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三个发展阶段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其发展及成效与各个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国内政治状况、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从发展进程看,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日渐摆脱了传统宣传观念的影响,愈来愈接近现代公共外交理念。由于中央重视,这一时期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迅速。受此影响,公共外交鼓吹“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大力倡导中国的革命经验。

当代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其发展及成效与各个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国内政治状况、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新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为第一个阶段,受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传统的影响,这个阶段公共外交实践的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改革开放后到冷战结束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外交政策比较灵活务实,公共外交实践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冷战结束后为第三个阶段,为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向外国传播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形象。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共外交活动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增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从而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持。从发展进程看,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日渐摆脱了传统宣传观念的影响,愈来愈接近现代公共外交理念。

(一)第一个阶段:宣传新中国,支持世界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遏制新中国,通过各种宣传污蔑新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对新中国的政策也心存疑虑。为密切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消除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减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恶意宣传带来的不良影响,增进国外对中国的了解,打开中国外交局面,中央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了公共外交工作。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一份批示中指出:“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11]。1949年10月,新中国一成立,就建立了新闻总署,下设国际新闻局,统一管理对外新闻传播工作。1958年,中央决定一切对外宣传的方针政策统一由中央外事小组领导。国务院外办是中央外事小组实现对外宣传统一领导的办事机构。由于中央重视,这一时期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迅速。中央对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给予倾斜支持。如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用于全国广播事业建设的全部投资中有50%用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巨大的投入为中国对外广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继开办了20个语种的广播。到1966年,该台的对外广播语种已达32种,全天播音时间超过100小时,总发射电力达到1万千瓦。在大力发展对外广播事业的同时,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1966年初,新华社国外分社已发展到51个,初步形成了国际报道网络。其对外发布过去仅用英语发稿,到1966年,已发展为使用5种外语的对外传播体系,其中英语发稿每日为数万字,其发稿对象分布在世界87个国家,并成为中国对外的消息总汇。此外,国家外文出版局创立,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外文杂志。

这个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向世界宣传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和建设成就,声援世界各地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斗争,支持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支持世界革命。1966年“文革”开始后,“左”倾倾向日益严重,过去的外交路线和政策一律被斥责为是“向帝国主义投降、向修正主义投降、向各国反动派投降、扑灭人民革命”的“三降一灭”路线,提出了“打倒帝修反”的口号,鼓吹“世界革命”,四面出击,使我国外交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受此影响,公共外交鼓吹“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大力倡导中国的革命经验。由于充满政治说教,大话、假话、空话不断,公共外交也不受外国人欢迎,遭受了重大挫折。本来经过努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听众来信数量逐年上升,到1965年听众来信数量已接近30万封。据英国BBC历年调查,从语种、规模和时效等方面综合评定,我国对外广播在1950年居第12位,到1965年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苏美两国。“文革”10年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听众来信平均每年约5万多封,最少的一年只有2万多封。[12]

(二)第二个阶段:促进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外交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作出新的科学论断,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调整“一条线”战略,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改变过去“以美划线”“以苏划线”的做法,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和决定关系的亲疏。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内外政策的宣传,促进改革开放,1980年9月,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央对外宣传小组。从1986年起,中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讲话。同年,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作为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的对外民间机构。在这个阶段,外交事业取得较大发展。1981年6月1日,在北京创办了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此外还新办了侨报《华声报》《瞭望·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是拨乱反正,改变过去特别是“文革”期间的错误、过时的观念和做法,从“输出政治”“输出革命”“从思想上武装外国人民”转为宣传新中国、争取世界人心,增进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和友谊;从宣传战争不可避免,转为宣传和平可以维护;从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闭关自守,转为宣传开放、改革,吸取当今世界一切对我有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台湾问题上,由宣传武力解放,转为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在宣传对象上,由以左派为主转为面向所有外国人、外侨、外籍华人。在策略上强调既讲经济又讲政治、既讲友好又讲斗争、既讲原则又讲策略的“两点论”的方针,注意内外有别、外外有别。

(三)第三个阶段:介绍说明中国,倡导和平发展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中国外交面临着严峻的局面。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结束,西方国家把舆论战的重点从前苏联、东欧地区转向中国。最初,他们以为社会主义中国会像苏东那样崩溃,希望能“唱衰”中国,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的发展出乎意料地好,于是又开始炒作“中国威胁论”。对此,中央提出要争取做到“使我们的声音能够达到世界主要地区,打破西方对国际舆论的垄断,使我们在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较为有利的位置”[13]。为强化对外宣工作的领导,中央于1990年3月批准恢复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建立起了独立的外宣实体,直属中央书记处领导。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在国际广播方面,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听众来信达到90万封左右,已进入世界对外广播三强之列,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广播电台之一。在对外电视宣传方面,1992年10月1日,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台、港、澳同胞为主要对象的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正式开播。2000年9月25日,面向外国主流社会观众的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英语国际频道)正式开播。到2000年底,两个对外电视频道的节目信号已覆盖全球98%的陆地和海洋,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48家电视机构转播国际频道的节目,节目落地范围涉及119个国家和地区。[14]随着互联网日益流行成为第四媒体,网络也很快应用到我国的公共外交上来,先后建立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中央电视台英语网站、新华网、人民日报网站、中国网等。

冷战后的中国公共外交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1991年1月成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其职能是向外国介绍和说明中国,不再提对外宣传中国;二是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宣传”一词在英译中由propaganda改为publicity。这两大变化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日渐摆脱传统的“宣传”观念的影响,愈来愈认同、接近现代公共外交理念。这个阶段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同时说明中国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根本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经济完全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的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