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资本主义集体“右转”

西方资本主义集体“右转”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集体“右转”。在西班牙,工人社会党政府与金融资本关系十分密切,货币主义占统治地位,私有化得到推行。然而社会民主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只是被延缓而未真正解决,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将这一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激化。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施政纲领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面推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集体“右转”。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推行撒切尔主义的全盘经济改革;1980年,共和党人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美国的保守主义回潮至顶峰;1982年,联邦德国反对党赫尔穆特·科尔击败社会民主党人赫尔穆特·施密特出任总理;1982—1984年,丹麦放弃了福利国家的纳维亚模式,在保罗·施吕特首相的领导下,一个明显右倾的联盟掌握了政权;接着,几乎所有的北欧国家,除了瑞典和奥地利,都转向右翼,投入新自由主义的怀抱。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纲领在各国的实施情况略有差别。

英国模式最为纯粹——撒切尔政府采取了紧缩货币和信贷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总量,维持价格稳定,不惜以牺牲就业来控制通货膨胀;广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向大企业和高收入者倾斜的税收改革,解除金融管制;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严厉执行反工会法,压制工人运动和提高失业率

在美国,里根在竞选纲领中把通货膨胀称作美国的“头号公敌”,他上台后立即接纳了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建议[75],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社会福利开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并严酷打击工会力量。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减税;二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减少规章制度;三是紧缩通货;四是削减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在减税方面,里根大刀阔斧,在1981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并伴有其他各种税收优惠。[76]在放松管制方面,里根于1982年通过了《储蓄机构法案》(《加恩-圣·杰曼法案》),扩大了储蓄机构的经营权力,放松了对金融行为的管制。在预算平衡方面,里根优先考虑了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不但预算赤字为零的目标没有实现,反而导致巨大的军事开支和极高的财政赤字(1988年,政府赤字高达1550亿美元)。此外,里根以极其“铁腕”的手段遏制了1981年美国航空交通管理人员举行的全国性罢工,从此美国的工人运动走向低潮。

在欧洲大陆,右翼政府对新自由主义纲领多少持有一些保留态度。例如,它们接受了货币紧缩和财政改革,但较少缩减社会支出,并且在与工会对抗方面也不甚坚决。但从1982年年末起,法国社会党的发展计划明显受挫,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压力下彻底改变了经济发展道路:它开始在财政上向资本占有者让步,控制公共支出赤字,优先考虑货币稳定;到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的失业率甚至高于保守主义的英国。在西班牙,工人社会党政府与金融资本关系十分密切,货币主义占统治地位,私有化得到推行。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自由主义纲领被强行执行,历届工党政府的强硬程度甚至超过了右翼保守主义。新西兰是一个极端代表,它极为彻底地解体了原先的福利社会。

到80年代落幕的时候,新自由主义在解决“滞胀”问题方面似乎取得了显而易见的巨大成就,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似乎再一次克服了危机,走向了胜利。

* * * * *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种经济理论在论战中脱颖而出并占据主导,反映社会变革的方向并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而当这种理论所强调的主要方面在解释经济现象和服务经济发展时不再能够自圆其说,信任危机就出现了,推动经济学发生革命,吐故纳新。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学家没有跟上急遽变化的经济发展,学院派在象牙塔内温和地反思新古典经济学,没有为罗斯福“新政”提供急需的理论支撑。而凯恩斯经济学日盛的声誉和两次“新政”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迫使美国经济学家将接受和改造凯恩斯经济学作为使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其特征是新古典综合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激进政治经济学三足鼎立,其中新古典综合派居主流;第二阶段约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其特征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枝独大,不仅一举取代了新古典综合派的主导地位,而且将激进政治经济学越发边缘化,它从经济领域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第三阶段约从20世纪末至今,其特征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渐遭质疑,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新抬头,但迄今为止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从两次世界大战到新自由主义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工具和意识形态,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萧条与新政、战后“黄金时代”、新自由主义的资本积累阶段。对于战后的资产阶级而言,可选的发展模式或有三: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触目惊心的大萧条让很多人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失去了信任,而社会主义模式又意味着资本主义“革命”,更不可能被接受;似乎唯有社会民主主义这条中间道路,既能继续保障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出于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反省和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恐惧,以美国为主导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权衡利弊得失之下选择了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在政治和外交上确立冷战原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调节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建设福利国家;二是调节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干预。这两方面的调节创造了新的、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为世界资本主义带来战后长达二十多年的“黄金年代”。然而社会民主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只是被延缓而未真正解决,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将这一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激化。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坍塌和冷战格局的瓦解,美国霸权走向相对衰落。跨国生产和垄断金融资本“掏空”了西方资本主义福利社会的经济基础,原本就不甚稳定的福利社会积累结构开始动摇。例如,美国的福利社会始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但由于特殊的战略利益,美国只建成了一个“强军事—弱福利”社会,为里根政府迅速投向新自由主义怀抱、再次转向市场社会埋下伏笔;英国工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把建设福利国家作为施政纲领,并在1948年宣布建成,但撒切尔政府在“滞胀”发生后彻底右转,严厉打压工会和工人运动、削减社会福利、推行私有化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税制等;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等北欧国家也纷纷改弦更张,由保守党派或右翼、右中翼政党相继执政。

