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淌的历史(一)

流淌的历史(一)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淌的历史(一)不知道1500多年前的吴忠市古城湾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有什么差别?翻开宁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屯垦戍边的农业开发史。经过历代的经营,古代宁夏成为当时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产地。整整一个冬天,薄骨律镇军民共造船200艘,堪称宁夏造船史上的壮举。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一路风尘,出黑山峡,由南长滩进入宁夏境内。历史上的宁夏,边防前沿的作用十分显著。
流淌的历史(一)_印象宁夏

流淌的历史(一)

img683

img684

img685

不知道1500多年前的吴忠市古城湾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有什么差别?那时这里叫薄骨律镇,曾经是北魏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军镇。公元446年的冬天,整个薄骨律镇上上下下都在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而忙碌着。那一年,当地粮食全面丰收,并且有了盈余。遵从北魏皇帝拓跋焘的诏令,要从各地征调5000辆牛车,把历年薄骨律镇屯垦积存的50万斛、相当于今天13000多吨的粮食,运送到另一个前沿军镇——位于今天内蒙古五原县境内的沃野镇。按照今天的交通状况,宁夏吴忠市与内蒙古五原县相距800里,如此大规模的粮食长途运输是如何进行的呢?一般人眼中“蛮荒之地”的宁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粮食不仅能自足,而且还有盈余呢?

翻开宁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屯垦戍边的农业开发史。在古代宁夏,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十分重视引黄灌溉农业的发展,历代王朝都把移民屯垦和兴修水利作为经略宁夏的两项重要措施。早在秦汉时期,各民族人民利用宁夏黄河沿岸地势平坦、土质良好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辟了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如今,这些带有明显历史印记的古老渠道,仍然发挥着作用。

经过历代的经营,古代宁夏成为当时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产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已经是西北比较富裕的地方了,有“塞北江南”的称谓。那么,宁夏平原发达的农业与黄河水运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呢?

img686

杨森翔(原《吴忠日报》总编辑):“到了隋唐、五代的时候,吴忠这个地方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当时仅次于长安的国际贸易大都会。我们吴忠又是宁夏开发最早的地区,早在秦始皇的时代,就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到了汉代又进一步进行开发。隋唐、五代更是如此。农业文化和畜牧文化杂处在这个地方,互相交融。游牧民族要吃粮食,农耕民族要吃肉,要皮毛,这个地方免不了要进行一些交流,所以自古以来这个地方就有发达的商贸文化。但是商贸文化要能够满足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的需要的话,必须要有交通来辅助它,所以从古代的时候起,我们这里就有堪称比较发达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这是两种文化交融的结果。”

img687

img688

当年薄骨律镇的镇将刁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这么轻而易举地成了开发宁夏黄河大规模水运的第一人。但是当时运粮这件事却让刁雍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从薄骨律镇的河西到沃野镇,相距800里,如果每辆牛车运粮20石——相当于今天的500多公斤粮食,一年只能运两趟;5000辆牛车,一年仅仅能运20万斛;这样下来,50万斛、相当于今天13000多吨粮食,需要3年才能运完。

杨森翔(原《吴忠日报》总编辑):“从他给魏帝上的奏表可以看出,刁雍是这么分析的:第一,薄骨律镇离沃野的道路比较远,最远要800里;第二,路途比较艰险,因为毛乌素大沙漠横隔在其中,车是难以逾越的;第三,50万斛粮食,用的车少了,不行。他一计算,至少要5000辆车,一辆车上配两个人就要10000人,如果10000人在这3年之中,什么事情都不干来运送这50万斛粮食,这样既劳民,又伤财,还影响这3年的生产。”

img689

如此说来,选择水运无疑能事半功倍。据《魏书·刁雍传》记载,公元446年的冬天,薄骨律镇那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香山脚下的黄河之滨“上演”——这就是造船。整整一个冬天,薄骨律镇军民共造船200艘,堪称宁夏造船史上的壮举。刁雍用这些船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运完了牛车需要三年才能运完的粮食。为此,北魏皇帝拓跋焘下诏褒奖,并明令水运之法“永以为式”。自此,黄河大规模水运正式开始。

img690

刁雍之所以选择水运,是因为宁夏境内的黄河自古便是一条天然航道。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一路风尘,出黑山峡,由南长滩进入宁夏境内。位于甘宁交界处的黑山峡是黄河上游“鬼门三峡”的最后一峡。在这里,观音崖段河水呈九十度急转弯,两侧悬崖绝壁,河宽仅数十米,急流勇进,犹如万马奔腾。随着流经区域地势变得平坦,河面随之开阔,水流一改往日桀骜不驯的性格,逐渐变得平稳、和缓,由此,形成了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

img691

黄河从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境而过,在石嘴山以北出境,境内干流全长395公里。黄河自古 “有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这个“利”在宁夏不光是指宁夏平原沟渠纵横、灌溉便利的农业生产条件,更是指这里有通达便捷的舟楫之利。黄河全长5464公里,为什么只有宁夏段具备这样天然的航道优势呢?

