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摄影与视觉思维

摄影与视觉思维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很简单,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这就是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讲述得淋漓尽致。摄影对光线的依赖性超过其他视觉艺术形式。

第一节 摄影与视觉思维

要研究摄影的构成与设计,就必须先要了解摄影的艺术特征。

一、摄影的艺术特征

摄影术发明之前,人类只能依靠绘画来实现对图像文化的需求,但如德国著名的影视理论家克拉考尔所说,人类有着再现现实的永恒冲动。自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向世人宣告摄影术发明后,摄影就以其真实、快捷、大众化、可复制性等特点迅速征服了世界。很多学者和评论家都把摄影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吉泽尔(法国)说:“多亏了摄影,人类才得以用新的眼光来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照相机影响了我们的观察方法,并创造出一个新的视觉。”著名的学者与摄影评论家苏珊·桑塔格也有一段相似的论述:“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并应该注意什么的观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 摄影成为世界各地都能理解的唯一“语言”。

1892年创刊的《斯汀迪奥》杂志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的文章《摄影艺术的诞生》,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的殿堂。摄影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已无需在本书作过多的赘述,但摄影这种借助于照相机的艺术创作形式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1. 特殊的工具——照相机

很简单,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这就是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曾有人形象地作出如下比喻:“绘画是加法的艺术,摄影是减法的艺术。”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摄影的艺术特点。当画家进行创作时,面对的是一块空白的画布,他可以任意在画布上添加内容、作画;而摄影家开始创作时,面对的却是镜头里已经存在的被摄体。摄影家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作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既然照相机对摄影者是如此之重要,摄影者就要熟练地掌握手中的相机。这不仅仅是指相机说明书中对相机品质、功能的介绍,而更应多体验说明书中未介绍的东西,因为说明书并不能把你所需要的信息全都包含进去,有些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验才能得到验证。在对手中的相机进行某项实验时,说不定会给你带来创作上的灵感,使你独辟蹊径,获得成功。拍摄者尝试运用慢门技术并运动相机,拍摄出绚丽的光绘作品,画面充满强烈的动感(图1-1)。

img2

图1-1 陈利祥 摄

2. 摄影的时间性

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一旦时机恰当,光线合适,就要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捕捉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是摄影者的头等大事。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讲述得淋漓尽致。他指出:“摄影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见图1-2。同时他又指出:“摄影者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知过程中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敏锐的直觉活动和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样使得摄影的主客体相互交融,形成‘决定性瞬间’。”哈斯把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归纳为:“每一情景都有最适合自身形式的一刻,也有适合自身内容的一刻,把这两个时刻尽量拉近,使它们几乎变成一个时刻,用照相机快门开启的瞬间把它固定下来。”

img3

图1-2 王传东 摄

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主意,进一步的思考已经与刚才那张照片无关了。虽然现代暗房、后期处理可以对照片进行美化加工,但真正的摄影者应该学会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完成一切。

3. 摄影的机遇性

摄影的机遇性是和摄影的时间性相互关联的,也正因为摄影特有的机遇性,很多人对摄影的艺术性产生了非议。他们认为摄影家创作伟大的作品只是碰巧而已。其实,摄影家把握机遇的能力来源于他们对事物发展的高度敏感、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以及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这些能力根植于摄影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战磨炼。

《冬天的风暴》(图1-3)是著名摄影家亚当斯的代表作之一,拍摄于约塞米蒂公园。亚当斯早已把此处定为自己创作的题材,却无法觅得良机。1940年12月初的一天,风暴最初夹杂着大雨,后来雨又变成了雪,直到中午天气才开始变得清澈。亚当斯预感到他的拍摄机会来了,便驱车来到一个预先踩好的拍摄点,站在那里能看到约塞米蒂峡谷迷人的景色,激起他极大的创作激情。于是他立即架起他的8英寸×10英寸相机,创作出这幅伟大的作品——《冬天的风暴》。

img4

图1-3 冬天的风暴 亚当斯 摄

4. 再现细节

摄影有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程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布列松曾说:“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能把精确的、瞬息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肌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由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倡导创建的F64小组把摄影再现细节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爱德华·韦斯顿的创作风格追求全面清晰和影调细微,并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具有新意的题材,将普通的自然形体赋予诗一般的灵性,以精细的影调和严谨的构图,创造摄影之美(图1-4、图1-5)。

