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者个人的选择

生产者个人的选择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者个人的选择一般也称作生产者均衡,是指生产者个人一旦实现了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其决策行为就不会再作改变的一种状态。企业所有者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不闻不问,也可能容忍利润的暂时低迷,但决不会投票选举一个对企业利润毫不关心的经理来管理企业。企业作为特定人谋求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合体,以获取利润为基本职能。其次,社会将通过利润机制和竞争机制促使企业生产最能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产品,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

第三节 生产者个人的选择

生产者个人的选择一般也称作生产者均衡,是指生产者个人一旦实现了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其决策行为就不会再作改变的一种状态。

一、生产者个人的目标

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性组织,总要以利润为目标。俗话说,千做万做,亏本生意不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传统经济学对企业目标的一个基本假设。以下我们将对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及利润的概念、类型与功能予以介绍。

1.利润最大化假设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实现“幸福最大化”的手段,也是企业行为的基本假设。这是因为,这一假设与其他假设相比,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解释性。

首先,企业的利润最后总是归属于企业的所有者,而企业所有者在现代企业中仍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事实上,不论任何形式的股份制企业,也不论股份企业规模的大小,股东大会始终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企业所有者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不闻不问,也可能容忍利润的暂时低迷,但决不会投票选举一个对企业利润毫不关心的经理来管理企业。而且,利润率下降意味着股票红利下降,即使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也会采取“用脚投票”(抛售股票)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容易被人恶意收购,或董事会将不满足于目前的经营状况而改组经理班子,这样经理们就面临着“下岗”的危险。因此,利润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仍与经理们的切身利益相关。

其次,利润是企业实现其他一系列目标的根本保证。不可否认,尽管现实中企业存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但绝大多数目标仍与利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利润,企业规模的扩大不能持久;没有利润,企业也不可能长久地占领一个市场。因此,经理们在选择其他目标时,不可能忽视利润这一重要指标。

再次,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绝大多数产品市场都是高度竞争性的,如果某个企业出于某种原因忽略了利润,进货成本比别人高,生产方法落后,并雇用了一些懒惰无能的亲朋好友,那么该企业的成本会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成本,而市场价格是由后者决定的。这样,高成本的企业就会发生亏损,最后被市场淘汰。因此出于生存考虑,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一个现实而合理的假设。

总之,即使企业的经营有多种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一个良好的近似。这不仅因为在利润最大化假设之下,经济学家可以建立较为完美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微观经济的各种问题,而且一种理论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即外界情况发生变化后企业的反应),利润最大化假设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因此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当然,在现实中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其他目标。

2.利润的定义与类型

利润一般被定义为企业总销售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用符号表示就是π=TRTC,其中,π表示利润。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不同的成本构成或成本核算方法,将得到会计利润、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等几种不尽相同的利润概念。

(1)会计利润。

会计利润是利用会计成本计算出来的利润,反映企业实际拥有的净收入。会计成本是对企业会计事项和历史事实的记载,反映企业实际的货币支出,是一种历史成本和显性成本。在会计成本基础上计算得到的会计利润,往往用于报告企业现实的损益情况,通常有助于企业的决策。

(2)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则是利用机会成本计算出来的利润。机会成本通常等于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的总和,经济利润就是企业收入减去机会成本后的利润。计算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分析基础,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主要指经济利润最大化。[7]经济利润也称作超额利润、垄断利润、纯利润等。

(3)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8],指企业维持长期经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润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总是低于在通常情况下具有相等经营风险的其他企业的利润水平,经营管理者就可能因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而离开该企业到别的地方工作。这种最低限度的利润水平成为判断企业是否应继续维持经营和存在的基准,即为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必须支付给经营管理者的最低报酬[9],构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3.利润的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无论是对微观的企业行为还是宏观的社会整体福利而言,利润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利润是企业长期生存的条件。

这是就正常利润而言的[10]。因为很显然,如果企业始终不能通过自己的经营获得正常水平的利润,投资者将会因为无利可图而逐步抽出和转移自己的投资,构成企业固定投入的要素将会减少、萎缩而经营管理者也将因为自己的操劳不能获得期望的最低报酬而离去。显然,这些最终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作为一个以利益为纽带的组织体,为了自身的长期存在,必须把追求起码的正常利润作为行为的基本目标。

(2)利润是企业竞争的根源。

现代市场经济是企业竞争的经济。企业竞争可以在多个方面开展:产品市场上对目标顾客的争夺,要素市场上对资金供给和合格劳动力的争夺,技术上的创新和垄断等。但是,这些都只是企业竞争的现象。导致企业竞争的根源,则在于利润特别是经济利润的存在。企业作为特定人谋求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合体,以获取利润为基本职能。获取利润的愿望和动机驱使无数的人创办新企业,而一些既有的企业又因为无法取得利润而失败。

利润是动态的、变化的和不确定的。对企业而言,它是经济收入和经济成本的差额。但任何一家企业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成本都要受到它在市场上与其他企业竞争关系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对利润的追求促使企业彼此激烈竞争,而利润的获得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竞争中的正确行动和决策。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取得利润并使它尽可能多,众多企业共同的追求则导致相互间不可避免的竞争。