汪一鸣(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黄河上游在甘肃、青海,峡谷很多,水势很急,所以一般的船不能行驶。中游的山西、陕西之间也是峡谷,大峡谷,流速也很快,所以不适于航运。再到下游,它是个悬河,河床严重地淤积,河床的高度比两边河岸还高,非常危险。所以整个黄河干流,最好的一段航道就是我们宁夏平原一直到内蒙古的河套平原整个河套地区。”

由于黄河干流是在贺兰山与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断层陷落地带通过的,因而宁夏境内的黄河河道呈现出水流平稳、河床基本固定、险滩不多的特点,航道自然条件优越。在宁夏黄河水运1500多年的兴衰历史中,得天独厚的河道优势,历年丰足的粮食生产,或许都是黄河水运发达的原因之一。那么,那些富余的粮食最终被运到了什么地方?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对粮食的需求量有如此之大呢?

img692

img693

img694

历史上的宁夏,边防前沿的作用十分显著。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古代宁夏处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结合地带,游牧民族的铁蹄时常越过长城,入侵中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代多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南下侵扰,中原王朝北上抗击外族掳掠,都把宁夏作为攻守的屏障。秦始皇“因河为塞”,汉武帝“筑卫朔方”都采用这种战略,因为据此既可“北控河朔,亦可南引庆凉”。这其中,尤以唐朝在宁夏设立的朔方军镇为最甚。据《新唐书·方镇表一》记载:开元九年,即公元721年,唐朝在宁夏设立朔方军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本部设在灵州。到唐天宝年间,这里已经成为全国实力最强、兵马最多、土地最广阔的军镇,有“天下劲兵在朔方”之说。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朔方军在唐朝的时候,按照现代名词来说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军区,它所指挥的范围,从现在的包头以西到兰州以东这么大的范围,而且还包括贺兰山之外的少数民族部落的地方,当时号称指挥中外藩汉军队15万之众。在它的管辖范围内有7个军城,相当于现在的7个军分区,3个受降城,是全国所有的节度使里面势力最大的。”

朔方军镇和平年间驻军兵达64700多人,战马24300匹。遇有战乱,像“安史之乱”时,朔方军镇军队就达15万人之众。在当时全国人口并不多的情况下,实属一个奇特的现象。众多的人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仅军衣一项,朔方军镇每年要从内地运来布帛200万匹。而这些数额庞大的生活必需品或军需物资都需要通过运输来完成,这其中,黄河水运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新唐书·食货志》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中期初年,驻防宁夏的军队每年要在北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市购买军粮,然后用船逆河而上,运到朔方节度使所辖的灵州、盐州、定远城、丰安城四地,以供军需。

img695

根据各地的战事需要,大批军需物资通过黄河水运运往宁夏各军镇。这一时期,宁夏境内通过黄河运输的物资中,除食盐外,大宗物资就是军粮及军需品。迫于运输的压力,唐、五代时在灵州的黄河灌区实行军事屯垦。但是战时,士兵因忙于战事,屯田荒芜,仍然需要从外地调运大批军粮。

img696

由于河运繁忙,唐朝在朔方节度使之下设立六城水运使,专门管理河套地区的水运,这六城分别在今天宁夏的石空、平罗以及内蒙古的杭锦旗、后旗等部分地区。从“河外六城”的布局看,唐代时整个河套地区的黄河是一条航线,由设在灵州的一个机构管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在灵州登基。时任朔方节度使并兼任六城水陆转运副使的魏少游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唐肃宗李亨在灵州的吃穿用度都从黄河运来,《旧唐书》称其为“供应穷水陆”,水运所起的作用可以想见。

在未经整治的天然航道上,宁夏全境可通航载重30吨的木帆船。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宁夏境内的黄河上仍然可以看到舟楫如林的情景。

古城湾村位于吴忠市西北,从村西走不到十分钟就到了黄河边。这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小村子,三百多户人中有一多半是回族。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古城湾村曾经是一个出船工的地方,黄河曾经是村里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依靠。今年已过古稀的马玉川老人就曾是带领过七十人船队的老艄公。过去由于家里地少人口多,马玉川老人十六岁就靠当船工养活一家九口人。

马玉川(老船工,73岁):“原来这个地方是水旱码头,凭的就是走水路,那时候火车没修通的时候,从兰州运来的木料卸到这个地方,再运到吴忠。梨呀、枣子呀这一类青货,从靖远、莫家楼运到这里,卸到这个地方,有时候我们从这个地方再装上,到杏子上来的时候,运到陕坝、包头这一带,就顺水路下去了。”

img697

img698

如今古城湾村西黄河上一桥飞架东西,马玉川老人的家门前也早已通了公路。当年薄骨律镇镇将刁雍镇守的这段黄河上,依旧是船行其间,依旧是喧闹如旧,只不过没有了当初的盛况……

编导:辛育红    

撰稿:辛育红    

摄像:李 军 王 勇

   宋小庆 胥陆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