img5

图1-4 王传东 摄

img6

图1-5 王传东 摄

5. 摄影与曝光速度

摄影是从一个流动的时间中抓取一个瞬间的画面。这个瞬间的含义是广义的,反映在相机的快门上可能是几千分之一秒或更短,也可能是几秒、几十秒或更长。所以运动与画面效果也就有密切的关系。从拍摄技术而言,也就是处理好快门速度与被摄物相对速度的关系,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效果。动感摄影常用慢门技法来表现物体的运动过程,近来兴起的光绘摄影更是在运用慢门技法的同时大胆地运动相机和镜头,丰富了摄影的创作空间(图1-6)。

img7

图1-6 张晓明 摄

摄影大师戴维·霍克尼则用拼贴照片拓展了传统摄影的领域,挑战以单眼透视法观察世界的摄影传统,另辟蹊径,为现代摄影创作的扩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而马克·格倥维亚诺则借用照片的分割与拼贴制造多面孔的人像,组合成带有荒诞色彩的艺术作品。打破原有形象,再建立新的形象是分割与拼贴照片创作的最大特点(图1-7、图1-8)。

img8

图1-7 马克·格倥维亚诺 摄

img9

图1-8 王雪 摄

6. 摄影与光线

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对光线的依赖性超过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光线是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元素。摄影构图有两个基本要素——形态和颜色,它们决定着一切视觉表现力,而形态和颜色都是光照的结果。摄影是用光线写作,就像人们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一样。摄影用光实际上就是把握摄影光线处理的特征,使之能为最终的艺术效果服务。

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的敏锐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合理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二、摄影艺术与视觉思维

(一)摄影与视觉思维

视觉思维是一种与视觉艺术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它以视觉形象解决问题,涉及视觉艺术信息的接收、存储、恢复及处理。这些活动的完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

摄影创作的思维形式有如下四种。

1. 形象思维

摄影艺术的思维方式属于艺术的思维方式。艺术是人类描述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也就是说,人类是这个艺术世界的创造主体,通过艺术作品来把握世界。而艺术作品的创造则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实现的。哲学家以抽象思维的方式,用抽象的概念解释着世界;艺术家则用形象思维的方式,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世界。

形象思维,也称艺术思维、审美思维,是人类在进行审美创造中独特的思维方式。鉴于艺术形象传达媒介的不同,艺术创造的形象思维也有区别,比如文学这类时间艺术的形象思维,属于想象的形象思维,而摄影艺术这类空间艺术的形象思维则属视觉的形象思维。

摄影艺术的这种视觉形象思维方式,是摄影艺术本体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是一种多元的、瞬间同步的形象思维。由于摄影艺术语言是光影语言,所以我们也称它为光影思维。

摄影艺术审美创造的对象是人物形象或自然形象,审美工具和媒介是照相器材,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创造时,必须与审美对象在同一可视空间和同一流动的时间里进行。当摄影者进入创作现场时,一系列思维活动都得在瞬间同步进行。它包括审美观察、审美构思、审美判断、审美传达等一系列审美创造过程的主体思维活动。摄影思维是指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事物表象和概念的认识,由横向各阶段和纵向各层次的各单项思维所组合的总称。

2.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又称为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法就是利用概念,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协调运用,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摄影创作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因素,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体。创作者通过对事物个性的归纳找出其共性特征,形成新的概念和结论,再借助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产生出新的艺术形象。艺术摄影综合材料的应用,是契合当代艺术的重要手段,而且它直接影响创意和表现的思路,并形成多种多样的展现可能。这样,艺术形式的把握与艺术心灵的延展一脉相承,即“像什么或者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示观念意识”,并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

3.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创意摄影思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意摄影创作中,摄影师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创意的飞跃,各种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这就是灵感。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灵感能够使摄影师创意无限,获得成功。

4. 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中,再现性思维本质上不产生新的东西,是自然物质的重新再现。创造性思维是指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具有科学思维的本质特性。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和创新,是能动的思维形式,拍摄者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思维做多方面的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综合运用,其中包括各种思维形式,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的协调和统一,是综合高效运用和不断辩证发展的思维过程,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具有独创性的,产生新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图1-9)。

img10

图1-9 李迎 摄

摄影的创造性思维依赖于人脑对事物的直觉性观察和思考。直觉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生动知觉印象。摄影者在进行创作活动时,首先就要对自然物质进行直接观察,把握第一印象,取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联想、想象之间的反复作用,从整体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人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之一,它通过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得到创造性的形象。想象是艺术创作活动的先导,它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和思维活动空间,与人的情感、个性、思想意识、信仰追求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创造性想象,两者密不可分。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思维还包括思维中的幻想成分和非智力因素中的各种潜能的发挥,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对摄影艺术浓厚的兴趣,真诚的追求,热情的向往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创造性思维发挥和拓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例如,安塞尔·亚当斯和米诺·怀特在他们的摄影研究和分区曝光法的论述中,都提出了相似的“预先想象”概念,即在底片曝光之前进行的想象要与负片印刷时产生的效果加以区别。在预先想象时,摄影师所想象的最终相片与眼前的景物相联系,而在后期想象中,是将最终相片与景物的视觉记忆相联系。