(3)利润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企业追求利润的行为和竞争对于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也是利润的受益者。首先,利润反馈自动地调节市场过程,优化资源的配置。利润流量的来源和大小指示和反映了市场欢迎和需求的产品方向,为企业进行生产扩张或收缩提供了社会信号。其次,社会将通过利润机制和竞争机制促使企业生产最能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产品,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第三,追求利润所导致的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将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第四,企业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将是它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工资待遇,从而提高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的重要条件。

(4)利润是衡量企业效率的尺度。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必须讲求活动的效率。企业的效率可以从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方面来考察。技术效率是指生产上实行可能的最优技术类型,这取决于资源的可用性。企业越是能用得到的资源满足技术的需要,就具有越高的技术效率。经济效率则表现为企业使用尽量少的资源达到给定的产出水平,或者用给定资源达到尽可能高的产出水平。这就是,在给定生产函数条件下实现成本最小,或在给定成本结构条件下实现产出最大。显然,在考虑经济效率时,利润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

利润通常被用来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率的尺度。实际上,由于经济效率总是在技术效率得到较高满足度的条件下实现的,所以利润既能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率也能反映其技术效率。

二、生产者个人的最优选择

在消费者选择理论中,我们运用等效用曲线和预算线剖析了消费者个人实现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均衡条件。与之相类似,在生产者选择理论中,从利润最大化目标出发,运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两个分析工具,我们可以考察厂商如何将投入要素的组合调整到最优即利润最大化状态,也即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

1.产量最大化

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厂商用两种可变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生产一种产品,且劳动的价格w和资本的价格r是已知的,厂商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如果企业要以既定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量,那么,它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的组合呢?

把厂商的等产量曲线和相应的等成本线画在同一个平面坐标系中,就可以确定厂商在既定成本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点,即生产者均衡点。如图4.21,图中,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等成本线AB的位置和斜率决定于既定的成本量C和既定的已知的两要素的价格比率img207。由图4.21可见,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者均衡点。它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l和k,这样,厂商就会获得最大的产量。

img208

图4.21 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

为什么E点就是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呢?这就需要分析代表既定成本的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之间的关系。先看等产量曲线q3,等产量曲线q3代表的产量虽然高于等产量曲线q2,但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曲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厂商在既定的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到位于等成本线AB上或等成本线AB以内区域的要素组合。再看等产量曲线q1,等产量曲线q1虽然与唯一的等成本线AB相交于a、b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所以,只有在唯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

由此可见,厂商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点达到均衡,那么,两条曲线的切点又代表什么意义呢?两条曲线相切,代表它们的斜率相等。我们知道,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即img209;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率,即img210。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了两要素在生产中的替代比率,要素的价格比率反映了两要素在购买中的替代比率,所以,只要两者不相等,厂商总可以在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组合的重新选择,使总产量得到增加。只有在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两要素的价格比率相等时,厂商才能实现生产者均衡。在图4.21中则是唯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生产者均衡点。于是,生产者均衡的条件为:

img211

它表示: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率。这就是两种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

进一步,可以有:

img212

它表示: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2.成本最小化

由于厂商可以调整成本,因此等成本线有很多条。为了分析方便,在图4.22中,我们给出了三条等成本线,离原点较近的等成本线代表较低的成本。因此,C2代表了比C3更低的成本,而C1的成本又要低于C2。为了考察厂商在既定产量下如何寻求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我们在图4.22中加入等产量曲线。可以发现,在产量为q0的情况下,厂商不可能使成本降到C1的水平。在A点,厂商能够使用C3的成本生产q0的产量,但C3的成本大于C2,没有达到最低成本组合。此时,厂商可以沿着等产量曲线q0向左上方移动,通过增加资本使用量,减少劳动使用量来降低成本,因此A点不是最佳选择。

img213

图4.22 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

我们看到,等产量曲线q0可以“碰”到的最低水平的等成本线是C2,两者正好相切于E点。在E点,厂商的选择达到了最优,厂商不再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此时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厂商无论是增加资本使用量,减少劳动使用量,还是减少资本使用量,增加劳动使用量,都只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在最优点E,劳动的使用量为l,资本的使用量为k。因此,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既代表了为了达到既定产量所需的最低成本,也代表了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

由此可见,厂商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点达到均衡,两条曲线相切,代表它们的斜率相等。所以,在E点有如下的生产者均衡条件:

img214

它表示: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率,从而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所以,上式可以写为:

img215

进一步,可以有:

img216

它表示: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以上就是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该原则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的两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是相同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最优组合原则,式(4.20)可解释为每投入1元钱能带来的边际产量,其经济意义在于,厂商要实现最优组合,就必须使投在劳动上的1元钱的边际产量正好等于投在资本上的1元钱的边际产量,或者说,使投入在不同要素上的最后1元钱所带来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可以设想,如果两者不相等,即式(4.20)不满足,比如img217,那就说明投入1元钱资本的边际产量要大于投入1元钱劳动的边际产量,此时,如果厂商增加资本的投入而相应减少劳动的投入,那么增加资本所增加的产量要大于减少劳动所减少的产量,这样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总产量将会上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使成本减少),直到两者相等为止。同样,当img218时,厂商会增加劳动的投入而相应减少资本的投入,直至达到均衡。因此,只有在两者相等的情况下,厂商任何要素组合的调整都不可能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量,或者说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厂商的选择才达到了最优。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n种投入要素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