子连接起来,可大可小,方便安全。

img704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现在旅游区14只浑脱组成的皮筏,就等于14个隔仓,一共装了六七个人,就有14个隔仓作为安全系数,即使撞破一个、两个,甚至三个、四个、五个,它都不会沉,仍然是安全的,就等于增加了隔仓,而且增加得相当多,安全系数大。”

石嘴山市,今天宁夏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旧时这里被称做“石嘴子”,由于临近内蒙古自治区,自清代以来,这里曾经是宁夏北部的贸易门户,是蒙、汉族群众交易的市场。交易的货物大多为毛皮、茶叶、粮食等生活物资。

大约在清光绪六年,也就是公元1880年以后,皮筏子被大量用于长途运输。这个时候英国的纺织业发达,但是缺少原料——羊毛,而中国西北几个省出产的羊毛被当做垃圾扔掉了。于是英国商人便在宁夏北部的石嘴山开设了10家洋行,专门收集西北几个省的羊毛,在石嘴山集中后,经过梳洗、打包,然后经过包头、天津外运。贸易兴盛时,这里每年输出羊皮100万张,羊毛1500万公斤左右。

由于运输的需要,这一时期宁夏的皮筏子不仅数量多,而且吨位大,甚至出现了载重30多吨的皮筏。由于用皮筏子运输价格便宜而且非常实用,当时宁夏的黄河河运十分发达,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运输市场。

清代到民国年间,羊皮筏子一直是宁夏黄河两岸主要的交通工具。直到近代,用皮筏子渡河或长途运输,对当地人来说仍然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宁夏黄河上的皮筏子东漂内蒙古包头,西行青海、甘肃,开通了东西河运的大门。当地人的吃穿用度是从河道上运进来的,当地产枸杞、发菜、甘草、二毛皮、烟煤和陶瓷缸等,也是从河道上运出去的。这一时期,大型的牛皮筏出现在黄河上。

这是1956年筹建中的石嘴山煤矿计划利用牛皮筏子运送电机设备,给上级部门呈送的一份黄河水运工作报告。

img705

img706

img707

报告中写道,今年六月份,石嘴山电厂2×15千瓦锅炉设备陆续由满洲里运到兰州。由于体积过大,汽车不能载运,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此情况下,我们开始对黄河水运性能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用牛皮筏子运14吨重的锅炉,有一个最重要的技术难关必须先解决,就是装卸问题。怎么装呢?因为河滩是个斜坡,水从一点点浅到很深,如果把牛皮筏子推上岸,锅炉一压上去,受力不均匀,前头的浑脱可能爆,即使不爆,压住以后再没法下水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

在这份报告中,除了将运输电机过程中途经水域滩涂、礁石、峡口等做了详细勘测说明外,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如何用牛皮筏子运输体积庞大的锅炉设备。

鲁人勇(宁夏交通厅地方史志专家):“最后想出一个妙招,就是把河滩挖一个槽子,和牛皮筏子大小一样的槽子,但是水要比牛皮筏子深,吃水稍微深一点,然后搭上木板,用钢管子作为滚筒,把锅炉滚上皮筏以后,把搭的木板一撤掉,整个皮筏平平稳稳地落到槽子里,而且浮力仍然存在,这样用人一推,它就出去到河中间了,这就解决了装卸问题。”

地域方面的独特性,使得宁夏黄河水运不仅有皮筏子这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水上工具,还有独具鲜明地方特色的船舶,这就是木船。到清末,“舟楫如林,船筏如梭”是黄河上常见的风景。

民国初年,仅宁夏石嘴山一地,被外商雇佣运输皮毛的木船就达上千条。宁夏的木帆船,可以直达包头等地,航程比明代远数倍。自光绪初年,由于皮毛的输出,刺激了黄河水运的发展,包头成为华北与西北的转口贸易中心后,宁夏也变成了“西北贸易门户”,黄河水道更加繁忙。甘肃、青海、陕北、阿拉善旗的皮毛和其他土特产,多以船筏经宁夏外运,而这些地区所需要的日用工业品,也常用木船逆河运到宁夏各个口岸,再由骆驼接运转送到各地。到清末,宁夏到包头的航道上有千余只木船在行驶,各种皮筏也开始大量使用。

img708

img709

现居住在中卫市迎水桥镇牛滩村的汪希玉老人,自称是宁夏黄河水运历史的“活宝贝”,因为像他这么大年纪、又当过木帆船驾驶员的,现在全宁夏也找不到几个了。至今,老人还保存着当年考取的各种木帆船驾驶证。让汪希玉老人骄傲了一辈子的是他曾经是宁夏屈指可数的船舶四等大副,可以驾驶黄河航道上的各种船舶。

汪希玉(70岁):“那个时候交通运输不发达,没有车辆,机动车、汽车都很少,就用水上的水运,你到包头以后,啊呦,码头上的船,拴的总有一半千只,那特别多。从石嘴山下去到磴口这一带,上来的船也多,黄河里就全靠水运呢。”

编导:辛育红    

撰稿:辛育红    

摄像:李 军 王 勇

   宋小庆 胥陆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