安塞尔·亚当斯的“想象”概念,是他在1927年于约塞密蒂拍摄《半月山的容姿》时形成的(图1-10)。当时亚当斯用的是8英寸×10英寸后背取景摄影机(外景照相机),手中只剩下两张玻璃感光版。第一块感光版是用一个2号黄色滤镜拍摄的,当想到这样拍摄所能得到的效果时,他意识到,如果改变天空和岩石表面的影调关系,更能体现他当时对景物的感受。于是他改用红色滤镜,使天空几乎变成黑色,效果完全合乎他的理想。从此,“预先想象”就成为他摄影的重要创作手段。

img11

图1-10 半月山的容姿 亚当斯 摄

摄影艺术创作既崇尚直觉,也不否定理性思维。摄影艺术是瞬间的艺术,所以创作者的直觉思维必须非常敏捷并且毫不犹豫。布列松讲:“摄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画画,是即席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时间是不会倒转的,拍照时,没有什么大概、也许。所有的大概都应当丢到垃圾堆里去。”他也告诫人们:“不要想,意念是很危险的。”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你必须时时刻刻都在想。”这说明,摄影艺术是直觉与理性思维共同创造的结果。摄影者既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又不能成为头脑简单的莽汉。摄影者必须对人生、社会、现实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只有自己长期不懈地学习、实践和思考,才有可能在创作时不去想;另一方面,正因为拍照时不容许你多想,你才要在平时去冥思苦想。

(二)摄影的认知反应

摄影的交流功能有三大类:认识类、情感类和心态类。一幅照片的观看者对照片的认知反应一般为:如果他觉得照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没有什么价值,对这幅照片的印象就会很快消失;而如果认为照片的内容很重要,表现形式很有趣,就会长久地记住它,并会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观看者对照片的评价是从第一眼看到时开始的,评价的高低决定观看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多少。评价的最终结果取决于照片是否可信,是否有说服力,是否有价值以及是否令人满意。”(莱斯利等著《摄影师的视觉感受》)

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认识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进行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摄影就其功能讲,它帮助人类记录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人们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客观自然和社会。正是摄影的这项功能,成为人的眼睛视觉功能的扩展,帮助人类完成用眼睛完成不了的各种观察。

摄影不仅记录人眼看得见的事物,也能记录人眼看不见的事物,如红外摄影、显微摄影、X射线摄影等,同时,摄影也向人们揭示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却被忽视的细节和自然美。摄影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很难用文字和其他方法传递完成,比如,几十年前的景物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绘画也很难描绘准确并使人感到失去真实性,唯独摄影图片能够真实地将事件(事物)的本质、细节毫不保留地全部表现出来。

(三)摄影的情感反应

摄影图像的观看者会对图像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这也是影响摄影者创作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对图像的感性认识中,包含三个重要的因素——兴趣、态度和情绪。摄影者在很多情况下都希望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拍摄当时对被摄体的感受通过照片体现出来,传达给观看者。对于照片,最能影响观看者情感的有:被摄体的选择搭配;照片的色彩;影调的运用。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是通过摄影技术和摄影技术所需的物质材料在平面二维空间,利用摄影的构图形式、影调的处理、线条的组合、画面的明暗对比和色块的色调搭配等造型手段,塑造出具有审美价值和具体可见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运用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适度的摄影艺术表现语言,通过选择与提炼,集中与概括,把要表现的主体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并“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黑格尔语)。摄影艺术是通过形态来表现神态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摄影艺术的表现核心就是形态与神态的统一,从而反映生活中的精神内蕴,这也是摄影艺术的视觉直观性与其他艺术创作的不同点。创作者在拍摄《生命》(图1-11)系列组照时,借用“藕断丝连”的典故,把连绵不断的藕丝作为拍摄主体,创作构思巧妙、新颖,达到了体现创作内涵的目的。当然,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同是视觉艺术,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但也有很多不同。摄影中的很多构图形式还是从绘画艺术中传承演变过来的。所以,如何在摄影美学理论与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拍摄对象较好地把握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有着必要的认识作用和深刻的指导作用。

img12

图1-11 生命 王传东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