新的滞胀危机让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纲领迎来了春天。新自由主义所开出的医治药方与全球政治形势结合起来,很快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意识形态,它一度缓解了“滞胀”,带来国际垄断资本的利润率回升和美国“新经济”繁荣,但同时也激化和暴露了全球资本主义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金融体系集聚的风险,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伏笔。

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有关经济长波走势的判断已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全球经济深陷经济长波的衰退期。[77]而且,按照沃勒斯坦的判断,本次经济长波的衰退期,恰与长达一二百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周期(热那亚、荷兰、英国和美国的依次霸权)的衰落期相重叠,因而必将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动荡。

【注释】

[1]参见[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著:《凯恩斯大战哈耶克》,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2]“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术语很容易引起混淆。在19世纪,支持自由放任市场的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而闭关锁国的保护主张才被认为是“保守主义”;但是到了20世纪,那些极端宣扬自由放任主义和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的人被称作“保守主义”,而在政治和经济上主张政府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的“新古典综合派”或新/后凯恩斯主义者,被称为“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内涵和划界是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的。

[3]其标志是美国学派经济学家推动创立了“美国经济协会”,并成功将他们国家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主张写进《会章》。

[4]《经济学原理》自1890年出版,至1920年共更新8版,是当时最通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或参考书。

[5]Lionel Robbins,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London:Macmillan,1932,p.16.

[6]摘自凯恩斯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收于其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John Maynard Keynes,Essays in Persuation,London:Macmillan,1931,pp.284-285.

[7]John Maynard Keynes,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Peace,London:Macmillan,1919,p.16.

[8]Thorstein Vablen,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B.W.Huebsch,1919,p.73.

[9]Thorstein Vablen,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Commom Man,New York:B.W.Huebsch,1919,p.141.

[10]约翰·贝茨·克拉克是美国19世纪后期“学院派正统”经济学家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第三小部分。

[11]“停滞说”认为,美国经济扩张从其第一个时期——工业,直到20世纪20年代,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革命浪潮、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地理扩张;而到了20年代,后两种促进因素已经消失,技术革命本身不足以带动新一轮经济扩张,因而进入经济萧条期。

[12]See Harold Hotelling,Demand Functions with Limited Budgets,Econometrica,Vol.3,1935,pp.66-78.

[13]参见[美]萨缪尔森著:《经济分析基础》(增补版),何耀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Harold Hotelling,Edgeworth’ar Taxation Paradox and the Nature of Supply and Demand Functio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40,1932,pp.577-616.

[15]Oskar R.Lange,The Foundations of Welfare Economics,Econometrica,vol.10,1942,pp.215-228;The Stability of Economic Equilibrium,Econometrica,Vol.10,1942,pp.176-177.

[16]如亨特教授的评论:作为一个长期学习、研究并信仰新古典经济学的学者,凯恩斯不可能完全割裂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凯恩斯的理论矛盾和不彻底性在于:“他想放弃市场自主调节的假定,从而将资本主义从自我毁灭中挽救出来,但同时他又想保持对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的信仰。他希望在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政府应尽可能少地干预,而在挽救社会于危机时才发挥作用”。See 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A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424.

[17][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2页。

[18][美]萨缪尔森著:《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348页。

[19]虽然斯威齐被萨缪尔森视为“埃克塞特大学和哈佛大学培养的最优秀的人”,并得到熊彼特的大加赞赏,但因为其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他没有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恢复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教职。好在斯威齐幸运地继承了家庭财产,从而能够摆脱谋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并创办了《每月评论》杂志。冷战开始后,尤其是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斯威齐受到了更大的压力乃至迫害,但他坚持把《每月评论》办下去并且创办了与杂志同名的出版社以出版各种进步书籍。在这个时期,真正在美国大学体制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只有保罗·巴兰一人,但他也备受压力,正如利皮特教授所言,“在大学管理当局意识到他的激进观点以前,他受雇于斯坦福大学。由于巴兰是按照任职期制受雇的,大学管理当局不能毫无困难地将其除名,但管理当局用各种方法来刺激他离开大学,如拒绝提升和增加薪水……巴兰在许多方面是孤立地工作着,被剥夺了在其学术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与同辈人进行学术交流的权利;他于1965年逝世,享年54岁”。参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5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5页。

[20]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5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页。

[21][美]杰夫·马德里克著:《政府与市场的博弈: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的胜利与美国的衰落》,李春梅、朱洁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ⅷ页。

[22]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434.

[23]Armen A.Alchian,William R.Allen,University Economics,CA:Wadsworth,1964,p.433.

[24]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A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479(笔者在翻译中有删减)。

[25]See Tobin James,How Dead Is Keynes?Economic Inquiry,Vol.15(4),1977,pp.459-468.

[26]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480.

[27]参见[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0页。

[28][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页。

[29]Moses Abramovitz,_2 Plea for le Pluralistic and Rigorous Economic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2,No.2,1992,p.XXV.

[30][美]斯蒂格利茨:《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Project Syndicate网站,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he-ideological-crisis-of-western-capitalism/chinese。

[31]See Anwar Shaikh,The Empirical Strength of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In Riccardo Bellofiore(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Marxian Economics:z_ Centenary Appraisal,London:Macmillan,1998.

[32]See Edwardid.Nell,The General Theory of Transformatin Growth:Keynes After Sraffa,UK:Cambridge Univerisity Press,2005.

[33]Hugh Stretton,Economics:Hu New Introduction,London:Pluto Press,1999,p.ix.

[34]Ibid.,p.63(粗体字是斯勒特顿所加)。

[35]William Arthur Lewis,EconomicS urveys:1910—1939,London:Allen and Unwin,1949,p.12.

[36][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37]Angus 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j Millennial Perspective(Development Centre Studies),OECD,2001,p.101.

[38]1930年胡佛总统政府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通过了美国有史以来最高的税率。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美国1931、1932、1933年的平均关税率分别为53.21%、59.06%、58.58%。数据来自Series 脚注 207-212.Value of Merchandise Import and Duties:1821to 1970.See30.S.1970.Se of the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 from Colonial Times to 1970(Part 2),Washington:USGPO,1975,p.888.

[39]See William Arthur Lewis,Economic Surveys:1910—1939,London:Allen and Unwin,1949,pp.57-58.

[40]参见[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4~165页。

[41][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42]Robert Aaron Gorton,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Growth:The American Record,New York:Harper &Row,1974,pp.49-52.

[43]参见[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6~167页。多德还指出,官方的失业率数字往往被有意低估:那些找不到工作且已经放弃就业的人,没有被统计在内;那些失去了全职工作、不得不另谋职业但又在兼职的人,被看作就业者(即使他们一周只工作一小时)。如果按照德国的方式来统计,美国的失业率还会高出50%。

[44]埃克尔斯是银行业的领袖,参与了1933年《银行紧急法案》(the Emergency Banking Act)的出台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的运作,1934年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美联储(the Federal Reserve)主席;柯里是罗斯福总统的白宫经济顾问,起草了1935年银行法案,重组美联储并增加了它的权威性。

[45]See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U.S.Department of State),Outline of U.S.Historty,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30145/publications-english/history_outline.pdf,pp.215-216.

[46]Ibid.,p.216.

[47]参见[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9~171页。

[48]Broadus Mitchell,Depression Decade:From New Era through New Deal:1929—1941,New York:Rinehart,1947,p.231.转引自[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49][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50]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U.S.Department of State),Outline of注内.S.Historty,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30145/publications-english/history_outline.pdf,p.217.

[51]参见[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52]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U.S.Department of State),Outline of注内.S.Historty,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30145/publications-english/history_outline.pdf,p.216.

[53]See 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415.

[54]Ibid.,p.464.

[55]Richard Du Boff,Accumulation and Power: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New York:M.E.Sharpe,1989,pp.111-112.

[56]William Ashworth,jz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 Economy since 1850,London:Macmillan,1975,p.287.

[57][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58]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U.S.Department of State),Outline of注内.S.Historty,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30145/publications-english/history_outline.pdf,pp.269-270.

[59]20世纪60年代初期,除了民权运动的兴起,还有妇女运动、拉美裔运动、印第安原住民运动、反传统文化运动、环保运动和发生在1968年的反越战运动。

[60]John F.Kennedy,New Frontier:1960Democratic rontier:1 Convention Address,American Rhetoric(Online Speech Bank),http:/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jfk1960dnc.htm.

[61]参见刘绪贻主编:《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7页。

[62]See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U.S.Department of State),Outline of U.S.Historty,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30145/publications-english/history_outline.pdf,p.267.

[63]See 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417.

[64]See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U.S.Department of State),Outline of7".S.Historty,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30145/publications-english/history_outline.pdf,p.268

[65]See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U.S.Department of State),Outline of7".S.Historty,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30145/publications-english/history_outline.pdf,p.268

[66][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5~236页。

[67][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8页。

[68]See 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419.

[69][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7页。

[70]参见孟捷:《战后黄金年代是怎样形成的?——对两种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71]参见孟捷:《战后黄金年代是怎样形成的?——对两种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72]E.K.Hunt,Mark Lautzenheiser,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2011,pp.416-417.

[73][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4页。

[74]参见胡连生:《论当代资本主义的两难困局:从“滞胀”危机到“次贷”危机》,《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

[75]在里根的竞选经济顾问团中,有多达22位“朝圣山学社”的会员,他们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坚定倡导者。

[76]1981年,里根将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由70%降至50%,1985年继续降至28%,税率级次也由原来的14级降至2级(15%和28%);在1985年的减税中,企业所得税最高税率由46%降至36%。

[77]在新熊彼特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学派间,对第五次长波经济是否存在存有争议。前者根据技术创新集群的出现只认可四次经济长波,即自1973年起世界经济就一直处于第四次长波下降期;后者根据动态平均利润率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认为有五次长波,即1973—1985年为第四次长波下降期,1985—2008年是第五次长波上升期,2008年之后是下降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